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教育:
让阅读成为一生的习惯
作者|李潘
来源|安幼 校长高参
李潘,全民阅读形象大使 中央电视台《读书》制片人、主持人。
01、引子
在丹麦的城市和乡村行走,发现,几乎所有丹麦人,无论城乡,无论职业,无论老少,都能和你进行英语对话。而他们的母语是丹麦语。英语和中国人一样,属于第二外语。
问题来了:丹麦人的英语水平为什么这么好?应该是他们从幼儿园开始就狠抓英语教育吧?
问到丹麦一家幼儿园园长,她回答:“丹麦人英语好是因为从小就看英语原音电影,生活中许多的英语运用,都习惯了,上学后英语学起来很容易。幼儿园从来不单独学习外语。”
她又补充说:如果一件事从小就成了习惯,那么长大后保持起来就一定不费劲的。
参加安徒生国际幼儿师范学院在丹麦的培训项目14天的学习走访中,我感到,这位园长关于英语的结论基本也适用于阅读。
丹麦的小学有一门课,叫丹麦语课,类似我们的语文。他们的丹麦语课也包括阅读、讨论、语法等等,其中,阅读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我们到丹麦北菲因岛小城Otterup参观了一所普通的学校Sletten Skole,在那儿,见识了小学五年级B班一堂普通的丹麦语课--语文课。这节课的课程内容是围绕一本课外书《鬼神盛会 》来进行的。《鬼神盛会》的故事发生在中世纪的丹麦小城欧登塞(也是安徒生的故乡), 讲述的是男孩Peder 和他染上麻风病的父亲被隔离关押在一个特殊的传染病医院, Peder在其他几个健康的朋友帮助下怎样从医院逃离的故事。这本书,孩子们已经提前一两个月从图书馆借来陆续读完了。老师普润琳娜一头金色的短发,美丽干练。她给孩子们一张任务单,上面列着本堂课孩子们可以选择完成的任务(不是在一次课完成):1、读这本书之后,如果觉得它的封面不好看,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重新设计制作书的封面。2、根据书中故事,为书配上插图。每一幅插图都要配上文字说明。3、将书合上闭上眼,脑中会产生什么样的画面,画下来。4、如果你是作者,设想一下这个故事会如何延续?把自己的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5、选择书中的两个角色,在书中某些场景下,设想如果你是这两个角色,用自己的想法重新设计他们的对话。学生在以上任务中选择一个就行,一个任务要用三天四堂课来完成。每堂课时长45分钟。选好任务的孩子们都很专注:有的在画封面,有的在画插图,有的在写对话……最后,当孩子们完成任务后,学生们还要在全班分享讲述自己的作品。学生们可以互相点评和讨论。老师在引导点评作品的过程中就把需要传递的知识润物细无声地传达了。这真是脑洞大开的阅读课。任务单上的各项任务自主和自由的选择,顺应孩子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热情和想象。任务单的各项任务方式多样,形式丰富,是多方面才能的培养:绘画、插图、编写剧本、诗歌创作……孩子们可尽情地用各种方式呈现他们对书的理解。从内容到形式,没有限制,没有标准答案,全由孩子做主,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此,在深度阅读的整个环节中,包含了语言学习的听说读写的方方面面,最大限度地开发和保护了学生的想象力,提升了学生的理解力、创造力。普润琳娜告诉我,《鬼神盛会》写的大约是十三世纪发生在学校所在地区欧登塞的事,所以在完成阅读任务的期间,老师还会带着学生出门,去附近和这本书有关的地点旅行,了解风土人情,并且还会去参观一个博物馆,这个博物馆陈列展出和《鬼神盛会》这本书所写的年代相应的历史和宗教内容。因为博物馆的参观和所读图书内容密切相关,学生们往往兴致盎然。参观博物馆可以拓展学生的相关知识链接,加深学生对图书内容的理解。这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延伸阅读方式。普润琳娜老师介绍说,学生们读的书都是由阅读老师根据孩子的年龄等特点选择。每个阅读老师要跟一个年级的学生三年。譬如,从小学一年级跟到小学三年级。所有阅读课都是目标导向,也就是说,老师非常清楚一个三年级的学生应当在丹麦语学习上所拥有的能力,老师再根据目标要求,来为孩子选书、引导阅读。他们选书,要尊重孩子的阅读规律,给孩子选择适龄的绘本、图书等阅读产品,把分级阅读当成最核心的选书方法。一个学年下来,这样的课堂深度阅读至少要完成完整的两本书的阅读。课堂深度阅读一学期就两本书?这也不算多嘛……普润琳娜好像看出了我的想法,她接着说:“孩子们唯一的家庭作业就是:“每天必须在家读书20分钟。图书由学生自己选,都是从学校图书馆借阅。”学生每天回家阅读20分钟,这是写在丹麦学校课表上的。
每周有一堂图书馆课,孩子们在图书馆找自己喜欢的书,借书。然后回家阅读。每天至少要读20分钟。低年级的学生带一张阅读卡回家,读完20分钟后由父母签字确认。高年级的学生不再带阅读卡,学校认为应该把信任交给孩子。只在每年的2、3次家长沟通中一对一问问家长孩子的阅读情况。我们参观了学校的图书馆。给我们介绍的是学校学生会的会长,一位九年级的女孩子。她的自信成熟度使我常常恍惚,觉得她就是一个年轻的老师。图书馆不大却布置得非常温馨生动。图书存量也有上万册了。图书馆在上学时间全部开放,没有专门的图书管理员值守。学生借书还书都在一台电脑上自助完成。学生在电脑上扫描图书上的码,再输入自己的学号,即可自助完成借书还书过程,1分钟搞掂,且无人监督。中国来的老师们马上想到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学生会不会不扫码就把书带回家而且不归还呢?学生会主席想了想,很肯定地说:“呃……基本没有这种情况的,也许会有极个别的学生没有扫码,那也是忘记了,他们把书读完后都会还回来的。”在一个被给予完全的信任和尊重的环境里,学生们也回馈给学校最大的诚信。学生们在图书馆可以自由选书。老师也会根据孩子的年级给他们提供一定的阅读范围进行引导。根据孩子的选择偏好,有针对性地捕捉和激发孩子的兴趣和热情,但这样的课外自由阅读,最大程度地依循、保护了孩子的阅读兴趣。丹麦的孩子就是这样,从他们踏入小学校门开始,这样的在校和在家阅读,会一直持续到9年级毕业。也就是说,有趣的、丰富的、立体的、持续不断的阅读贯穿了一个孩子7岁到16岁的重要成长期,也是他人生习惯养成的关键窗口期。这样形成的阅读习惯,会自自然然地伴随他们的一生。就好像小时生活中习惯了说英语,长大学习便不是难事一样,在地铁公交晒太阳的人群中随时看到捧着书看的丹麦人就再自然不过了。
而我们许多没有从小养成阅读习惯的人,在成年后要主动地买书阅读,大约总是一件需要使使劲、下下决心的事。原本,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中,大规模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时间其实只有印刷技术发明以来600多年,所以我们的大脑中对文字的反馈能力要远远低于语音和语言本身,所以几乎所有孩子都是先学会说话,再学会阅读,所以,阅读习惯的养成是有一定难度的。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如果不稳定和持续,孩子的阅读兴趣就会逐渐消退,而且年龄越小,表现就越明显。如果能像丹麦学校这样,从小学阶段开始一直到初中毕业,持续保持一定密度的阅读训练,才能让孩子爱上阅读、保持良好阅读习惯,这样良好的阅读的习惯也将会伴随他们的一生。
风雨廿载,感恩每一份支持与陪伴,感恩每一份付出与收获。下一个二十年,未来更多个二十年,我们仍将勇敢前行,期待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和我们一起参与到教育问题的解决中,遇见教育的美好未来。同时,也期待更多的你成为研究院的月捐伙伴,用长期的信任与陪伴,支持研究院独立、专业、持续的行动,共同呵护孩子的童年和未来。扫描图片二维码或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加入月捐计划,和我们一起见证美好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