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历史!10万亿巨头重大宣布
国际金融巨头在华布局又有新动作!
9月21日,由摩根士丹利全资控股的摩根士丹利基金举办了启航庆典,“全球智慧 全心为你”的全新品牌理念也同步发布,这意味着完成了股权变更后的摩根士丹利基金迈入新征程。
据悉,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亚洲区负责人迈乐文(Michael Levin)、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亚洲首席运营官兼摩根士丹利基金董事长高杰文(Todd Coltman)、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运营官侯杰明(Jeremy Huff)、摩根士丹利基金总经理王鸿嫔出席了本次活动。
向左滑动可查看更多庆典现场照片
在庆典活动中,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亚洲区负责人迈乐文(Michael Levin)表示:“摩根士丹利已深耕中国市场近30载,扎根中国资管市场亦有15年之久,今天摩根士丹利基金的全新启航,再一次印证我们对中国市场的持续投入。”
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亚洲首席运营官兼摩根士丹利基金董事长高杰文(Todd Coltman)表示:“为了实现今天这一里程碑,摩根士丹利在全球和国内超过200位同事通力合作,历经2年多的时间,确保在实现全资控股后,摩根士丹利基金能够完全融入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及整个摩根士丹利集团,充分发挥集团的全球经验与实力,更好地服务每一位客户。”
摩根士丹利基金总经理王鸿嫔透露,未来,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将为摩根士丹利基金提供更多全球视野下的资源支持和经验参考,我们期许为国内投资者进行全球资产配置带来更多的选择,提供国际化水平的金融服务,帮助投资者收获美好未来。
从中外合资到由摩根士丹利全资控股的华丽转身,摩根士丹利基金将会迎来哪些变化,又有哪些坚守,未来将如何发挥“全球智慧”,“全心”为国内投资者提供优质的资产管理服务?
里程碑:见证金融对外开放
回顾摩根士丹利基金的股权更替历程,也是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一个缩影。
21世纪伊始,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证券业也随之逐渐拉开了对外开放的大幕,允许外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2008年,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成为摩根士丹利在华合资公募基金公司。
2017年,财政部宣布国内基金公司控股权外资持股比例放宽至51%,三年之后投资比例不受限制。摩根士丹利也从2019年开始分步提升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的持股比重,持股比例上升至44%,成为相对控股股东,同时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注册资本增至2.5亿元。2020年,摩根士丹利在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的持股比例进一步提升至49%。
2023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今年2月,证监会批复核准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股东摩根士丹利国际控股公司受让原股东华鑫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与深圳市基石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持有的全部股权,标志着摩根士丹利及其投资管理业务在中国市场的战略版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6月,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摩根士丹利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记者留意到,股权交割完成后不久,摩根士丹利马上拿出真金白银支持摩根士丹利基金的业务发展。日前,摩根士丹利基金将注册资本从2.5亿元人民币提升到6亿元人民币,增资幅度高达140%,是今年行业目前最大一笔增资。摩根士丹利基金表示,长期看好中国市场的潜力与弹性,中国资产管理市场体量大,且仍在持续高速增长,随着产品线的丰富和完善,摩根士丹利基金的业务占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全球业务的比重也有望逐步提升。
事实上,随着中国家庭金融资产的强劲增长以及A股市场独特性的不断提升,对于国际金融服务机构来说,中国的公募基金行业是不可忽视的机会。有观点认为,中国家庭金融资产将以7.6%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从2022年的人民币231万亿增长至2030年的约420万亿。而随着国内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国际金融服务机构深度参与到国内的资产管理行业,与本土的资管公司同台竞技,也将为国内投资者提供更加多元、丰富的产品选择。
谋变:发挥全球智慧
开启崭新征程的摩根士丹利基金将有哪些新变化、新打法?这或许需要从其股东方摩根士丹利说起。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前身属于摩根财团,1933年大萧条结束后,美国“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Glass-Steagall)”出台,摩根财团分拆成两大金融巨头——J.P. Morgan和Morgan Stanley。1935年成立的摩根士丹利,如今已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服务公司,业务范围涵盖投资银行、证券、投资管理以及财富管理。最新发布的财报数据显示,摩根士丹利2023年二季度净利润为134.57亿美元,去年同期为131.32亿美元,在全球经济回落的背景下依然实现了难得的逆势增长。
负责资产管理业务板块的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于1975年成立,投资足迹覆盖了全球25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在全球拥有超过1300位投研专家,提供全方位的策略和广泛的产品体系。截至2023年6月末,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全球资产管理规模已达1.4万亿美元,是全球资产管理行业为数不多的万亿美元“俱乐部”之一。在全球资产管理市场拥有48年经验的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无疑将为摩根士丹利基金注入更广阔的全球视野和丰富经验,也为国内投资者进行全球资产配置提供更多的选择。
记者注意到,摩根士丹利基金已获批QDII资格,并在2023年7月获批了1.2亿美元的额度。据了解,摩根士丹利基金海外产品的布局,将结合全球经济景气程度、货币稳定性、企业盈利情况等多种因素,寻求具有投资潜力的市场,同时拟通过投顾合作充分撬动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全球丰富的投研资源,发挥其横跨全球市场的综合投资管理优势,为中国投资者提供国际化水平的专业服务和优质的全球资产配置产品。
在全球责任投资领域,不得不提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其旗下的ESG投资领先品牌 Calvert是美国首批成立、目前规模最大的责任投资机构之一。专注责任投资超过40年的Calvert,更于晨星ESG 实践程度评级中,两度获得「领导者」(Leader)等级的最高荣誉。
事实上,推动责任投资的本土化落地,摩根士丹利基金早在2018年就率先开展了中国本土 ESG投资研究,希望挖掘更具前瞻性的投资机会。作为国内加入“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UNPRI)组织”的第八家公募基金公司,摩根士丹利基金已将ESG理念纳入投资分析和决策过程,并成立 ESG主题产品,不断推动可持续投资理念的传播和实践。摩根士丹利基金透露,未来也将继续引进集团海外成熟ESG投资经验,推出更多适合国内投资者的ESG投资产品。
不变:走难而正确的道路
资产管理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要从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坚持做虽难但正确的事。摩根士丹利全资控股为摩根士丹利基金注入新的生命力,事实上,“做难而正确的事”一直刻在这家公募机构的基因里。
在产品线建设方面,摩根士丹利基金深耕主动权益、固定收益、量化权益、多资产组合4大核心产品主线,并拓展特色产品,比如前瞻布局了可持续投资等新兴投资领域。回望发展历程,浓厚的风险管理文化已经根植到摩根士丹利基金的土壤里,始终坚守在资产管理行业的本质,主动规避了曾经盛极一时但隐含弊端的通道业务、分级基金、保本基金。摩根士丹利基金一位内部人士坦言,当时公司内也进行过反复的论证和多轮的探讨,最后依然决定不参与布局此类产品。虽错失了管理规模短期内快速增长的机会,但在摩根士丹利基金看来,减少风险暴露、坚持走可持续的发展路径,不仅利于公司长远发展,对维护投资者利益也大有裨益。
评判一家公司的价值观,除了看它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看它做了什么。在中国市场扎下根的摩根士丹利基金,不求快而求稳,不求全而求专,抵挡住了一次又一次诱惑,始终将风险管理放在首位。摩根士丹利基金总经理王鸿嫔此前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外资机构注重风险,并非因为他们是预言家,只是因为他们的经验稍多一些。他们深知,只要碰到一个无法承受的风险事件,之前所有的获得就会付诸东流。在她看来,“这种做法可能短期不精彩,但长期可靠,就像‘龟兔赛跑。’”
资产管理行业的另一大核心竞争力,无疑是投研团队的铺设,摩根士丹利基金同样选择了一条虽难但正确的道路。打造明星基金经理所带来的规模增长效果显然会更快一些,但摩根士丹利基金却将“建设明星团队”放在更优先的位置。“是否可长可久”始终是摩根士丹利基金管理层决策的重要因素,他们认为,构建成熟的投研体系、整合规范而有效的流程,发挥团队作战的优势,才能让团队走得更远,才能更好地为持有人履行“受托责任”。
以主动权益团队为例,摩根士丹利基金分为消费、科技、周期三个小组,各个组的绩效,不只是考核自已管理的基金,还有对其它基金的贡献。各个组的研究员,也要面对其它基金经理的考核。这使得投资体系更加扎实,更加系统化。同时,根据基金经理的从业背景、优势、风格,与产品进行配对,对于风格均衡的基金经理,除了发挥自身优势,还能够集众之长。另外,为了让研究员与基金经理更好地协作、增进互信,基金经理会同研究员一起进行行业研究,并在公司内部进行研究成果的共享,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研究成果转化为投资绩效的效率。
前路:慢即是快
2021年开始,摩根士丹利基金陆续在河南丹江湿地保护区、内蒙古赤峰市超过50亩荒漠化土地上累计种植了5000棵树苗,倡导可持续理念,力所能及地回馈社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风云变幻的世界金融市场,更是需要有百年视野和审慎策略,才能抗住“黑天鹅”以及“灰犀牛”的冲击。
从合资到全资控股摩根士丹利基金,摩根士丹利在中国公募基金市场已经扎根了15年,展现出了极大的耐心,不断加码的投入似乎也透露出其对中国市场的乐观判断。无论是布局中国市场,还是持续深耕资产管理行业,这家全球金融巨头似乎深谙“慢即是快”的意义。未来,摩根士丹利基金将如何乘风破浪,全心为国内投资者提供国际化水平的服务,将备受市场关注。
一站式获取最新资讯与服务
(免责声明:基金投资有风险,该文稿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Chinafundnews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中国基金报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