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冤枉盗窃后,两个孩子截然不同的行为,暴露了教育的参差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米粒妈,看更多教育好文
文 | 米粒妈 (公众号 米粒妈爱分享)
最近看了个新闻,米粒妈又气又无力。
曝光的监控录像显示,福建龙岩的某便利店里,一个毫无还手之力的小男孩,被店主掐着脖子一把推倒在地。
对孩子下手这么狠,原因竟然是一场“误会”。
当天下午两点左右,8岁的小志从家里拿了5块钱去买卡片。
他在便利店里挑好五包卡片后,因为手里拿不了,就装进兜里,然后走向前台去结账。
结果还没走到结账处,就被突然冲出来的店主锁喉按倒了。
店主表示,自己在监控处看到小志把卡片往兜里装的动作,就以为他是在偷东西,所以才来“抓现行”。
但从监控里能看到,倒在地上的小志,手里明明抓着现金。
可情绪激动的店主都没给孩子反应的时间,就按照自己的想法给他定了罪。
被冤枉的小志委屈又害怕地爬起来,面对店主凶狠的质问,愣愣地把手里的钱递给老板,又从兜里掏出卡片给店主看。
但店主只是态度蛮横地抓过钱来,就回了店里。
回家以后,小志仿佛还在沉浸在被殴打的恐惧里,浑身打颤,情绪极不稳定。
家长问清楚原委后,带着他回店里讨公道,并当场报警。
但店主一直认为自己没错,拒不道歉。
直到监控视频曝光,舆论发酵后才迫于压力主动谈和解。
小志家长认为对方态度很不诚恳,最终准备走法律程序。
小孩被冤枉偷东西的新闻,米粒妈也不是第一次看到了。
有的结局大快人心,有的却无可挽回。
其中的最大的变数,恰恰系于家长的态度。
“我不是小偷!”
在孩子单纯的世界里,被污蔑成“小偷”,是非常严重的指控。
还记得几个月前发生的“莎莎文具店”事件吗?
一个10岁的小女孩,和同学一起到文具店里买文具。
很不凑巧,那天店主发现丢了3.6元的文具,就怀疑到了女孩头上。
女孩跟店主在前台解释了一会儿,因为赶着上课,没掰扯出结果就离开了。
店主却强行扣留了女孩的文具袋和作业本,还在本子封面上写下“重金悬赏,紧急寻人”的字样,贴在了店门口。
文具店里学生人来人往,没多久这件事就在女孩学校传开了。
女孩偷东西的谣言,也随之不胫而走。
事情传到了班主任耳朵里,老师很快找到女孩跟她谈话,又打电话给家长嘱咐一定要跟女孩及时沟通。
可女孩爸爸下班很晚,也没太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回家后他看到女儿屋里关了灯,就想当然地以为事情已经过去了。
可他不知道,一墙之隔的卧室里,女儿的内心正在翻江倒海,一夜的心理斗争之后,女孩在天亮时彻底绝望。
第二天一早,父母以为孩子正常出门上学了,却不想女孩径直坐电梯到了顶楼,毫不犹豫地一跃而下。
一个10岁的生命,就这么戛然而止。
但女儿不惜用生命自证清白的举动,落在家长眼里,却是能够轻轻放下的小事。
事发后不久,家长就选择与店主和解,不予追究责任。(文章戳→《文具店的两个小女孩,戳穿了多少孩子的伪装面具》)
其实被冤枉这件事,与谣言的伤人逻辑是一致的。
正如教育学家尼尔森所言:“对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来说,最绝望的并不是挫折本身,而是周围人的言语,导致的羞耻感。”
没有证据的污蔑,毫无根由的恶意,以及随之而来的异样眼光,会让孩子永远记住那份被抹黑的伤痛。
而让他们最绝望的是,水落石出后,无人关心真相。
贵阳就发生过类似的事。
某三年级班主任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指认男孩偷了笔,要求他录“认罪”视频,并当场发给了孩子爸爸。
万幸,爸爸没有偏听老师一面之词,而是选择先跟儿子聊聊。
孩子解释道,自己没有偷笔,只是好奇拿起来看看,就有同学突然打小报告,说他是小偷。
老师过来后,不分青红皂白就给他定了罪,还逼他认错。
了解原委后,父亲决定给孩子讨个公道,便上访到当地教育局。
可没想到,教育局工作人员根本懒得受理,只是满不在乎地回了句:
“就算是冤枉他了,算多大点事?”
校方对此事的态度更加含糊,不仅不安抚孩子,还反问道:
“这件事对孩子有很大伤害吗?”
自始至终,除了信任孩子的父亲表现出强烈的在意,其他人都认为这只是一件小事。
可是对被冤枉的孩子来说,天都快塌了。
信任,是强效药
孩子被冤枉时,不是所有家长都能像那位贵阳父亲一样,毫无保留地给予孩子信任。
某乎一位答主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暑假的某天,答主出去玩没带钥匙,就在楼下等妈妈回家。
此时邻居一家在旁边玩,儿子手里一直攥着要拿去买菜的25块钱。
答主在楼下等了半天妈妈还没回来,便去她常去的地方找她了。
可是没有找到,她只好又一个人回来。
这时邻居阿姨突然冲到她面前来,指着鼻子凶狠道:
“你是不是拿了我的25块钱!”
答主刚从外面回来,压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阿姨却认定了是她拿的钱,大喊道:
“你还装!你肯定拿了我的钱!不然你刚刚去哪儿了?做贼心虚!”
她的声音太大,很快就引来了一群人过来围观,场面一度陷入混乱——
周围指指点点,阿姨发飙,她老公在旁边沉默,儿子一直在哭。
答主开始还能冷静地陈述事实:
“你不要血口喷人,说我拿的就拿出证据来。”
阿姨却逐渐面目狰狞:
“肯定是你拿了!有本事让我搜身!”
眼看围观的人越来越大,答主百口莫辩,倍感屈辱地翻出口袋让她看。
阿姨没看到自己的钱,便改口称答主是刚花了出去,还破口大骂一串难听的话。
没多久,答主妈妈回来了,听完事情经过后在楼下给答主撑腰,说:“你真没拿怕什么,我们跟她说清楚。”
事情发展到这里,答主只是因尊严被侮辱而生气,没有感到难过。
可刚回家的爸爸在楼下听了风言风语,进门第一句话就是:
“我回来还什么都不知道,你也不用说了,那25我帮你给了!”
话音一落,答主的泪憋不住了,当场哭着对爸爸大吼:
“我去要回来,我又没拿,凭什么给他们!”
爸爸二话没说拉住答主,一巴掌甩了过去,说:“你还嫌没给我丢够人啊!”
答主觉得憋屈又气愤,她连跑带跳冲到邻居家拍门,拿回钱之后就当着所有人的面撕了,然后大哭着夺门而去。
这件事她后来再没提过一次,但细节却一直历历在目。
那种被亲生父亲不信任的感觉,让她瞬间产生了“跳进黄河洗不清”的无力感。
她最后很绝望地说:
“被无关紧要的人冤枉其实也没什么,因为谁也不可能取悦所有人,但是这种亲人最了解你的人的冤枉,万念俱灰吧,真的。”
孩子陷于被诬陷的无助境况中时,家长的一念之差就决定了他们受伤的程度。
米粒妈曾写过这个案例:文具店的两个小女孩,戳穿了多少孩子的伪装面具
一个小女孩在文具店被冤枉盗窃,爷爷始终在保护孙女,用法律武器据理力争,帮她讨回了公道。
对孩子来说,亲人毫无保留地信任和支持,就是他们抵御外界攻击的万能盔甲。
但只是信任孩子,还不够。
远离自证陷阱
面临被诬陷的情况时,孩子自己如何应对,比家长的态度更为关键。
前段时间看过一个新闻,一个九岁小女孩在被冤枉是小偷后,用两个套路反向拿捏,上演了一场“绝地反击”。
套路一:绝不落入自证陷阱。
店家一口咬定小女孩偷了东西时,态度非常强硬。
但女孩没有被对方虚张声势吓倒,而是比他更大声地反问回去:
“你说东西丢了,证据呢?
又怎么证明是我拿的?谁看见了?”
所谓“谁主张,谁举证”,这一招的高明之处在于可以瞬间反被动为主动,把问题抛给对方。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自证清白,就像开头那个买卡片的小男孩,他想让店主相信自己没有犯错,却忘了一切都是对方的错。
电影《让子弹飞》里有个名场面,六子在面馆吃粉,付过钱后店家突然发难:
“你吃了两碗,怎么只给了一碗的钱?”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六子为了证明自己只吃了一碗,当场剖开肚子让店家看,却也因此丧了命。
这就是“自证陷阱”——被冤枉时自证清白,与自我戕害无异。
套路二,借助外界力量自保。
孩子毕竟是弱势,一味呛声很可能让对方恼羞成怒,继而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所以,利用外界的力量来降低伤害,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个小女孩就很聪明,她知道自己不心虚,就通过大声控诉的方式先发制人,引起周围关注。
“店里这么多人,那是不是以后所有小朋友来买东西,你都可以空口污蔑他们呢?”
当时店里的很多家长听到,都围了过来替小女孩说话。
有了支持,小女孩就更有底气,这让她在面对店主提出搜身和翻书包的无理要求时,坚定地拒绝并决定报警。
她义正言辞地对店主说:
“你没有权利搜身!如果怀疑我可以报警,我会配合警察叔叔的调查,但是你不能碰我!”
接着女孩找旁边一位大叔借了手机,威胁店主:
“你再不让我走就是违法了,我要报警!”
看女孩态度如此强硬,店主也让了步,放女孩离开。
其实每次发生这种被冤枉的事情,评论区都会看到很多网友分享自己身上发生的事。
在小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因为一顶别人扣过来的帽子而百口莫辩,直至多年后仍耿耿于怀。
有过这样的痛苦,就更不应该让孩子重蹈覆辙。
作为父母,一定要在爱和信任的基础上,多多关注孩子被诬陷后的情绪波动,及时干预,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不快,并用合理且合法方式还孩子一个清白。
当然,防患于未然也同样重要。毕竟家长做不到实时跟随,直面“第一现场”的,永远是孩子自己。
在生活中,我们要教给孩子应对的方法,让他们临危不乱,在不顺着对方的逻辑自证的同时,还懂得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点“赞”+“在看”,希望所有小孩,都有保护自己的勇气和抵御伤害的底气。
作者简介:米粒妈,美国海归、海淀家长,畅销书作家。专注于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分享;著有《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荣登当当图书畅销榜!《我是大女主》荣登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