恒牙长出来,乳牙还没脱,要拔掉吗?
随着孩子“哇”的一声啼哭,开启了我们为人父母的生涯,孩子成长道路上,所有的“第一次”我们都十分珍惜,当孩子换牙时,大家是不是已经早早地准备好了牙仙子的硬币?
随着乳牙逐渐脱落,恒牙就该“发芽”了,但是偶尔也会遇到“牙仙子”送不去金币的情况——乳牙还没掉,恒牙就着急冒出来了。
牙仙子没来,孩子失望;长了“双排牙”,爸妈紧张。谁都希望拥有明眸皓齿,多出来的牙齿是不是要拔掉?答案可能不是“肯定”……
太长不想看版
家长的焦虑主要源自于:怕乳牙龋坏、怕恒牙长歪、怕牙齿挨着不易清洁;
“双排牙”的形成和牙弓短、乳牙牙根吸收不完全、精细化辅食不是因果关系;
7岁半前出现双排牙,除非严重拥挤,否则没必要马上进行创伤性拔除,可先观察;
观察期限:恒中切牙是8岁2个月、恒侧切牙是8岁4个月,如此时乳牙还不脱落,则可考虑拔除,其他牙科问题,需要拜访专科医生;
出现“双排牙”时,最关键的是要注意孩子的牙齿清洁。
一、造成“双排牙”现象的二三事
“双排牙”是下颌恒切牙于滞留的下颌乳切牙舌侧萌出的一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乳牙滞留”。
什么是切牙呢?顾名思义就是用来切断食物的牙齿,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门牙。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双排牙”是乳门牙变成“滞留人员”了,它们赖着不走,恒牙没有地方“住”了,就只能“委委屈屈”靠在后面排队,有种满脸写着“吃饱没,吃饱了赶紧让位置”的感觉。
图 源 | uptodate(恒牙异位萌出)
乳牙/恒牙萌出时间参考图
(建议保存收藏)
相信大家对“双排牙”有了大体的印象了,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双排牙”呢?
接下来我们会分析一些被大家广泛讨论的点。
1. 孩子先天因素,比如他们的上下颌骨相对狭小,乳牙间隙较小甚至没有间隙?
答案:NO。
颌骨狭小通常指代牙弓长度不足,牙齿没有足够排列空间,是错颌畸形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恒牙没有足够空间生长,在其他空余的空间长出,从而形成了“双排牙”,乍一听还是很有道理的。
然而在2009年,Aminabadi等人一项纳入107名年龄5-7.5岁儿童的研究表明,“双排牙”多发生在牙弓长度正常的孩子(43.8%),显著高于牙弓长度不足(26.6%)和牙弓长度过剩(13.3%)的情况[1]。
由此可知,双排牙的发生与牙弓长度无关。实际上我们更愿意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正常的,是普遍存在的。
2. 乳牙的牙根没被完全吸收?
答案:NO。
发生双排牙时,有的乳切牙可能已经有广泛的牙根吸收,仅有软组织连接,非常松动;有的没有出现牙根的正常吸收,牙齿仍然牢固地保持在原有位置;有的则介于二者之间。
3. 孩子的精细化辅食导致乳牙无法及时脱落?
答案:NO。
精细化辅食可能与骨骼肌肉发育以及乳牙牙根吸收有关,但是从前面两个答案我们可以得知,双排牙的发生与这两点都没有关系。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精细化辅食与双排牙有关,比如牙根已经广泛吸收非常松动的乳牙,如果是非精细化辅食,在恒牙萌出之前乳牙可能就已经松动脱落了。
然而这种情况下,恒牙萌出的位置是基本没有变化的,只是没有乳牙滞留对比,所以看不到“双排牙”。
因此实际上,“下颌恒切牙舌侧萌出”这个词比“双排牙”的说法更严谨。
目前推测双排牙发生可能与牙胚位置、牙齿萌出方向、某些情况下乳切牙牙根无法吸收或其他不明原因有关。
总结来说就是,基本是天生的。
二、治疗双排牙的目的是什么
大部分家长及医生治疗双排牙的主要目的有3方面:
怕滞留的乳牙掉不了;
怕影响到恒牙的萌出,让恒牙长歪;
双排牙靠得近,会影响每日的清洁,怕对恒牙造成龋坏的影响。
针对第一点,前文提到的Aminabadi教授的研究中提示:70.45% 的儿童在没有任何干预的情况下乳牙会自动脱落,14.8% 的儿童需要拔除乳牙[1]。
“没有任何干预”的期限是多少呢?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多数滞留的乳切牙及侧切牙将在一年内自行脱落[2]。
而对于第二点,早在1982年,Gellin教授和Haley教授就对44名儿童的57颗舌侧萌出的下颌恒中切牙以及侧切牙(其中47颗中切牙及10颗侧切牙)进行了监测。
研究显示95%的研究对象的恒中切牙在8岁2个月之前都能自行调整到正确位置,侧切牙至少在8岁4个月能够自行调正[3]。
至于第三点,我们可以通过好好刷牙、定期儿童口腔科就诊来预防龋坏的发生,而这两件事无论有没有双排牙我们都应该做到。
我们经常在科普中说:“目前都挺好,继续观察”,是因为任何疾病都有可能变化,至于走向如何,是需要定期复查。
看医生的目的不是单纯地去解决问题,而是在考虑对病情控制最优化的前提下进行治疗。
三、造成“双排牙”现象的二三事
Gellin教授给出了一个建议:如果在7岁半前出现双排牙的情况,没必要对儿童的滞留乳牙进行创伤性拔除,因为恒牙大多可在几个月内自行调正(同时乳牙会自行脱落),即使在轻度拥挤的情况下。
那么何时需要对恒牙进行干预呢?Gellin教授在1989年的实验中得出结论:
恒侧切牙在8岁4个月时
恒中切牙在8岁2个月时
到了上述年龄时,恒牙仍未出现唇向移动,则应怀疑乳切牙滞留,应拔除滞留乳牙[4]。
所以通常只有在8岁多后,乳切牙仍旧很牢固或者牙根未吸收时才建议拔除乳牙。当然,如果牙列重度拥挤,需要由正畸科医师进行评估。
下颌恒切牙一般是孩子们第一颗替换的牙齿,这个第一次发生时孩子的年龄往往也比较小,我见过最小的是4岁多,这么小的孩子多数情况下是不愿意配合拔牙的。
作为医生我建议当发现孩子有双排牙(非重度拥挤)时,可以综合年龄、性格等因素询问一下孩子的意见。
如果孩子并不排斥拔牙,是能够自愿配合的,经过评估后确实需要拔除,可以根据孩子和家长的意愿进行拔牙处理,毕竟拔牙后奖励一个冰淇淋可是会让很多小朋友还想再来一次。
如果孩子不愿意拔牙,我的建议是可以观察至少半年(通常观察半年也不会超过8岁)。期间针对已经松动的乳牙,适当给孩子咀嚼稍硬的食物或干净的磨牙棒,这些都是为了让孩子多使用切牙(门牙)进食,以帮助乳门牙松动脱落。
同时,最重要的就是注意双排牙之间的清洁。
好好刷牙!好好刷牙!好好刷牙!重要的话说三遍。
四、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人这一辈子都要用到牙齿,并且现在的医学不再是以简单粗暴解决病症本身为主,特别是很多人其实对看牙天然抱有一种莫名的“害怕”。
可是,当父母发现双排牙时,焦虑就产生了。
对医生来说,拔除滞留的乳切牙从治疗原则上当然没有错误,拔除干扰恒牙萌出的滞留乳牙也是解决混合牙列期前牙拥挤的治疗选择之一,但是家长及孩子的感受不应被忽略。
有的时候医生的一句话,家长奉若圣旨,孩子却不理解不配合,矛盾就此产生,为了让孩子拔牙,家长在诊室猫抓老鼠、焦虑哭泣的情况时有发生。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在临床工作中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这句话的意义,尤其现在我也当了母亲。
从怀孕开始,那种犹豫纠结,生怕自己一个小小的决定可能对孩子造成终身影响的心情,作为一个妈妈我真的再理解不过了。
焦虑的产生来源于身为母亲的责任,我们总是想给孩子最好的。而事实上孩子远比我们想得坚强,从胚胎开始即是如此。
随着孩子慢慢地长大,给他们一些选择权,在这种可以做也可以不做的时候,让孩子分担一下我们肩上的责任,因为未来总有一天,他们将不再需要我们牵着,而是有勇气独立前行。(本文首发于「怡禾科普」公众号)
参考资料:
(可上下滑动查看)
相关阅读
医学校对:口腔科白真玉 医生
责任编辑:郑清湄
我们都知道刷牙对孩子牙齿护理很重要,如果不知道如何给孩子选牙膏牙刷,怡禾周边 里有可以下单的套餐,点击下图可了解。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