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长假在即,准备好开启旅行模式了吗?近一点,马蒂斯(10月15截止)、克莱因(10月3日截止)个展能刚刚好赶上,远一点,草间弥生的镜屋也有机会纳入清单。
草间弥生的《无限镜屋》以它的火爆和买不到票出名,镜屋在泰特美术馆的漫长展期已经接近尾声,2023年10月1日往后的票已经开放预定。
展览展出2件镜屋装置的同时通过照片回顾“镜屋”系列如何从一件艺术作品转变为一种全球现象。其中1件为2011年作品《无限镜屋:满载生命光辉》,这是草间弥生迄今规模最大的装置作品之一,通过水晶吊灯与镜面营造出无边无际的氛围。
Marina Abramović:行为艺术50年回顾展作为行为艺术之母,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从事行为艺术50年,自1970年代活跃至今。她在作品中不断考验着自己身体和精神承受的极限,让自己经受着疲惫、痛苦甚至死亡的可能。在她的早期作品《节奏 0》中,她在一张长桌上放置72样物品,包括钢笔、剪刀、锁链、一把斧头和上了膛的手枪,邀请观众选择其中的物品自由地与她互动。在她后来的作品《海景之家》中,艺术家在画廊建造的房子里住了12天。该演出在纽约9/11恐袭之后举行,邀请观众见证并分享简单的生活行为。本次展览将通过照片、影像以及现场再演绎等形式,展出阿布拉莫维奇过去50年的代表作品及近年新作,回顾她在行为艺术领域的先锋实验。《艺术家在场》等作品将通过档案片段重新上演,而其他作品将由受过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方法训练的下一代表演艺术家重新表演。现场表演艺术既令人惊叹又亲切。对于阿布拉莫维奇来说,它也具有变革的力量。展览期间将重复表演不同的作品,因此不会有两次参观体验是相同的。摄影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绘画艺术的变革。本次展览汇集39位艺术家的作品,回顾过去100年来绘画与摄影之间复杂的动态关系,邀请参观者共同探索最具影响力的现代画家与摄影师们如何借助这两种媒介互相合作、彼此影响。《教皇六世习作》(Study for a Pope VI),Francis Bacon,1961年
《两支蜡烛》(Two Candles),Gerhard Richter,1982年
《泼洒》(Splash),Louise Lawler,2006年
展览按照时间呈现,从弗朗西斯·培根、卢西安·弗洛伊德等战后时期画家的作品,到以杉本博司为代表的摄影师们创作的绘画性照片。在摄影艺术的影响之下,安迪·沃霍尔、格哈德·里希特等人为当代绘画开辟了新的道路,新一代艺术家如 Christina Quarles 则将绘画与新的数字媒体相结合。“我成为一名画家是因为我想将绘画提升到音乐和诗歌的水平。”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1903-1970)是抽象派艺术运动的早期领袖之一,其个人作品以色域绘画最为出名。这是法国时隔24年首次举办马克·罗斯科回顾展,共汇集115件来自各大国际机构与私人收藏的作品,以时间线进行串联,完整回顾马克·罗斯科的艺术生涯。展览以亲密的场景和城市景观开始——比如纽约地铁的景象——这些在罗斯科 1930 年代的作品中占主导地位,二战期间他逐渐转向反映人类悲剧的神话和超现实主义题材。
从1946年开始,罗斯科向抽象表现主义转变。这种转变的第一阶段是多重形式,其中不规则形状的色块悬在画布上达成平衡的状态。20世纪50年代,他尝试在画布上使用黄、红、赭、橙、蓝、白等颜色,叠画两或三个矩形色块,形成所谓的“色域绘画”。展览将囊括艺术家的早期具象画和抽象主义色域绘画代表作。其他展品包括1958年马克·罗斯科为纽约西格拉姆大厦四季餐厅创作的壁画,以及1960年他与菲利普收藏馆合作设计的“罗斯科房间”。
梵高于1890年5月20日抵达瓦兹河畔奥维尔(Auvers-sur-Oise),7月29日结束自己的生命。在生命最后的两个月,居住于村中旅馆的梵高对抗着身心危机,同时密集创作,绘制了74幅油画和33幅素描作品。《麦田群鸦》(Champ de blé aux corbeaux),Vincent Van Gogh,1890年7月
《保罗·加歇医生》(Le docteur Paul Gachet),Vincent Van Gogh,1890年
奥赛博物馆举办的这次梵高作品展,展出艺术家生命最后两个月在瓦兹河畔奥维尔创作的作品。这是奥赛博物馆多年以来对梵高生前最后阶段研究的集中展示,也是迄今首个同主题展览。当艺术品就性别、阶级、劳动、殖民主义、自然表达观点时,什么是真实?什么是想象?真实和想象的对立关系存在于欧洲艺术史的传统准则之中。艺术准则原本是一小群艺术家自己构思的产物,却对许多博物馆的收藏方向产生切实的影响。《一名男子的肖像》(Portrait of a Man),Edgar Degas,约1866年,布面油画
《加尔达纳村庄》(The Village of Gardanne),Paul Cezanne,1885-1886年,布面油画、蜡笔画
《黑海上空的云——克里米亚》(Clouds over the Black Sea — Crimea),Boris Anisfeld,1906年,布面油画
布鲁克林博物馆共遴选约90件油画、雕塑和纸上作品,呈现莫奈、库尔贝、莫里索、马蒂斯、毕加索、康定斯基等人的艺术风格与技巧,聚焦19至20世纪欧洲社会变迁下的艺术发展。
展览分为5个主题,分别是:肖像技法、异国情调与原始主义、劳动、信仰与冲突、风景画。展陈以非线性的方式展开,激发参观者对意识形态根基的批判性思考。1905年夏天,法国艺术家亨利·马蒂斯和安德烈·德兰前往南部沿海城市科利尤尔寻找创作灵感,在长达9周的合作过程中共同尝试新的绘画风格。期间两位艺术家选择基于个人感觉而非客观现实,为画布上的事物编排色彩,经过在色彩、形状、构图、透视等方面进行大胆且充满想法的实验,最终创造出一种崭新、激进的艺术语言。《戴披巾的女人,穿和服的马蒂斯夫人》,André Derain,1905年
《安德烈·德兰》,Henri Matisse,1905年
《亨利·马蒂斯》,André Derain,1905年
两人颇具争议的画作在1905年秋季举办的艺术沙龙上亮相,被一名法国知名记者评论为“野兽”(les Fauves)。这一事件成为“野兽派”诞生的标志,后来被视作早期现代主义的前奏。本次展览将通过借自全球多家知名机构与私人收藏的65件油画、素描和水彩画,追溯“野兽派”艺术的起源,讲述其创始人亨利·马蒂斯和安德烈·德兰在1905年夏天发生的故事,以及“野兽派”对法国绘画艺术发展历程产生的影响。
《北野天神缘起绘卷》,日本,13世纪
“焦虑”和“希望”是现代生活不变的主题。本次展览围绕“焦虑”和“希望”,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日本艺术收藏中遴选部分作品展出,呈现关于人类艺术和创作的故事。《平清盛见怪物图》,歌川广重,约1845年
《大物浦平家亡灵》,歌川国芳,1843-1847年
《山姥和金太郎》,喜多川歌磨,约1795年
展览按时间顺序展开,以日本古代神像为叙事起点,首先阐述日本人对死亡、衰老和来生的观念,以及对战争和自然灾害给生命带来不确定性的担忧;然后介绍日本幕府时代关于佛教极乐世界和地狱的图画,禅宗的生死观,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守护神形象;最后以现代木版画、服饰和照片作为展览的收尾。庞贝(Pompeii)位于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海湾附近,公元前6世纪初建城,至公元前1世纪时发展成为古罗马第二大城市,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足,艺术创造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公元79年因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整个庞贝城都被掩埋在火山灰下,直至18世纪中期随着考古发掘,庞贝的城市遗迹与艺术文物才重现于世。「飞舞的女祭司」壁画,公元1世纪
赫尔墨斯坐像(复制品)
绘有赫斯帕里得斯花园的红绘细颈有柄长瓶,公元前4世纪
本次展览共呈现来自意大利那不勒斯国立考古博物馆的127件(套)藏品,涵盖雕塑、壁画、青铜、陶瓷和玻璃制品等种类,呈现意大利历史文化遗产及庞贝文明。展览分为五个单元,结合多媒体展示,重现庞贝古城的真实面貌,邀请观众一同走进那个将爱和美视为理想的古典时代,探索庞贝人的爱、美以及无限的生命力。柏林国立博古睿美术馆(Museum Berggruen)的创建与命名皆源于欧洲著名收藏家海因兹·博古睿(Heinz Berggruen,1914-2007)。博古睿与毕加索等同时代的重要艺术家们私交甚笃,故拥有众多现代艺术大师的藏品,并以此构成了柏林国立博古睿美术馆的核心收藏。本次展览汇集巴勃罗·毕加索、保罗·克利、亨利·马蒂斯、阿尔伯托·贾科梅蒂、保罗·塞尚、乔治·布拉克等6位现代艺术大师的近百件代表性作品,按时间顺序呈现,为观者勾勒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中后期现代主义艺术从具象到抽象的发展历程。
矶崎新(1931-2022)是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亚洲建筑师之一,设计有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洛杉矶现代美术馆和巴塞罗那1992年奥运会主体育馆——圣约尔迪宫等众多作品。矶崎新以日本本土文化为基底,放眼国际,将历史反思注入到极富创造力的建筑表达中。同时,他也深刻地介入到建筑与艺术的跨界实践中,这使他塑造出独特的文化视角,并将建筑实践从纯粹的空间形式扩展至跨媒介的社会语境。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1971-1974年
北九州市立中央图书馆,1973-1974年
大分县立图书馆(艺术广场),1962-1966年
本次展览是矶崎新全球首次大型回顾展,将展出模型、手稿、装置、绘画、影像等,全面呈现矶崎新不同阶段的设计作品,以及他超越建筑本身的文化与思想实践。展览将撷取矶崎新实践生涯中的9个关键概念——废墟(Ruin)、过程(Process)、控制论(Cybernetics)、间/转变(MA/Trans)、岛屿(Isle)、创世纪(Genesis)、新形式(New Form)、流动性(Flux)、群岛(Atlas),以此深描出他跨越文化、领域与时代的思想谱系。《抽象风景-夜》,曾梵志,2005年
本次展览是浦东美术馆开馆第三年后首个聚焦于当代油画作品的大型展览项目。展览通过创作时间横跨35年的近60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现出艺术家曾梵志的不同性格侧面,也从另一个视角体现出中国当代艺术的几个发展阶段。《忧郁的人》,曾梵志,1990年
《肖像》,曾梵志,2004年
展览将被分为既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四个单元,分别为:“回望早期” “不同路径”“有如冥想”和“超大尺幅”,将以独特的形式呈现于浦东美术馆的一层和三层。这是浦东美术馆的首个摄影展,共呈现华裔摄影师刘香成的超过200件作品,涵盖历史事件现场、知名人物肖像、特定时期中不同国家民众的真实日常生活等主题。展览还将实景还原刘香成一次独特的照片冲印经历,展示彼时新闻中的图像是如何被创造、选择和传播。美国时装设计师罗伊·侯斯顿和他的模特在长城上游览,北京,1980年
女演员琼·柯林斯与艺术家安迪·沃霍尔聊天, 洛杉矶,1985年
刘香成1951年出生于香港,16岁前往美国留学,1978年他被《时代》周刊派驻北京,成为中国重启国门之际迎来的第一批世界主流媒体记者之一。除了珍贵的中国历史图片资料,本展还将呈现刘香成在俄罗斯、印度、美国等国家拍摄的作品,同时打破以事件和年份为线索的策展方式,以摄影语言为重点,从视觉文化的要素提炼刘香成的摄影手法要素,并展示后者在不同事件和描述中如何发生作用。龙兴寺始建于北魏时期,唐宋两朝曾为皇家寺院,明初被毁。1996年,龙兴寺遗址发掘出土了600余尊佛教造像,时间跨度从北魏至北宋,这批造像数量大,种类繁多,雕造精美,彩绘富丽,为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2021年龙兴寺遗址获评“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贴金彩绘石雕佛坐像,北齐
龙兴寺遗址出土的佛教造像年代大多集中于东魏(534-550)至北齐(550-577)时期。佛像衣饰轻薄贴体,面相丰满圆润,宽肩隆胸,独具韵姿。菩萨像则满身雕饰,华贵高雅,柔美绰约。这种独有的佛教造像风格一改同时代其他地区造像庄严肃穆的宗教氛围,被称作“青州风格”。贴金彩绘石雕佛菩萨三尊像,东魏
本次展览由苏州博物馆与青州市博物馆联合策划,共呈现超过40件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与残块,涵盖高浮雕背屏式造像、圆雕佛造像与圆雕菩萨像三类,凸显青州风格造像之美,展现其对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