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前华为高管,遥遥领先的背后,华为组织管理文化的秘密。
注:本文根据9月26日曾航、孟庆祥、杨蜀、陆新之在星海商业评论的直播内容整理,部分内容有改动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科技突破是最表面的结果,根源是在企业的组织和管理模式,解答华为凭什么遥遥领先,就要挖掘企业管理的秘密,华为员工数十万,怎样把“以奋斗者为本”等文化贯彻到基层、什么样的企业适合学习华为管理体制、华为人为什么创业成功几率高。
为此我们有幸请到了华为前高管杨蜀以及华为资深管理专家孟庆祥,同资深媒体人曾航和央媒评论员陆新之碰撞出精彩的火花。
核心观点
1、华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组织大规模研发的管理能力,IPD流程架构的确立,帮助解决了规模研发和投资盈利两大难题。
2、只有高毛利才能支撑起高研发,也只有高毛利并且需要大规模研发的行业适用于华为的管理体制。
3、华为是在关键大事上永远不会让人失望的企业,存在的价值在于组织起中国最优秀的10万名研发人员,进行大规模技术攻关,如果华为倒下,没有别的企业可以通过相同的科研环境。
4、“遥遥领先”从嘲讽华为变成拥护华为,是经销商和用户对于华为发自内心的信任,这是商业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浪漫。
5、华为各部门不是各自为战,而是相互支持,对于想要开拓的业务集团会进行补贴,比如手机被制裁后,电信部门持续输血,形成利益共同体。
6、华为人创业起步往往不是很快,但是对于技术难点会持续攻关,绝不敷衍,后劲往往很足。
7、立功立德要统一,建立长期目标,比如华为经历制裁,也并未因此就大规模裁员,而是组织研发逆流而上,这就是华为的高度稳定,提供长期有效的物质激励,而不是用人之际奉若上宾,平常之时弃若敝履。
8、华为的优势还在于对于安全冗余的极致追求,即使接待来宾的专车也是安排双保险,在业务研发领域也是双保险,双备份。
9、华为是对手驱动型文化,如果有很强的对手,华为很有动力,战斗力会被迅速调动
曾航
陆新之老师就在华为秋季新品发布会现场,还请给大家讲一些见闻和感受。
陆新之
我做媒体二十多年,也去过很多现场,但是昨天特别夸张,气氛特别燃,余承东老师刚刚上场还没说那四个字,观众席齐声遥遥领先,这原来是一个梗,在现场变一句口号,本来是讽刺华为不自量力,现在是自发拥护华为的口号。
华为做通讯设备起家,我从2015年开始参加华为活动,网络从来没出现过问题,但是昨天现场已经被媒体和自媒体挤满了,还有好多自费来参加的,人山人海,能感受到发朋友圈网络都会有滞后。
曾航
请孟老师讲一下今天的题目,也就是“揭秘遥遥领先背后,华为组织管理文化的秘密”。
孟庆祥
这个是最好的题目,引用马克斯·伟伯的话“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的背后,都有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撑”,讲个具体例子,苹果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公司,没有之一,但是通信基带一直有问题,苹果对高通的收费模式非常反感,所以一直想要自研通信基带,苹果不缺人才、技术和资本,也尝试过收购,但是都失败了,缺的就是精神,没有背水一战的勇气。
但凡是个公司,遭受美国举国之力的打压,工具软件、操作系统全部停用,芯片无法代工生产,肯定无法继续从事原本的业务,不存在技术层面的可行性,华为能够突破封锁,最底层逻辑还是华为能够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
华为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坚持批判与自我批判,长期艰苦奋斗非常简单,但是难以塑造,一旦塑造就会根植在企业基因中,它是所有公司、所有实体都特别需要的精神。
曾航
华为的朋友和我说过,华为是对手驱动型文化,如果有很强的对手,华为很有动力,战斗力会被迅速调动,我想请教杨总,你怎么看对手驱动型文化。
杨蜀
对手驱动性文描述的不准确,当然也正确,前两年任总说了一句话,接下来华为会越来越困难,但也会越来越兴盛,说实际包含了很多内涵,华为越来越苦难,这个大家都懂,制裁压力会越来越大,为什么越来越兴盛?因为走上了国产替代的道路,很多技术正在被解决,这也是对未来预测。
曾航
我们上周直播,余盛老师谈到华为做芯片代工,因为华为骨子里面的危机感,和其他互联网公司相比很不一样,我请教孟老师,您觉得华为骨子里面为什么有如此强的危机感?和企业经历有关系吗?
孟庆祥
任总说危机感,华为也说危机感,我个人认为危机感不是最重要的驱动因素,虽然它也是驱动因素之一,因为危机感是建立在对战略的长远的认知基础上,华为最核心的能力是大规模研发技术产品的能力。
这个能力如何练就的?《华为基本法》的第二十六条,内容是每年研发经费不低于销售额的10%,看起来很普通,底层逻辑是华为高层对通信行业的基本判断,必须搞研发,如为研发投入不够,不可能有竞争优势,这是行业的深度理解和高级的战略认知,认清楚了产业发展规律,做到行业龙头,需要投入多少时间和资本,华为都很清楚,不是机会主义者,所有的危机感建立在对事情本质的深刻认识上。
杨蜀
华为一直都有危机,是因为一直都很有追求,任总讲过当你要向顶峰进发的时候,你就会碰到以前可能想象不到的困难。在全球化早期,没人预料到需要做鸿蒙,甚至芯片代工都不被允许,因为追求远大,所以必然会碰到越来越多的危机。
背后的原因,实际是向产业链顶端突破碰到的问题,是客观存在,如果不追求顶端,就会是另外一种情况,前两年比较困难,提出来“向下扎到根和叫向上捅破天”,反映华为已经在做纵向突破,包括操作系统。
曾航
我今天下午在读田涛老师的书——《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通过书名就可以看出来,华为有很强的危机感,印象很深刻的话是华为出生的环境很恶劣,中国的通信设备市场是全世界各大厂商争夺最激烈的新兴市场,击败了国内厂商,就要直面爱立信这批国际巨头,发达国家的市场已经瓜分完毕了,没有华为开拓的空间,华为只能够到印度、非洲、东南亚,发达国家看不上的市场,农村包围城市,华为的危机感和企业的经历联系紧密。
每过一段时间,任正非会发全员信,最有名的就是“华为的冬天”,要记得华为处在非常紧急的状态,所以我想请教杨总,您在华为工作的时候,作为员工收到任总的全员信是怎样的感受。
杨蜀
任总的全员信是一种方向和精神鼓舞,华为海外第一个大规模商业合同是我在泰国签的,当时为什么要开拓海外市场?除了公司战略决策,还有一个原因,国内的竞争非常激烈,那时候叫“七国八制”,西方七个国家的设备运营商在中国都有市场,美国朗讯、德国西门子和瑞典爱立信等等,国内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但是电信行业的特点是研发高投入,而研发资金是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意味着必须有销售规模,才能有研发资金,国内竞争激烈,华为1998年销售额89亿人民币,实际上就是10亿美金,10%的比例意味着研发投入只有1亿美元,很难支持持续性的研发投入,所以必须拿下海外市场的份额。
针对海外市场,公司提出来三个主要的竞争优势,也很朴素,质量好,服务好,价格低,这个价格低是相对而言,华为电信产品海外价格相对国内依然是高毛利,所以海外市场进展很顺利,研发——销售——研发形成了正向循环,所以当时海外收入超过国内,说起来逻辑并不复杂,过程非常艰辛,只能先从发展中国家入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大家的精神必须坚持住,一直到不断取得胜利,积小胜为大胜,需要技术支持,平台支持也需要精神力量。
曾航
杨总很核心的观点是高毛利,95%的中国企业还没有想清楚这件事情,因为大部分中国企业是价格战起家,都是在低端市场竞争,华为把高毛利嵌入基因,华为的秋季新品发布会,手表定价21999起,我的第一反应是定价会不会太高?华为竟然这么自信,今天听杨总讲到高毛利,我才明白华为的基因就要高毛利,通过高毛利去支撑研发、营销和管理支出,才能够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华为学习的是美国企业文化,很多中国企业早期学的是中国台湾或者日本的路线,大家都在价格战的泥潭里内卷,孟老师您讲一讲,华为高毛利的文化基因大概是怎么形成的?
孟庆祥
中国只有两家公司会营销,华为和茅台,在中国的市场环境,公司不会把产品很贵当做竞争力炫耀,举个例子,网络设备很贵,思科现在65%左右的毛利,台湾厂商比方说爱克发的毛利很低,价格很便宜,假设思科也很便宜,就没有研发经费了,中国企业擅长高品质的规模化生产,但是我们的商业理解力和商业创造力不行。
比如说足球水平差,腐败、技术等各种原因,根本原因是足球商业能力不行,如果足球能够实现商业化,问题迎刃而解,我们竞技体育很好,商业体育很差,因为商业能力差,商业能力不全部是高价出售,特斯拉真正畅销的车只有两款,分别诞生于2016和2019年,都是老古董,但是卖的依然非常好,我们的一个小公司,有着七八款车型,依旧卖不过人家一款车。华为的商业能力在中国是最好的,但是在全球范围,华为的商业能力不是顶尖,但是在组织大规模的研发能力绝对顶尖。
曾航
怎样组织如此庞大的工程师团队,形成合力,难度如何?怎么样把战斗力发挥到最?华为做对了哪些事情?
孟庆祥
华为工作是艰苦,但是很快乐,团队氛围很好,工资待遇很高,这些不足以让公司有很强的研发能力,关键是华为对研发规律深层认识,任总很早意识到,产品的大规模的开发,不能只依靠某个英雄,必须通过完整的流程组织工作,华为公司最早是IPD流程,因为研发是最难组织的,工种多、模块多、衔接多,都是困难。所以华为公司采用IPD流程,建立了流程化的组织,组织职能也可以跟随大方向进行实时调整,以适应变化,华为内部有一句话叫“方向大致正确,组织充满活力”。
曾航
从人群中一眼认出这个人是从华为出身,身上很有狼性,很有战斗力,有着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杨总有没有这种感受。
杨蜀
我当年负责国内的客户,客户告诉我们,你们不用说话,我们一眼就知道谁是华为、谁是爱立信,后来我们才意识这个问题,这就是文化的塑造。
曾航
阿里巴巴面试新员工的时候,会找几个老员工去闻这个参加面试的人身上的味道,看你有没有阿里的味道,我不知道华为有没有类似的做法,找几个老员工去闻面试者有没有华为的味道,如果让您来定义,华为的味道应该有哪些特征。
孟庆祥
华为的特点是迅速磨合,不管你到什么岗,迅速通过团队磨合和战斗洗礼,来实现快速融入华为文化,战斗不分胜败,华为人都追求成功,所以通过这种方式,非常用很低成本地完成文化切换,华为培训的时间很长,有时候只有半年,培训来做到成本前置,不合适的人尽早筛除。
之后大家又意识到对人才的理解需要更新,同时对人才的选拔更重要,特别是选拔能够有担当性的人物,这个过程中,大家不断地去更新对人才的认知。
曾航
给大家分享一个华为朋友的故事,清华大学博士非常优秀,入职华为做培训的时候,安排这群博士去工厂车间拧螺丝,一开始很难适应,后来才知道,这是华为培训的标准安排,消除过往所有的骄傲,不要搞特殊,阿里巴巴也是如此,每个人取花名,比如马云叫风清扬,张勇叫逍遥子,你是谁,到了阿里,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重新要融入阿里文化。
孟庆祥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华为的宗旨是做出硬核成绩,没有消磨个性,限制你科研的路线,反而会鼓励去创新尝试,前提是会干活,只要干的好,公司就给你钱,完成任务是你的本事,至于留什么头发、是什么形象、张狂还是谦虚,公司从来没有要求。华为就是战功文化,只关心你能不能搞定这件事,特别像《亮剑》里的李云龙,他很有个性也许有人不喜欢,但是作战指挥能力强,所以李云龙军队内部说话就是硬。
杨蜀
我们在海外的时候,有个关键词叫做“攻山头”,通过市场调研和洞察,给出山头目标,比如说这个国家地区,山头目标是什么?这个山头目标就是必须拿下的市场,也就是战略对齐和市场洞察完了之后,把目标作为任务下达到不同的团队,谁去给领军攻山头,这个和战功文化很好的结合,最后看战场山头的占领情况,战功就很好评价,强调价值创造,价值创造要有目标,要围绕目标创造价值,创造价值再去做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形成良性文化,做到了华为英雄辈出,不是辈分的辈,是成倍增加,全球二百多个国家地区,有两百多个多的山头目标,研发也有研发的山头目标。
曾航
这本书讲到华为内部的分赃文化,分赃文化来自北欧海盗文化,打劫了金银财宝分赃,这一批的财宝是我们这条船打下来的,我们这条船分到钱之后,又吸引更多的人加入我们,一起再到更远的地方去打劫,分到更多的钱,分赃讲得比较粗俗但是很朴实。
孟庆祥
华为的分配有两句话,拉开差距和保持均衡,过去只强调第一句话,实际华为的分配比较均衡,华为之所以业务铺开这么广泛,华为在那整个IT行是业务面最广泛的公司,因为这华为的分配机制,不是海盗文化,比如说A船抢的东西归A,B船抢的东西归B,不可能培养出来新的业务。
消费者业务在手机被制裁后销量迅速下滑,手机销量下滑了68%,不光是销量问题,我们的5G被干掉了,这个销售额利润变少了,电信部门挣钱输血到华为,来补贴消费者业务,并不是,各个部门自己挣自己的,如果是那样的话,形成不了今天华为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系,华为对目标业务进行补贴,这个在历史上也一直是这样的。
陆新之
深圳的华为发布会的现场,我就列举一个数字,非凡大师12999的起步价,现在的预约数已经到了150W,单品销售额180亿,余承东可以吹很久,华为和阿里的文化完全不一样,华为没有黑化、不搞个性、不搞洗脑,华为有战功文化同时也有均衡文化,目的就是小团体用来打大仗,大集体是为了打更大的仗,互联网公司都吹牛,说自己的目标是星辰大海,但是基本上是都做运营,也就是阿里有个阿里铁军,华为结硬寨、打呆仗,打法特别硬,华为有一句话“除了胜利,别无选择”,只有华为的人能说,阿里说出来大家都会笑,阿里的名言是“不拿望远镜看不见对手,现在大家说你把望远镜放下来,就能看到拼多多了”华为说这句话的时候,特别硬核。
于承东没提手机,没提芯片,但是全场的观众都有这个默契,在商业史上没有任何推广的产品,竟然赢得了无数人的脑补和想象,华为芯片有多少种解决方案,这个事情在商业史上很浪漫,是一个所谓的用户生态你那个经销商,跟你的那个供应链,跟你这个甲方之间这个很难得的一个和谐的组合。
所以在现场能感受到刘德华出场时候的震撼,刘德华是香港人里最爱惜羽毛的艺人,香港回归后五任特首都接见了刘德华,基本是公认刘德华的形象,爱情专一、倾心慈善,基本没有瑕疵,我本人第一次记者专访就是刘德华,那时候他才二十多岁,所以刘德华给华为背书,他和华为的产品气质很接近,不会让大家失望。
很多经销商在现场也很感动,卖华为手机硬扛了三年,对于中国的经销商来讲,基本上是一个不可思议完成的任务,因为经销商要吃饭,很多手机店里摆辆车是卖不出去的,但是经销商也愿意陪着华为一起坚持。
所以我开玩笑,发朋友圈最多的就是经销商,都告诉所有人,华为回来了,也有朋友说现在Mate 60就是硬通货,电子茅台,华为的特质就是不会让你失望,我熟悉很多中国企业,也写过《中国电子商务世纪》,深刻的认识就是中国很多企业是在关键时候会让你失望,会掉链子,会有个女职员桃色新闻。
但是华为所有大事从来没有让人失望,不讨好公众,裁员、起诉一点不少,但是技术研发一直在线,所有人觉得华为吹牛,打爱国牌的时候,他能够突破封锁,本身就是鼓舞,中国制造业很多,华为是的正面的经典桥段,华为搞芯片,A做光刻机,B做光刻胶,所有企业都被调动起来,很多央企国企经常在网络上被嘲笑,但是在华为的故事里面,大家罕见地表现出凝聚力,中国企业需要靠技术研发实现转型升级的正面案例,我在现场很能理解这种期望和信任,华为的战功文化,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最经典的文化,谁能这个打下山头,谁能创造收益,谁就有这种军功。
三年前美国制裁华为的时候有这样的说法,华为的价值在于组织起了中国10万名最优秀的研发人才,如果华为倒了,这10万研发人才没有别的中国企业可以接纳,只有华为可以提供研发氛围,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讲,互联网企业有用户、有流量,但是里面的高管也觉得在互联网让我卖东西可以,但是进行高端制造业攻关,他自己都没信心。
曾航
我们可以反过来国内什么行业适合加大研发投入,打造核心竞争力。
杨蜀
这里面有两个基本问题,第一就是这个行业需不需要研发?华为10万研发人员当中有10%是做备份的,比如2012实验室,同样需要支付费用,比如餐饮行业不需要这么多研发,意味着价值空间有限,第二问题就是能不能承担起研发费用,这个和毛利相关,或者说是上市公司,市值很高,这两点其实就挡住了很多企业,第三点,我认为才是华为具备了大规模研发组织能力的关键,也就是IPD流程,当时华为大概五千人,IPD解决怎样在产品的生命周期中去构建产品竞争力的同时,还能够获取足够的利润,因为IPD上有个投资角度,公司现在研发这个产品,从投角度来看,在产业周期的那个节点切入,能获得什么样的收益,IPD解决了两个问题,不仅仅是组织研发的能力,也解决了从投资角度看,研发什么产品对打造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有帮助的,在这个产品的这个产业周期里面,获取最高最高的利润是有帮助。
同时也比较好的解决了分配问题,从价值创造到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这是所有企业都面临的问题,华为讲三有,谁有能力,谁有意愿,谁有资源做成这件事,企业就要去创造这样的环境,也就是鼓励去创造价值,对于创造的价值,做出客观评价,做出合理的分配,实际是件非常难的事情,尤其在高科技企业,华为非常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华为不是做单一产品的公司,ICT这个大赛道里每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不一样,5G、4G、3G、2G每一代手机的生命周期大概一样,手机的爆发就是2010年安卓市场,现在进入下行周期,整个市场严重饱和,企业同时做了太多产品,每个产品的产品周期不一样,企业的盈利能期也不一样,需要考虑各个产品的实际情况,平衡实际盈利和产业周期节点,有利于来打造核心竞争力,很多产品,底层技术接近,对人才来说相对比较公平。
曾航
我再讲一个朋友的故事,他在华为工作了超过十年,前一段时间跳槽去腾讯,我说两家公司有什么区别?他说腾讯10个人干的活,在华为,顶多2个人,意思是腾讯效率很低,华为很卷,互联网公司的卷跟华为比起来,简直差太多,我经常去互联网公司参观,大部分互联网企业没有经历过苦日子,因为刚刚创业,就有红杉等资本注入,还是皮包公司的时候,账上就趴着几千万的现金,几年之内年就上市,里面的员工三十出头就实现财务自由,都在想去买别墅、去享受,但华为不是,华为不是上市公司,并不是直接分一笔巨款,年纪轻轻就财务自由,华为经历过苦日子,华为需要从竞争激烈的市场去打拼,包括被美国制裁,华为还是挺苦的,海思很多人被挖走了,那几年真的不容易,我想请教一下二位,华为的这种很卷很苦的奋斗者的文化,现在的90后、00后的这个接受程度怎么样?
孟庆祥
中国不只有华为,中国现在的研发经费马上就要超过美国,我们各行各业都挺厉害,华为当然是最领先的一家,互联网公司干活比较悠闲,挣钱太容易,我认为从第三方视角来讲,华为的商业模式不好,华为所在的通信行业不好,因为盈利很难,华为现在非常厉害,公司所有业务没有一项处于垄断地位,全部是高度竞争,通信行业本身开发量就大,本身竞争就很激烈,华为在这个艰苦领域长时间作战,养成这样的习惯,华为也不是乐在其中,这就是公司的生存环境,研发并不是砸钱就行,研发是开拓性的工作,任何产品在当下看都是很完美的,想不出来突破方向,科研方向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积累出来,能够做出来什么产品,顾客才能买单,研发能力需要长期积累。
曾航
长期高强度的工作其实是反人性的,年轻人是长期打游戏,一天就上几个小时的班,想摸鱼想去玩,如果说想让他们长期高强度工作,一定要有很强的激励,比如干个三五年,公司上市能拿一大笔钱,每天你就睡在公司,有人就愿意跟着你一起干,所以很多互联网公司往往会面临这样的困境,公司前景好,员工拼命干,但对员工是一种透支,企业前景堪忧,优秀员工马上跳槽,我非常好奇的是,华为这么多工程师,一直保持高强度工作,怎么能够坚持下来,尤其是现在的这种00后,家庭条件比较好,是不是还能够保持老一辈的华为人的高昂的奋斗精神。
杨蜀
我们也招优秀的应届生,不管是华为还是我们,优秀的毕业生都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个人群本来就是优秀的群体,互联网公司真的是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垄断,但华为确实一直处在高度竞争的行业,一直是危机感,我进华为的时候,在做2G,之后做3G,大家都很卷,这样才走到了产业链的顶端,所以华为的文化也慢慢形成,如果是优秀的年轻人,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华为的韧性很足,广泛的业务面会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给年轻人发光发热,每个人都能够自我调节,公司除了给钱以外,员工之所以长期艰苦奋斗,或者是说长期高强度劳动,和团队是关系密切,工作得是舒心的,简单的道理,人是社会性动物,有求助体系,比方说我编程不会,得有人帮助我,如果我编程不会,你们都嘲笑我,或者需要自己搞,就会寒心,我在华为工作了十七年,绝大多数人是很舒心,这个非常重要。
陆新之
其实有点像曾国藩的湘军,早期华为没有那么多清华北大,都是华科等两湖地区的学校,大半是世家子弟,比较憨厚和踏实,我2017年见到的很多华为人基本上除了技术,别的都说不出来,甚至公关部的人都很普通,招人的标准也和曾国藩类似,湘军只要农民出身,华为喜欢招聘家庭条件一般的人,但是这些年已经不一样了,因为这个条件也不具备了。
因为已经打下了这个基础,另外华为的食堂也很好吃,这些看上去很细微的东西,特别有感染力,包括接待客户,或者是专家,这个华为的接待并不是规格高,而是永远不会出差错,华为开车接你,肯定是A车已经接上你,B车知道后才回去,确保双保险,华为的落实很到位,别的公司做不到华为这样。
别的企业是,你拿下订单的时候,给你上茅台都行,平时没有激励,华为的物质激励是稳定长效的,很多中国企业没有稳定性,我写过的很多很优秀的公司,因为我跟他们太近,也能看见一些致命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与生俱来,无法解决,我看见的华为是大事不糊涂,有全中国最好的销售,可以调动大批科研人员前仆后继的搞技术研发,这么反人性的长期高强度工作,变成战功文化激励大家,现在很难看到其他中国公司能把这个问题解决好。
孟庆祥
我觉得立功和立德的统一这个问题大家都没能解决,去年我写篇文章劝大厂别裁员,互联网公司暂时遇到一些问题,实际上能够盈利,员工也有一家老小要养活,公司为了盈利,裁员当然是正常操作,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华为2020年手机业务断崖式下降,财务缩水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依然尽力而为,没有大规模裁员,华为不会因为业务问题成建制裁员,这是从内部来讲。
立功和立德对立起来就会急功近利,因为没有长远眼光,没有底层的商业逻辑,我们很多东西我们看不到,我们只理解眼前的东西,所以是造成了商业乱象,这是我对华为的理解。
陆新之
西方企业发展比较久,一两百年来慢慢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我们第一代、第二代的中国企业,包括互联网公司,都还要为这个事情要交学费,很少有公司像华为一样这么能打,这么硬核,别的公司经不起折腾,两三万亿销售额的房地产公司,包括我写过的万科,田涛老师本身也是传奇,他给华为写文章,写出来的都是真实的华为,很多企业家说得天花乱坠,但是他自己的企业不这么做,自己讲得头头是道,但是他的企业才几十亿,华为创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杨蜀
这些问题简单来讲是哲学问题,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跟存在的关系,怎么样认识世界,才能够更接近真实世界,世界跟真实世界的运行逻辑越接近你的策略就越合情合理,比如华为公司2003年的时候,要把这个公司卖给摩托罗拉,合同都谈好了,结果新CEO上台后,这件事就被否决了,100亿美元卖给摩托罗拉的计划失败了,任总就说,将来我们会跟美国在山顶上掰手腕,一般人没有这样的认识,认识不到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
曾航
我很想请教一下,现在在学华为的公司很多,什么样的企业,比较适合学习华为的这种管理体系,哪些企业不适合。
杨蜀
这几年国产替代如火如荼,华为创立于1987年,从1992年华为就开始做国产替代,当时从用户交换机开始,1995年做出来万门级别用户交换机,最困难是公司从诞生之日起,就在家门口和西方最强的公司竞争,但另一面,是一开始他做的就是国产替代。
从商业角度来看,国产替代意味着是高门槛和高毛利,如果你能跨过高门槛,那就是很好的业务,很好的商业模式,因为高毛利,可以支持高额的研发投入,可以做管理变革,可以持续储备人才,在21世纪初IT泡沫没有破灭的时候,华为真的是从大学整个班招收人才,投入巨大,大规模研发能力和大规模营销能力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反过来从逻辑来看,那些公司确实需要大规模研发,因为这条路华为已经走过来了。
我们开拓海外市场,大家也知道欧美竞争对手,下了班不接电话,周末不回邮件,我们在海外就是7×24一直在线,任总很朴素一句话,我们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为客户服务,如果是去做国际化,靠卷胜算也是比较大,做国产替代,能够有大规模营销大规模个研发,而且可以做海外市场,这套模式还是比较适合的,但不能只是学习西方的方法,引进西方的流程,还要学习到西方的文化内核,因为每个企业的发展道路是一样的,就是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借鉴成功的经验。
曾航
评论区很多朋友在讲,理想汽车、汇川、雅迪都在学华为,孟老师能不能点评一下市面上学习华为的企业,哪些是优等生。
孟庆祥
海康威视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学到了华为的精髓,学习成果的好坏主要在于学生,北大学生占主要,老师是次要的,当然老师也重要,绝对是第二要素,另外什么叫好学生?好学生是能够自己领悟商业操作。
咨询行业有问题,咨询行业的诊断和治疗分开才是合理的逻辑,诊断治疗一体就造成,开药的人会给你尽量多开药,你自己又没有主心骨,吃药太多就适得其反,学习华为的企业也有失败的,我们遇到过很多糟糕的咨询项目,主要是因为华为自己有主心骨,所以问题不在于赚不赚钱,如果没有主心骨,找一些江湖郎中随便开药,最后结果很惨,诊断的和治疗的一体化的商业逻辑非常不合理。
陆新之
我和十多家华为合作方交流过,他们提炼出,小公司学华为就学两点,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看上去老生常谈,但是99%的中国企业做不到,中小企业活下来都很难,所以存在很多短视行为。
如果能够体会到华为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其实是不好操作的,比如像我们星海情报局,也以客户为中心,别人写客户商案花一周的时间,我们花两周的时间,别人写三千字,我写五千字,别人是道听途说,我们是亲自体验,这是以客户为中心,第二,以奋斗者为本,很多中小企业的老板跟你称兄道弟没问题,需要员工的时候,一天送十盒月饼,这没问题,平时大多数时候双方还是在博弈。
以奋斗者为本,就是流血可以,但是不能流泪,我认为中小企业老板已经忘了自己的位置,对员工用帝王心术,很少企业能够以奋斗者为本,其实如果中小企业能做到这两点,他至少生存没有问题,也会有发展前途,因为已经跑过90%的竞品,这两点看上去平淡无奇,但是很有深意。
孟庆祥
对客户好不一定会获得回报,我这几年也见过很多小公司,包括自己也在做事情,我认为不是说对客户好,结果就好。
以客为中心这句话不适合所有的行业,以客户为中心的另外一端是以产品为中心,比方说有的行业,就是以产品为中心,因为有的行业天然缺乏多样性,如果以客为中心,无效需求就会无限多,就无法保证产品质量,以客为中心的解读范围很宽泛,可以是客户提出要求,我们就要满足,即使是华为也做不到完全能满足客户需求,这句话比较准确说法是要以有效需求为中心,有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解读。
曾航
任正非很厉害的一点是经常把很大的道理口号化,高层要有使命感,中层要有危机感,基层要有饥饿感,标语一看就懂。
孟庆祥
任总是一个造金句能力很强的人,造金句的能力本身是领导力的一部分,也不是造金句能力不强,就没有领导力。
曾航
有朋友形容过华为的体系,好的组织文化体系首先要有教主,任总就是这种角色,不能让员工经常看到,公司年会偶尔出现。
孟庆祥
我不太赞同,至少在华为,不是这么一个氛围,把任总说成教主不正确,但是我认为如果任总年轻,他搞网红一定能成功,现在任总知名是因为他的商业成就,你是因为表演能力,假设任总只是素人,他也能成为一个网红。
曾航
华为走出来很多优秀的创业者,华为的创业者有哪些共同特征。
杨蜀
华为人创业成功率高不高要看客观数据,我大学毕业就进华为,工作差不多二十年,从几十亿人民币的销售额,到现在接近一万亿,几十万人的队伍,文化肯定影响是非常大,华为的管理文化是与时俱进的,不然无法在前沿行业保持长久竞争力,内核上是一种不断的自我学习和突破,这对创业非常重要。
另外就是创业能否成功,这个和从事的领域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我们的业务和华为不同,所以我们确实有个需要学习的投入和成本,一旦我们掌握产业规律,创业成功的概率一定高于平均数。
我们公司现在两百多人,分阶段引入的华为的管理,比如华为的战略规划到执行,主要解决企业做什么的问题,到现在为止正在这一套,很有帮助,我没有在创业初期就使用,大概三年前逐步的落实,管理本身是有成本的,也是一种内部的消耗,不是所有的管理模式都会成功,和企业的阶段有很大关系,如果到了必要阶段,我们会根据现实情况决定是否采用华为体制,第二是企业要明白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个要分阶段长期规划,如果这个阶段企业核心核力就是产品,做好产品,这个阶段企业的主要矛盾是市场份额,就去扩大市场份额,管理始终是为业务服务,管理不能高于业务。
孟庆祥
华为基本是靠成绩说话,过去二十年做房地产、互联网,赚钱太容易,大家已经忘了要去做硬科技,华为没有花里胡哨,就是硬干,华为人和别的创业者明显不同,起步不会很快,和在华为的框架性思维有很大关系,比如要做A产品,如果产品性能不是顶尖,就要持续技术攻关,不擅长短平快地做项目,但是后劲很足。华为还有个特色,员工在职的年限都比较长,在职10年都算短的
从华为出来创业,有几个优势,比方说研发,华为技术实力强是因为华为组织大规模研发的能力强,如何开发产品并且稳定供应,华为的经验是很有用,精神层面实事求是,相较于创造某个企业,更重要的是创造新的商业模式,而在创造商业模式这件事上,我认为华为人相对于其他公司的人没有任何优势,而且成功创造商业模式,本身就是很小的概率,大多数创业都卡在商业模式这块。
简单定义商业模式,就是生产的东西有人购买,创造新的需求,互联网公司比较有优势,运营流量比较熟悉,但是新的商业模式肯定和原公司有巨大差别,产品不存在做出来就会爆卖的道理。
曾航
我见过很多大公司出来的创业者,有的公司,比如像腾讯、字节跳动,很依赖企业体系,所有的工作流程切割得很细碎,每个人像螺丝钉一样负责自己的职位,在体系里面个人能力很强,其实是这个体系高效,搭建体系的人厉害,一旦离开体系,战斗力断崖式下降,有的公司强调单兵作战能力,华为是更加偏体系作战,还是更偏单兵个人作战。
孟庆祥
华为是体系作战,通过劳动分工降低难度,提升质量是管理的基础逻辑,基本上大公司都会这么做。
陆新之
华为人创业成功概率还是很高,跟他本身就比较优秀有关,比如名校创业的人成功率也比较高,因为已经筛选过一遍,国产替代是风口,原来我们基本不做有技术含量的小硬件,因为以前没有市场,替换成本很高,提供替换的机会窗口,原来又是技术人员,所以我们可以清晰地预测,华为出来创业肯定成功概率更高,本身专业对口,现在又提供机会窗口,所以和时代、企业以及个人都有关系。
曾航
大家都很关心卡脖子的问题,比如说光刻机、半导体材料、算力芯片等等,华为都在技术攻关,请你们做一个预测,十年以后,半导体行业的终局是什么?华为实际取得的突破会有大概怎样的高度?
孟庆祥
大家不要把我当成华为的代言人,从非常朴素的原理上看,2020年华为被制裁,很多人都在说华为不会继续做高科技,我说华为肯定会继续,因为ASML只是年销售额一百亿美元的小公司,华为的销售额将近一千五百亿美元,而且ASML是因为手机的兴起销售额才能上涨到一百亿美元,小公司的业务不是大企业不能做,而是因为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第二,我们对整个产业发展周期把握很准确,ASML已经证明光刻机的道路可行,所以说光刻机的研发就是工程问题,追赶者可以避免开拓者走过的坑,如果下大力气,只要二分之一的时间就可以做出来,这是商业常识,因为存储芯片已经解决,存储芯片占整个芯片市场三分之一的份额,存储搞定,下一个是逻辑芯片,而逻辑芯片的设计环节比较重要,在芯片设计公司里面,海思的规模不是最大,但是品种绝对是最全的。
杨蜀
任总说华为会越来越难,也会越来越兴盛,为什么越来越难,一方面被卡脖子,客观来讲华为确实走到产业链顶端,叫向上捅破天,这个向下扎到跟,离不开芯片、数据库、操作系统的突破,华为不是做单一的产品,必须摸清产业发展规律,我们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入行看的比较清楚,在智能手机被发明前,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通信行业基础建设的黄金时期,手机出现后,引发了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爆炸发展,又过了十年ChatGPT又引发人工智能浪潮,公司一定是从信息化到数字化到智能化,这样的发展周期,我的标普云视频号有详细的讲解。
华为发展的困难一定会解决,因为这就是华为存在的意义,算力芯片上,华为昇腾系列和昆鹏系列合并,都是为了解决算力的问题,即便芯片制程差一些,可以通过集群的方式,可以通过云调度的方式来解决,所以虽然芯片卡脖子,但是算力不卡脖子。
曾航
请几位嘉宾每人给直播间的观众推荐几本讲华为的书。
孟庆祥
我自己的书《华为饱和营销攻击法》,也有到课程,大家想跟我交流,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曲高和众”,整个世界IT的重构已经开始,这个进程比任何人想象的都快,机会非常广阔,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杨蜀
标普云顾名思义,我们做企业的数字化经营,主要产品是财税机器人,推荐《华为的管理之道》,是我和华为的前同事一起编写的,这个角度比较特别,摘取了这个华为一些有关管理的高频词,通过高频词分析华为,通俗易懂,我比较关注的点,我从90年代做通信,见证了从信息化、数字化到智能化,非常欢迎工智能的时代,欢迎优秀人才和我们合作,一起在AI时代大有作为。
陆新之
关键问题上,华为从来不会让大家失望,从这个角度来讲,光刻机和芯片的进度肯定比大家想象的快,还有五年的时间,可以看到比较清晰的结果。最近我也跟朋友合作成立了叫商界AI的媒体,华为务实的风格在AI的应用领域,能够提供给企业更多的合作机会,大模型不会吟诗作画,但是会解决问题,能够赢得合作方的信任。
曾航
我也给大家推荐这本书,田涛老师的《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我前几年去东莞松山湖基地,有个华为图书馆,摆在c位的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价值为纲》三部曲,里面讲的都是小故事,比如说非洲客户欠华为一笔钱,但是华为要以客户为中心,去为客户解决困难,最后客户感动了,这笔钱就要回来了。
我的感知是这个就是圣经,通过通俗易懂的小故事,把企业文化贯彻下去,再次感谢大家来到直播间,每周二下午七点四十五分,不见不散。
(王硕整理)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