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分手才是减肥神器
有没有想过,减肥这么难,可能是因为你有对象?
你身边一定不缺这样的例子,眼见认识的人开始恋爱、同居或者结婚之后日渐圆润。人还是那个人,只是感觉脸盘大了一圈,双下巴变成永久摆件了,之前的裤子是再不能穿下了。
也有可能说的这个人,就是你。
然而另一种与之相反的情况也不罕见,那就是分手之后的暴瘦。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减肥,难道还要先分手?
身上的肥肉,有对象的一份功劳
爱情是真的会让人变胖。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一项研究,使用了一个长达十四年的数据库,发现平均来说,已婚人士的体重高于单身人士[1]。
我们常用BMI(身体质量指数,kg/㎡)来衡量人体的胖瘦程度,中国成年人的BMI值正常范围在18.5到23.9kg/㎡之间,BMI超过24,出现与肥胖相关疾病的概率就会增加[2]。
美国一项时间跨度长达25年的研究指出,关系状态的变化可能导致BMI发生显著的、可预测的变化。在婚后三年,男性和女性的BMI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且这种变化在女性身上更为明显,体重的增速在婚后第二年达到高峰[3]。
相比与男性,婚姻中的女性,更容易发胖。另一项研究分析了2500多人在两年内婚姻状态和BMI的变化,发现进入婚姻关系的女性,BMI大约会上升0.96个单位,对于男性这个数值是0.7[4]。
恋爱使人发胖,且这种变化可能在女性身上更明显 / 图虫创意
但是这些肉肉从哪里来?
看看情侣们的日常活动,就知道“幸福肥”有迹可循。
吃饭这件事贯穿每个人的每一天,它常常是情侣们约会活动的必选项,就算不是去吃正餐,约会地点也很可能是咖啡店、甜品店、奶茶店。
同居的伴侣接触的频率更多,共享厨房、一起吃饭可能就成为一种日常习惯。相比单身的时候,有对象两个人可以互相照顾,饮食可能会更加规律,摄入量也可能增加。
想象一下,上完了一天的班,拖着疲惫的身心回到家,但是打开门有对象和对象做的三菜一汤在等着你,胖不胖人不知道,但幸福是真幸福啊!
一起吃饭是常见的约会活动之一 / 视觉中国
进入亲密关系之后运动量下降则是“幸福肥”的另一个原因。
美国的一项研究对比了单身、约会、同居、结婚四种状态下人们的BMI、久坐(>14小时/周)习惯与运动习惯,发现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在同居和婚姻阶段里保持较高运动频率的人都较少,并且,相比其它三种状态,同居情侣的久坐率是最高的[5]。
吃得好动得少,这样的人不胖谁胖。
一边恋爱一边减肥,可太难了
情侣和夫妻在确认亲密关系后,常常餐餐腻在一起吃饭。长期一起生活,会让伴侣们的饮食习惯越来越相似。简单来说,就是总在一起吃饭,就会变得越来越爱吃一样的饭。
来自康奈尔大学营养科学系的学者,通过对20对新婚夫妇的持续追踪调查,发现所有的夫妇都报告了一些饮食趋同的情况[6]。这是因为,由食物选择的趋同和冲突引发的关于家庭饮食方式的沟通,是婚姻磨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会对伴侣双方的健康产生影响。
一段稳定的关系,伴侣之间除了情感交流,其实也在共享生活习惯。正是饮食习惯的共享,直接影响了体重。
情侣们常常共享饮食和生活习惯,一起变胖 / 图虫创意
除此之外,伴侣还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你减肥的意志力。英国萨里大学的学者认为,伴侣对体重管理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破坏、投喂和放纵[7]。
破坏主要是指主动和故意破坏一个人的体重目标,当一个人想要减肥的时候,伴侣也许会在旁边冷嘲热讽,说上一句:“你都这么胖了,去健身房有什么用啊!”,这种伤人的评价,会伤害减肥者的自尊心,降低减肥的积极性。
投喂行为是指当伴侣不饿或者不想吃东西的时候,明显塞了过多的食物给对方。总是在打扫女友吃不下的小蛋糕的男友们,对此应该深有感触。
每对说好一起减肥的情侣,应该对这句话都不陌生:“今天打工好累啊,不想去健身房了,要不你也别去啦,一起胖着挺好的”。放纵也是最常见的负面影响,正是这种无所谓的态度,让减肥的一方,把控制饮食和运动也不当回事,最后不了了之。
一个百般阻扰的伴侣,会让减肥这件原本就困难的事情,难上加难。不管伴侣的态度是以上哪种,你的体重都会上升。原来,这最浪漫的事,竟然是一起慢慢变胖。
之所以能胖的安心,还是因为来自对象满满的安全感。身处一段稳定的关系之中,体重在一定范围内的上涨,也让人没什么压力。一种最常见的想法就是:“胖就胖呗,反正已经有对象了。”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处在亲密关系中的一方,发现自己已经变得和恋爱/结婚前胖若两人,意志坚定地执行了减肥计划,那么结果会如何呢?
不好意思,那减掉的,除了肥肉,可能还有对象。
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研究者认为,减肥产生了一些负面后果,生活方式的改变,引发了伴侣之间的冲突[8]。在一方减肥,而另一方没有减肥的关系中,伴侣是否能够接受减重后新的生活方式,影响了两人未来的关系走向。
生活方式的改变或减肥过程中观念的不合可能引发伴侣之间的冲突 / 视觉中国
一项由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和普吉特湾大学联合调查的研究指出[9],与体重匹配的夫妇相比,混合体重(一方正常,一方超重)的夫妇,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会爆发更大的冲突。双方如果一起频繁吃饭的话,也会爆发更大的冲突。其中,超重女性与健康男性的组合,冲突最为激烈。
根据美国匹兹堡大学长达五年的追踪研究[10],学者发现单独接受减肥手术,提高了已婚者婚姻破裂的几率。在1441名接受减肥手术的患者中,五年内离婚和分居的概率为13%,其中离婚率为8%,而五年内全美的累计离婚率仅为3.5%。
然而,分手这种重大的生活变动,难免还是会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当一个人为亲密关系的破碎感到失落伤感的时候,往好了想,丢掉的除了不合适的爱人,可能还会有幸福肥遗留下的肉肉。
分手才是减肥的最大动力
既然甜蜜的恋爱让人难以减肥,伴侣作为最大的绊脚石,又往往是在添乱。那么分手之后,伴侣双方的体重,究竟会不会发生变化呢?
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经常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某个姑娘或者小伙,因为分手暴瘦二十斤,某种程度上是真的。
首先,分手之后导致发胖的,糟糕的共同饮食方式往往也会不复存在,这就为减肥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其次,分手后的悲伤情绪,也可能会带来体重减轻。
通常人在结婚时感到更快乐,但在分手时感到更悲伤,来自美国心理学协会的一项研究证明了这个观点[11]。通过使用社会经济小组研究(SOEP)的数据,研究者调查了与伴侣同居前5年和同居后5年的生活满意度、幸福感、悲伤、焦虑和愤怒的变化。
统计结果表明,在调查涉及到的4399个样本中,在刚刚同居和婚姻开头的日子里,伴侣之间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确实略有增加。但是这些影响非常短暂,一年后就会减弱。与之相比,反而是分居和离婚,带来的悲伤情绪更加强烈,且持续的时间更加漫长,可能需要数年才会渐渐减弱。
亲密关系的破碎常常让人陷入悲伤的情绪 / 图虫创意
与此同时,希伯来大学营养与代谢系的研究指出,情绪会影响人类的饮食行为[12]。悲伤和抑郁让人食欲下降,会导致体重减轻。同时,消极情绪十分严重会导致进食障碍。进食障碍,无论是厌食症还是暴食症,最后的尽头都是会体重减少,影响健康。
分手减肥的魔力,还在于不管你是伤心难过,还是感到如释重负,终于甩掉了前任,只要当你恢复单身,重新进入择偶关系,你就会开始不自觉地开始身材管理,好让自己在新的择偶选择中,获得更多的优势——这正是情侣之间最不会做的事情。
在婚恋市场中,一个人需要把体重作为一个具体的目标,利用与体重挂钩的外表,吸引尽可能多的潜在追求者[13]。高大健美,一直是刻在人类进化基因中的择偶取向。也就是说,发展亲密关系很看脸,胖了是真的影响颜值。所以,对自我的认知会影响个体在择偶时的自信[14]。
恢复单身后体重管理重新提上日程 / 图虫创意
在婚恋市场中,所谓的理想体重是因性别而异的。对于女性而言,苗条纤细几乎就是外表吸引力的代名词[15];而对于男性而言,苗条但肌肉发达的体格,才被认为是最具吸引力的特征[16]。
进化心理学认为,在择偶领域,与外表有关的比较信息对异性的吸引力至关重要[17]。在择偶选择中,男女双方统统都更倾向于“瘦”的伴侣。
来自奥克图大学的一项调查发现[18],女性在择偶时更喜欢瘦的男性。在参与调查的150名15-45岁的女性中,统计结果显示,胖瘦与女性的喜爱倾向呈现强相关。参与调查的女性,在研究者给出关于择偶取向的男性图像中,都更倾向于选择更瘦的男性形象。
此外,一项刊登在家庭问题杂志(Journal of Family Issues)上的研究,揭示了婚姻状况与体重之间的关系。这项调查囊括了12686名14到21岁参与者的追踪回访,通过长达20年的数据分析,来自西华盛顿大学的学者指出,无论是离婚还是未婚,单身状态下参与者的体重都有所降低[19]。这也说明,在单身状况下,人们的减肥意愿更为强烈。
康奈尔大学营养科学系的研究,进一步补充了这个结论。通过对9043名成年人的婚姻状况和体重的变化的持续记录,研究者发现离婚、分居、丧偶的男性,更加注重自己的形象管理,比已婚的男性减肥更多[20]。
男女对自己的身材管理有着不同的标准,但在择偶选择中都倾向于更瘦的伴侣 / 图虫创意
与此同时,男性比女性更可能表现出对胖子的厌恶。所以,超重和肥胖的女性,更容易在婚恋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21]。无论性别,这个看脸的世界,对胖子的恶意真的好大。
但是,说了这么多,要想感受一下,分手这种神奇的减肥方法,前提首先是有个对象。
审核 | 李梦一
图片编辑 | 王锅锅 潘图图
网易文创浪潮工作室
长期招聘线上作者
稿费千字400/起,爆款奖励丰厚
同时招聘浪潮正职与实习生
点击下方链接,投递你感兴趣的岗位
网易文创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微信编辑 | 李晨婕
❖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浪潮工作室长期招聘作者,稿费千字300到800
公众号后台回复“招聘”即可查看。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