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获医学学位的华裔女性:年幼丧母,靠奖学金进入南加州大学!曾招募飞虎队、收留上千养子,里根亲切称她“张妈妈”
北美华人论坛请访问:huaren.us或者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下载官网APP
图中这位女性,名叫张玛珠(Margaret Chung):
作为首位在美国获得医学学位的华裔女性,她的一生可以说颇具传奇色彩。
全家移民加州,母亲肺结核过劳死
1889年10月2日,张玛珠出生在加州圣巴巴拉(Santa Barbara)。
从10岁起,她就想要成为一名前往中国的医疗传教士。对梦想的不懈追逐让张玛珠成为了首位在美国获得医学学位的华裔女性。
张玛珠的父母是来自中国的移民,在中国时就受到传教士影响而成为基督徒,母亲据说是在妓院里拉扯大的,是教会把她从妓院弄出来。而她的英文名字玛格丽特,据说是以传道院院长的名字命名的。
1902年,张玛珠全家移居加州洛杉矶。
当时,1882年的《排华法案》已经全面生效,根据该法案,张玛珠一家无法获得美国公民身份。他们面临有限的工作机会,因此全家在加州四处寻找工作。她的父亲黄忠(Chung Wong,音译)曾是一名商人,在加州的农场劳作并出售蔬菜。
她的母亲阿•雅恩(Ah Yane,音译)也务农,有时还充当法庭翻译。
张玛珠是家中11个孩子中的老大。
由于父母身体不是太好,按中国的传统,长子为父, 虽然她是一名女孩,就算长女为父吧,从10岁起她就开始帮助抚养年幼的兄弟姐妹,还要照顾患结核的母亲,在上学之间,每周抽上1-2天打工,全家靠着她帮助父亲养家糊口。
他的父亲在19世纪末还允许种植和出售蔬菜,农业劳动以及出售 “传统”中国商品。母亲则因患结核加上养育十一个孩子的劳累,过早地去世了。
南加州大学毕业,班上唯一的女孩
但张玛珠像很多华人一样,张玛珠天生聪慧,又刻苦好学,各方面都很优秀。
1905年,15岁的她已经开始扬名于《洛杉矶先驱报》上, 被该报誉为有前途的学生,她计划中的未来职业生涯就是担任报纸记者,当然后来才在教会影响下学习医学。
1906年,16岁她在《洛杉矶先驱报》(Los Angeles Congregation Chinese Mission版)发表了诗歌《 Missionary Giving》, 以纪念“该公理会中国传教”十八周年。
1907年,她在帕萨迪纳公理会成立一周年之际撰写并发表了题为“中美服装的比较”的论文。
1907年秋天,张玛珠开始就读南加州大学的预备学校,被评为该校女子体育课的“杰出明星”。
通过销售洛杉矶时报,张玛珠获得了洛杉矶时报的奖学金,得以进入南加州大学学习。
学习期间,她勤工俭学,做过餐馆女服务生,手术器械的销售商,并在几次演讲比赛中赢得了现金奖,这几年,她在演讲比赛中还获得过第二名。
1909年,张玛珠从南加州大学毕业,在1911年就读于该校医学院,成为美国第一位进入医学院的华人女孩,当然也是“该州第一位进入医学院的华人女孩。”
由于当时班上只有她一位女孩,所以她在医学院时着装趋向男性化。在那个年代,她算得上是一位十分励志, 且勇敢的华人女性。
1914年《洛杉矶先驱报》介绍张玛珠时报道, 张玛珠说过: 每个国家的妇女都应该学习医学,以便可以教导本国的妇女如何照顾自己和自己的孩子,以及如何改善下一代的生活品质。显然她幼时做记者的理想早就被做医生给取代了。张玛珠是顶着无数压力长大的,抗压能力极强, 多数压力都被她变成了动力。她说过:“在压力下,我做的最好 (I am at my best under pressure)。”
1916年张玛珠从南加州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得医学博士,这时,她申请第一年住院医生被拒。
曾3次申请成为医疗传教士前往中国被拒
之后,她曾3次申请成为医疗传教士前往中国,结果都被拒绝,这对她来说无疑是个沉重打击。虽然她出生在美国,但却被视为中国人,而当地不会为中国传教士提供资金。
于是,她在洛杉矶屈尊做上了一名外科护士, 这中间不知道有没有性别或种族成分参与,纯属未知。
不过,追随这个梦想让张玛珠获得了另一个荣誉:成为首位获得医学学位的华裔女性。
数月后,她便去了芝加哥, 因为那儿的汤普森妇女儿童医院( Mary Thompson Women's and Children's Hospital)接受她做实习医生, 接着在郊区坎卡基州立医院住院(Kankakee State Hospital)做完了住院医生。在做住院医期间,她还在库克郡医院(Cook County Hospital) 做住院医生助理,1917年), 随后被聘为伊利诺伊州犯罪学家, 那时住院医培训可能也不像现在那么有严格时间上的要求,医生也缺乏。
两年后,因为父亲病逝, 即1918年11月, 她便辞去了库克郡的工作,回到了洛杉矶。
在洛杉矶,张玛珠在Santa Fe Railroad Hospital 做了一名外科医生。
当她陪同两名病人前往旧金山时,张玛珠爱上了这座城市的风景、笼罩在浓雾中的壮丽山丘。
在了解到在美国华人人口最多的唐人街没有医生开西医后,1922年,她搬到了旧金山在旧金山的唐人街建立了最早的西医诊所。
这在当时是少数几个为华人和华裔患者提供西方医疗服务的地方之一。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华人经常被视为流行病的源头,并因此被医院拒之门外。
她的主要病人对象就是在美华人, 当然也看白人包括当时的名人,例如苏菲·塔克(Sophie Tucker),海伦·海斯(Helen Hayes)和塔卢拉·班克黑德(Tallulah Bankhead), 还为好莱坞明星做美容, 如约翰·维尼(John Wayne), 里根等等。
为了适应人们的眼光, 她的着装也开始女性化了。
之后,经过多年的筹资和社区合作,旧金山中医院于1925年正式开业。她成为了4名部门负责人之一,领导妇科、产科和儿科工作,同时她也持续经营着自己的私人诊所。
“张妈妈” 和她的养子们
在中国抗日战争和二战期间,张玛珠以医生身份展现了卓越的爱国情怀,她在加州建立了一个社交网络,服务飞行员、军官、名人和政客们。
张玛珠号召她网络中具有影响力的成员为美国飞虎队秘密招募飞行员,这是一个旨在反击日本对中国侵略的美国志愿组织。
她还间接推动了一个名为“波浪”(WAVES)的海军组织的成立,以支持女性加入海军服役。张玛珠的这些努力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他们将她描绘成美中两个二战盟友之间团结一致的代表。
1931年9月,日本入侵中国,美国海军预备役军人史蒂文·G·班克罗夫特(Steven G. Bancroft)为了支援中国军队,拜访了张玛珠的诊所。她邀请这位飞行员和他的6位朋友共进晚餐。这是她几个月来几乎每晚都宴请客人的第一次。她在自传中写道:“这是我一生中从未体会过的最自私的乐趣。”
关于为什么叫“张妈妈”这个称呼的另一种说法是,1932年有八名飞行员来到她这儿。
你可以把这些小伙子想象成《壮志凌云》里的汤姆·克鲁斯(Tom Cruise),他们都是美国海军的预备役飞行员,有几个还是伯克利的毕业生。由于大萧条,他们找不到工作,裤兜已经成为“胡佛旗”了。他们连续吃了好几天鸡蛋,因为只有卖鸡蛋的愿意赊账。
他们从报纸上知道了日本入侵中国东北的消息,希望中国政府能雇佣他们抗击日本人。他们打听到这位张医生是旧金山名气最大的华人,希望能她能把他们介绍过去。
这八名飞行员表示愿意为中国对抗日本提供自愿服务,她看到他们一个个的都饿得不行,于是像妈妈对儿子一样给他们做了可口的饭菜, 飞行员们狼吞虎咽地吃掉了张玛珠给他们做的所有饭菜,但留下了鸡蛋未吃。
因为当他们身无分文时,唯一让飞行员们欠饭钱的就是一个鸡蛋农场主。于是这些军人就成了张玛珠的众多养子了。
后来养子们越来越多,除了军人外,还有艺术家,作家,演员,国会参众议员,有说法是多达1500名之多, 她后来叫不上每个养子的名字, 于是她把养子们一一编上号码, 见面叫号码就行了。
如美国前总统里根是她的养子之一,编号是131,尼米兹将军编号是100。
每个周日,张玛珠都会为军人举办晚宴,最多时可容纳300人,他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妈妈,妈妈会亲自为她的数百名孩子们准备晚餐。她热情地招待这些孩子,与他们通信,激励孩子们反抗日本侵略中国。
抗日战争期间,张玛珠曾志愿报名到中国前线做医生,但是被劝退。据她回忆说:“他们觉得我在美国筹款比在前线服务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于是,张玛珠自费到全美各地演讲,呼吁美国人支援中国抗日。同时,也利用她与美国戏剧影视界的关系赞助义演,为抗日筹款。
珍珠港事件发生后,她除了进行抗日宣传外,还加入了美国红十字会的工作,参与培训医护人员。
到二战结束时,她已经有了大约2000名养子和养女。他们为集资为张妈妈买了一座豪华别墅,好让她安享晚年。
战争结束后,参加她周日晚餐的人越来越少。尽管如此,她继续从事医学工作,照顾她的“孩子们”。
张玛珠给旧金山留下的最后形象是身穿貂皮大衣,随身伴有一只长尾鹦鹉的贵妇人。她在好莱坞朋友的鼓励下开始写自传,制片人想把它拍成电影。
这部自传充满了爱,带有几分虔诚色彩,但也刻意回避了她的秘密生活,特别是黄金时代的好莱坞,她在巴比伦之城的往事(上映的电影《巴比伦》里,李丽君饰演的Fay Zhu的现实原型正是张玛珠医生的朋友,还主演了一部以张医生为原型的犯罪电影)。
1959年1月5日,张玛珠终身未婚,最终因卵巢癌去世,享年69岁。
华人热评
SmileOrange:第一次知道这位女性,很有魅力和魄力。
airplane:这种都是华人之光,亚裔多一点这样的社会活动家会变得更好。
transient: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真是令人敬佩!应该以Dr. Chung为主人公原型拍一部电影。
wonaiwangerxiao:她真的高尚而优雅。
czar0914:这么宝藏的故事好莱坞竟然还没有排成电影?别罢工了,就拍这个。所有元素都集全了,男女通吃!另外赞一个,真的是华人之光!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么励志的故事中文学校可以拿来做阅读教材,多好的role model。
麦小兜:牛人!
gemeaux0602:华人之光,赶紧给女儿普及一下。
本文由北美华人小编整理自北美华人e网、谷歌新闻、北美健康圈、纽约时报、侨报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否则将进行追究,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文章。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下载北美华人e网论坛官网APP,仅限IOS用户。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