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加入谷声熊读书会吧
“熊,我要完蛋了。”
收到这条留言的时间是凌晨3点,留言的是位已经连续失眠了4晚的女生。
她说,第二天她要和部门领导开一个报告会,会上有一部分工作需要她发言,ppt也是她负责准备。
虽然安排给她的时间只有短短5分钟,但,从一周前接到这个任务的那刻起,女生还是陷入了各种各样的忧虑——
“天呐,这个任务为什么交给我。”
“我这个菜鸟,真的会自闭。”
做ppt的过程也不算顺利,因为她一直想着——
“其它同事会觉得我做的ppt简陋吧。”
“太糟糕了,到时候肯定会被指出一堆漏洞。”
而就在那个失眠的当下,她脑子里的思绪还仍旧片刻不停——
“明天就是要丢脸的日子了。”
“我表现不好,会给部门丢脸,会让领导心烦。”
“然后呢,我不会被孤立,被边缘化,甚至被辞退吗……”
“熊熊,这么几天下来,我脑子真的快要爆炸了,你快帮帮我吧,我该怎么办啊?”
因为收到留言的时间是凌晨,所以等到熊打开后台看到消息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上午了。
不知这位女生那晚失眠到几点,无论如何,希望女生后来的报告有一切顺利进行吧。
话说回来,像女生这样「想太多」的状态,应该不少伙伴会有共鸣吧?
我们都常常「想太多」,不过这也并非完全是件坏事儿,因为「想太多」恰恰证明了我们有在认真生活;
而且,也并不是所有的「想太多」都需要改变,如果「想太多」为我们带来的是兴奋、期待等感受,那么就无碍,不需要干涉~
不过,若是像开头这位女生一样,当「想太多」为我们带来的是忧虑、烦恼、崩溃时,或许就的确需要做出一点点改变,来给自己开开窍、走出牛角尖啦。
这不,今天熊就为大家带来了一本「想太多」克服指南,就是下面这本《想太多是会爆炸的》。
书的作者,是来自新西兰的临床心理学家,格温多琳·史密斯。
她擅长处理抑郁症、焦虑症,与工作有关的压力、忧虑,社会焦虑症等情绪和心理问题。
而在看诊生涯中,她发现,绝大多数的成年人都饱受忧虑,也就是俗称的「想太多」之苦。所以,她写下了这本书,希望帮助所有年龄层的读者们走出「想太多」的消极状态,成功开窍,活得轻松。而熊呢,也从书中选出了6个能够克服「想太多」的方法,分享给大家。以上,就是「想太多」的人最常见的思维模型,即不断预测会产生负面结果。这些负面结果会一环一环相扣,我们一路想下去,会最终因为无法承受而陷入越来越深的忧虑漩涡。也就是作者说的:“忧虑不仅会使人预测将发生负面事件,还会预测将产生严重后果。这就是所谓的‘灾难化’。”作者首先希望我们明白,我们所担心的那些事情,有40%根本不会发生,30%已经发生而我们对此无能为力,12%是对健康不必要的忧虑,10%属于琐碎小事;而真正值得我们忧虑的事情有且只有8%,完全是小概率事件,不值得我们如此放在心上、自添烦恼。所有,作者建议我们,当下次再忍不住往负面事件「想太多」的时候,就在心里告诉自己:这些话语能让我们瞬间开窍,重新回到理性的范畴,把思绪从牛角尖里拔出来,也就能收获片刻的轻松与从容~有时候,比「想太多」更可怕的,是随时随地「想太多」。比如,正在开一场很重要的会议,却陷在「想太多」的魔咒里,完全无法静下心来聆听或发言;又比如,在上班时间「想太多」,工作效率变得特别低,不得不拖慢整体进度……对此,作者也给出了一个很妙的解决方案,就是在感到忧虑的时候,对忧虑大喊一声:“等一下!”“‘等一下’采用的是延迟满足的思路,它对大脑提出延迟忧虑的要求,同时也保证稍后会给它机会去忧虑。”那,要让忧虑“等”到什么时候呢?
作者说,我们可以这样许诺:
“我不要现在就开始忧虑,就等到下班回家后吧!”
“等回到家,一个人坐在沙发上,我会特意安排一段‘忧虑时光’。”
带来的结果是,当下的我们,通过“等一下”可以走出忧虑的漩涡;
而到了下班回家后,我们往往又会发现,自己早就忘了自己白天在忧虑什么,或者已经觉得那份忧虑其实毫无意义。
如此一来,忧虑轻轻松松就烟消云散了,毕竟,这些忧虑本就没什么大不了的嘛~先说「忧虑」吧,单纯的忧虑本身能让我们保持一定程度的紧张和谨慎,但若是陷入了忧虑漩涡,那么就会处于过度反应状态,毫无用处;相反,「关心」则代表大脑中又明确的使命:时间限定、解决之道与行动计划。所以,作者建议我们,在表达时不妨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不说我在「忧虑」,而是说我在「关心」。这样听起来就好多了,好像已经在准备付出点行动,为明天的会议多准备点什么。熊也觉得,「想太多」往往来源于我们的内心,所以适当地给予内心一些暗示格外有必要。当我们通过暗示让自己行动起来,那些飘在耳边的「想太多」思绪,就都会被风吹散啦~各种各样的负面话语、负面猜测、负面情绪,毫无章法地散落在我们的脑海里,让我们整个人陷入混乱的状态,更别提静下心来去解决。
所以,在这本书中,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直接可用的工具,帮助我们把「想太多」的忧虑结构化。就像这样,通过自问一连串问题,我们会发现最终等待自己的只有两个答案。
如此一来,事情就明朗了很多,就像为毛线团进行了细细的梳理,知道了自己接下来需要做什么。
作者还建议,我们可以把这张图打印出来,随身带在身边。每当我们感到新一轮的忧虑,就随时随地拿出来看看,及时让自己开窍,不带来更多烦恼。
当突然得知一个自己本就不愿意面对的消息时,我们往往会感到恐惧。乍一看好像没毛病,倘如自己身临其境,在这三种情形下的确会感到瞬间的慌乱和恐慌。但,我们的恐惧值真的能达到这么高吗?作者建议我们,不妨先想象一个100分恐惧(满分、极度恐惧)的场景。倘若这时的恐惧程度为100,那么再回过头来看看之前的”两份ppt“”deadline提前“”老板找谈话“呢?作者说:“之前那个90不过是你自己吓唬自己,你扭曲的想法都是基于虚构的情节而非事实,反映了你对现实负面和毫无益处的看法。”每次恐惧、「想太多」之际,多问问自己:“这种情况实际究竟有多可怕?”大概就能帮助自己想开些,更冷静地应对现实情况了吧。
这听起来可能有点离谱,我们不是每分每秒都在呼吸吗?没错,但的确存在一套与日常呼吸不同的「呼吸方案」,可以帮助我们让状况改善。通过这样的呼吸方式,我们纷乱的头脑得以迅速恢复平静。当然啦,呼吸终究算是“治标不治本”,在这之后,我们还是需要通过之前的5种方法合理应对忧虑,才能真正走出「想太多」的漩涡。完成[今日读书打卡]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