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人造子宫”即将开展人体试验,争议问题引发讨论
“人造子宫”一直都是极具争议的话题。其实人造子宫的研制从上世纪末期就已经开始,近日有研究团队向美国FDA申请批准 “人工子宫实验”的首次人体临床试验,人造子宫又引发了新一波的热潮……
宾夕法尼亚州费城儿童医院(CHOP)的研究人员在2017 年用八只羔羊进行了人工子宫实验,该团队于当年 4 月发表其研究成果时发布了一段实验视频,视频中一只无毛、皮肤苍白的羔羊侧卧在一个看似超大的三明治袋中,袋子里面装满了浑浊的液体,羔羊的眼睛闭着,鼻子和四肢猛烈地抽动,就好像这只怀孕期仅过了四分之三的动物正在做梦。
该视频广泛传播并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人类是否也可以完全在实验室中、在人工子宫中受孕和成长呢?
科学家们已经跃跃欲试了。据悉,CHOP的研究人员目前已在申请批准他们正在测试的“人工子宫实验”的首次人体临床试验,该设备名为“新生儿发育子宫外环境”或“EXTEND”。该团队强调这项技术的目的是希望模拟自然子宫的某些元素能够提高极早产儿(指妊娠 28 周之前未足月生产)的存活率并改善其结局。
CHOP小组对该技术的潜力持十分积极的态度,在2017 年公开的关于该项目的视频中,负责这项工作的 CHOP 胎儿外科医生Alan Flake曾表示:“如果人工子宫实验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成功,那么大多数预计将面临风险的怀孕极早产儿将不必进入呼吸机,而是在人工子宫中继续生长。”2019 年,CHOP 团队的几名成员加入了位于费城的一家初创公司 Vitara Biomedical,筹集了 1 亿美元用于开发 EXTEND。
根据相关报道,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将于 9 月 19 日至 20 日召开独立顾问会议,讨论该技术进行人体试验的道德和监管相关问题。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的生物伦理学家和新生儿学家Kelly Werner表示“这绝对是令人兴奋的一步,大家已经等了很长时间了,从事早产儿工作的临床医生将密切关注这次会议。”
五岁以下儿童死亡和残疾的最大原因---早产
世界卫生组织将早产定义为妊娠 37 周之前出生,早产造成了巨大的全球健康问题,相关数据显示早产是五岁以下儿童死亡和残疾的最大原因。2020年,全球约有1340万例早产,2019年与早产相关的并发症导致约90万人死亡。
婴儿死亡率与其出生时的胎龄密切相关。在 22 周或之前(被认为是胎儿生存能力的关键时期)很少有胎儿能在子宫外存活。到 28 周时,大多数胎儿都可以存活,但通常需要大量的生命支持。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早产儿的生存率有所提高,但长期健康问题也很常见,人工子宫技术旨在改善 22 至 28 周内出生的早产儿的结局。
人工子宫技术最关注的是提供氧气和去除二氧化碳,取代通常用于新生儿的机械呼吸机。该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将极早产的婴儿放入所谓的生物袋中,里面充满了模拟羊水的充满电解质的液体,外科医生会将脐带中的血管连接到为体外血液充氧的系统,胎儿心脏仍会像在自然子宫中一样泵血。
CHOP 小组表示人造子宫“可以帮助极早产的婴儿渡过肺部和大脑损伤风险最高的几天或几周”。
尽管此类技术越来越成熟,但仍存在疑问:需要哪些数据才能获得人体试验的批准呢?毕竟从羔羊到人类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产科医生马修·肯普认为,“从道德角度来看,这些数据并不存在,我们无法证明启动人体试验的合理性,除非有人掌握着一堆未发表的数据。这是一种新的治疗方式,研究人员必须提出一个非常有力的理由,证明它在短期和长期内比目前使用的救生措施更好、更安全”。
除了实验数据的支持外,羔羊到人类的飞跃还需要解决一些技术问题,比如与极早产儿处于同一发育阶段的羔羊体型要大两到三倍,这意味着研究人员需要进一步调整人造子宫的设备体积。
除了技术问题外,开发人造子宫的研究人员还必须应对生殖权利方面充满政治色彩的环境。英国达勒姆法学院的生物律师Chloe Romanis表示,甚至如何称呼这些设备中的实体也令人担忧,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胎儿,因为他们已经不在子宫里了。有些人认为他们不是新生儿,根据这个词的拉丁词根,新生儿假定他们已经出生了。对此,CHOP 小组提出了一个新名称:胎儿新生儿(fetonates)。
但也有一些研究人员对此表示担心。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胎儿外科医生,被称为“胎儿手术之父”的Michael Harrison表示,虽然他迄今为止看到的数据很有希望,但他质疑是否值得把所有的钱和技术投入到生存可能性很低的婴儿身上,而不是寻找改善怀孕支持或早产儿重症监护标准技术的方法,因为从长远来看这可能会减少对人工子宫技术的需求……
小编微信
注:添加小编请备注昵称+单位+研究
生命科学综合交流QQ群:681341860
微信学科群:病毒学群,神经科学群、临床医学、肿瘤学科群、硕博交流群和医药投资交流群(微信群审核要求较高,请各位添加小编后主动备注单位研究方向)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