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什么不抵抗?
关注小号防失联
九月十八日,今天这个日子让我想起一个奇人:富二代,官二代,军二代,16岁入伍,18岁军校炮兵科第一名毕业,21岁任主力旅长,23岁在大战中力克老将一战成名,27岁继承父业雄霸一方,诛权臣,伏悍将,同年促成祖国统一,与最高领导义结金兰,官拜全国海陆空军副总司令,登上人生巅峰。他雄姿英发,风流倜傥,一生11个情妇,3段婚姻,然而又与爱侣不离不弃,缔造现代爱情传奇。寿至101岁,无疾而终,死后极尽哀荣。然历史波谲云诡,他身披诸多谜团。
其中,一个千古之谜是,他为什么“不抵抗”?在兵力悬殊的条件下,拱手把大好河山让给了日本人,到底为什么?
一、“九一八”兵力对比多悬殊?
1931年9月18日傍晚,日本关东军虎石台独立守备队第2营第3连擅离驻地,在柳条湖南满铁路段上引爆炸药,炸毁小段铁路,并将3具身穿东北军服的中国人尸体放在现场,以此为由,进攻沈阳,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当晚,北大营8000名东北守军被600名日本关东军全歼。
次日,张学良对大公报记者谈话表态:“吾早下令我部士兵,对日兵挑衅,不得抵抗。故北大营我军,早令收缴军械,存于库房”。这是“不抵抗”的由来。
于是,关东军如入无人之境,短短三个月,东三省全盘糜烂,东北军溃不成军。1931年底,日军进逼锦州,关门打狗,切断与内陆联系。蒋介石致电:“锦州军队此时勿撤退。”12月15日,蒋介石下野,继任的孙科政府两次电令张学良“对于日本攻锦州应尽力之所及,积极抵抗”,均为张学良拒绝,率领主力撤出锦州,退出东北,日军实现了对东三省的完全占领。
当时的兵力对比:东北军当时是最大的地方军阀集团,拥有近40万武装,这支军队可不是小米加步枪,而是拥有机械化的坦克、海军、空军,特别是空军装备飞机250架,5个航空兵队,比当时中央军都先进,是老爹张作霖苦心经营几十年攒下的老本;而当时东北的关东军只有1.1万,加上警察、在乡军人、后勤人员不超过3万人。
二、日本是有战略的预谋吗?
这是九一八最乌龙之处。资料表明,事件爆发后中日双方的最高层均一脸懵逼。因为九一八是驻扎东北的关东军基层军官违抗军令的擅自行动,下克上,可调动兵力严重低于东北军,只要张学良少做抵抗,坚持几十个小时,日本总部就会下令遏止。
1931年9月19日,日本内阁确定了“不扩大”方针。9月22日本外相币原对中国政府驻日公使蒋作宾表示:“陆军愿吞并东三省, 余则视为吞一炸弹。”9月24日日本政府对外发表的声明中,虽然将事变的责任推给中方,但也表示愿将军队“大体撤回并集结于铁路附属地内”,并辩称“帝国政府在满洲并无任何领土欲望”。
日本高层的决策混乱是当时政体决定的。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内阁是民选的,但天皇总揽大权,军队不隶属内阁,而是直接对天皇负责,宪法上叫“统帅权独立”,也就是民选议会产生的内阁首相管不了军队。当时日本军部与内阁(主要是外务省)在对华立场上存在重大分歧,而军队内部,军部高层与基层军官也有尖锐矛盾。大体来说,越是高层越理性,越主张谈判解决;越是基层越愤青,越穷兵黩武,认为高层官员腐化软弱,是出卖国家利益的日奸。
九一八就是关东军少壮派擅作主张的“暴走”,铤而走险,没有中央支持,没有后勤补给,没有友军配合,只要遇到抵抗,不能速战速决造成占领的既成事实,则必然阴谋失败。
然而,日军偏偏就没遇到任何有力抵抗,历史没有如果。
三、谁在坚持不抵抗?
以前总说张学良一心想抵抗,但蒋介石下令不抵抗,张是背锅侠。但九一八后不抵抗命令至今没有看到任何牵扯老蒋的书面证据,张学良自己回忆录明确承认是他的主张。
过去一直宣传,蒋曾以“铣电”密电张:
“无论日本军队以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希转饬遵照执行。
但在中国大陆所有档案资料馆中,均找不到铣电原件档案。据台湾历史学家刘维开称,他曾经翻遍宝岛蒋文档最齐全之“大溪档案”,也没有找到所谓“铣电”,查无相关迹证。
这几年台湾当局为了权斗,抹黑对手,解密了一批档案,大陆很多小粉红如获至宝,说是找到了老蒋“不抵抗”的手令,可在哪儿呢?
唯一看到的是,在1931年8月24日,张学良电报问蒋怎么办,蒋批示“留中不发”。不表态,背后暗藏中央与地方博弈,就是中央不背锅,让你作为封疆大吏相机行事,难道这能解释为“坚决不许抵抗”?
当时九一八尚未发生,国民政府的政策大方向是“攘外必先安内”,那是重点次序,不是任人侵略;事变发生之后,中央明令守土有责,要求力保锦州,收复失地,怎么少帅还是死活不抵抗呢?
再者,当时东三省虽然形式上易帜,但实权一直控制在张家手里,依然是军阀割据。对于中央的号令,历来是有利就执行,不利就无视,后来“兵谏”都敢搞,张学良什么时候完全服从过中央调遣?
甚至南京有大佬督促少帅抵抗一下,哪怕做做样子也行,谁呢?就是后来绝望投敌的汪精卫。精卫鸟是悲剧象征,他其实也是悲剧人物,七年后将迎来他的人生拐点,从“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革命青年,堕落为遗臭万年的汉奸国贼。
1932年7月19日,日军进犯热河。三天后,汪精卫以行政院长的名义,电令张学良出兵。结果,少帅根本不鸟他,说你个行政院长,没有指挥我的权力啊。汪精卫快气哭了,地方军阀根本不听招呼,全国舆情压力山大,一怒之下以辞职逼张抗日,给他发了封措辞激烈的电报:
“去岁放弃沈阳,再失锦州,致三千万人民,数千里土地陷于敌手,敌气益骄,延及淞沪。今未闻出一兵,放一矢,却不断向中央索要军款,乃欲藉抵抗之名,以事聚敛……无论中央无此财力,即令有之,在兄实行抵抗以前,弟以断不忍为此浪掷。弟诚无似,不能搜刮民脂民膏,以餍兄一人之欲,使兄失望于弟,惟有引咎辞职,以谢兄一人,并以明无他。惟望兄亦以辞职谢四万万国人,勿使热河、平津为东北锦州之续。”
历史学家唐德刚应邀记录口述历史,在谈话中当事人自述:
张学良说:“那个不抵抗命令是我下的。我下的所谓不抵抗命令,是指你不要跟他冲突,他来挑衅,你离开他,躲开他。”
他解释为什么下令不抵抗:因为过去对日本的挑衅,一直“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我当时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东北那么大的事情,我没把日本人的情形看明白,……我就没想到日本敢那么样来(指用武力侵占整个东北),我对这件事情,事前未料到,情报也不够,我作为一个封疆大吏,我要负这个责任。”
当被问到是不是老蒋下的命令,张学良解释说:“瞎说,瞎说,没有这事情。我这个人说话,咱得正经说话。这种事情,我不能诿过于他人。这是事实,我要声明的。最要紧的就是这一点。这个事不是人家的事情,是我自个儿的事情,是我的责任。”
张学良达到人生顶峰是吃他爹的老本,富二代,北伐后奉系是蒋之下第二大军事集团,东北易帜、中原大战只表个态就做了民国副总司令,一字并肩王,但守业呢?蒋把华北地盘给了把兄弟做酬劳,东北军元老认为主力不能入关,要学老帅死守老窝东三省,盯住关东军。张学良贪图平津的花花世界,带主力入关,刺激关东军冒险一搏,一赌成功,抄了老底。老帅镇守东北几十年,以夷制夷,日俄不敢越雷池一步,换少帅上了牌桌,几个回合下来筹码全丢光了,从巅峰跌落泥沼。
9月18日当晚少帅到底在干嘛,是一个历史之谜。有人说在跳舞,有人说在抽大烟,时人马君武作诗: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最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
四、不抵抗的原由为何?
很简单,因为被打怕了,对外国军队产生心理阴影。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九一八事变之前是1929年中东路事件。
当时的少帅年轻气盛,血气方刚,一心想做大事情。大背景是北伐军一路凯歌,全国人民爱国心高涨,随着节节胜利,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租界,如火如荼,例如汉口英租界、九江英租界都是被国民政府收回的。
少帅盯上了东北最肥的中东铁路,想收回路权,名垂青史。
1894年清朝在甲午战争惨败给日本,清朝转向跟沙俄结盟。1896年6月3日清俄签订中俄密约,其中一条为允许俄罗斯从清朝手中取得横贯东北修筑铁路的特权。这条纵贯整个东北的铁路在1903年全部完成,由李鸿章命名为“大清东省铁路”,简称“东清铁路”,又叫“中东铁路”。
这条铁路是远比普通租界更复杂的“国中之国”,沙俄势力渗透东北的命脉。
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宣布废除一切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铁路、矿产等方面的主权。那时刚刚归顺的张学良积极响应,中东路事件就此爆发了。
少帅的判断是,柿子要捡软的捏。那时苏联才建国7年,国内刚结束内战,国外有西方封锁,元气大伤,国困民疲,用丘吉尔话说就是,“斯大林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
1929年5月,东北地方开始抓捕境内的苏联外交官,其中光苏联驻察哈尔领事馆就抓了39人,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7月20日,苏军对中东路东段的绥芬河进行炮击,拉开战争序幕。7月23日苏军切断乌苏里江和黑龙江沿江电报线。7月26日苏方在中东路西端的满洲里朝三个方向进行炮击。7月28日,苏军割断通满洲里电线,打跑当地驻军。
苏军总共出动3万人(实际数量可能更少),其中包括苏联境内的蒙古族、朝鲜族等杂牌部队。
东北军拥有27万主力,由于还要防御其他地方,实际投入10万人对苏作战,依然能保持兵力绝对优势。
结果呢,一败涂地。满洲里之战是中东路事件中最惨烈的一仗,其中防守满洲里一线的第17混成旅完全被击溃,旅长韩光第及属下团长林选青当场阵亡,另一团长张英重伤后自杀。经此一战,密山、海拉尔相继失陷,中东路枢纽所在地哈尔滨危在旦夕。
面对东北军连战连败的困境,国民政府不得不在1929年11月26日向苏联求和,承诺恢复苏联控制中东铁路等特权。斯大林也是见好就收,12月底开始从东北撤军,放弃了已占领的多座城市,除了黑瞎子岛。
中东路事件以苏军完胜而告终。东北军在战斗中阵亡3500人,18521被俘虏;苏军有812人阵亡,729人受伤,无战斗人员被俘。
可以说,中东路事件对张学良心理打击非常大,一个豪情万丈的热血青年,从此就颓了,废了,萎了,流连于毒品、女人、声色犬马……
1905年在东北地区爆发过日俄战争,日本打赢了沙俄,东北人对此战印象极为深刻,感觉日军比俄军更能打,更厉害。所以在两年后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张学良亲口说:“东北军与苏军作战都打不过,更何况要面对比苏联态度和战意更加强硬的日本人了。”
这就是“不抵抗”的心理动因,畏敌如虎,误判形势,九一八的先声是中东路。
勿忘国耻,不止是九一八!
感谢阅读“毛有话说”,释老毛的私人书斋,期待财富与心灵的共同成长。知识改变命运,投资实现自由。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