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个差点出人命的事儿,就发生在过节这几天
大家好,我是陈拙。
昨天中秋节,你们现在正和家人在一起吧?回家还顺利吗?
前两天,我在网上看到一个故事,讲得是中国第一个被判死刑的人贩子。
这个故事里,有一段“最难的回家路”。
有个女孩从小被拐卖,为了回家,她哭闹不止,被人贩子泼开水,差点出人命。最终耗费26年,成功把人贩子送进监狱,还让对方被判死刑。
但最终她没能找到真正的家。她父母早已去世了。
在养父的家里,女孩从小生活在流言中,有人说她是养父的童养媳,是被爸爸妈妈抛弃的孩子,从13岁起就被迫辍学打工。
但对于真正的家,因为她走失时只有5岁,对于“家”的记忆只剩父亲的名字和一句意味不明的方言。
她没拥有过完美的亲情,甚至没拥有过完整的亲情,却为此开始一段长达26年的艰难寻找。
与其说她想找到家,不如说她相信,世界上有个地方,可以让她不必经受这些痛苦。
后来在“回家”相关主题的视频下,我还看到一条被顶到高赞的评论:
有人说,陷入无助时,她脑子里下意识会蹦出一句“想回家”,即使人已经在家里,也会这么想。
底下有人回复她,人伤心时会喊想回家,但真正想的,可能是找到一段“完美的亲情”,这里的父母长着最理想的模样,作为孩子,可以被理解、被接纳,并获得无条件地支持和帮助。
正因为相信有这种亲情存在,一个女孩可以踏上长达26年的寻亲路,也可以在一个努力不再有回报、普通人轻易感到无助的时代里,成为一群人支撑自己继续坚持下去的力量。
说实话,我本能地好奇,为什么这种“相信”对人们具有普遍的意义和持久的影响?
但这个问题好像没有答案。
对“家”的向往像被刻在我们的基因里,成为一种信仰,因相信而自成力量。
我决定不用抽象的概念去解答,只用我最擅长的事儿,讲述真实的故事。
遇到特别无助或无力的时刻,我总会停下来看看这三篇故事。也希望它能鼓舞到你们,面对偶尔糟糕的生活,支撑你们继续向前。
有个女孩在寻找父亲的路上,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
女孩怨恨父亲很多年,她见过母亲独自抚养自己的艰辛,也相信母亲口中的判定:父亲是个废物,做生意只会失败,永远赚不到钱。
直到她被通知去柬埔寨取回父亲的骨灰,她发现父亲会七国语言,没钱也在当地备受尊重。
在这条路上,她见到了真实的父亲,也见到了一种不被金钱定义的人生。
点击图片就能读故事↓
有个女人在等待回家的过程中,被一个家庭接纳,并被两个孩子认成了真正的妈妈。
她18岁时以“奴隶”的身份,跟随一对夫妻从菲律宾来到美国。她不但整日睡在橱柜里,还经常受到女主人的打骂。
但对于家中的两兄弟来说,她比亲生母亲更像母亲,他们会为了她和母亲争吵,这一次小小的抗争,却让他们的亲生母亲觉得,自己的孩子被偷走了。
点击图片就能读故事↓
有群法医在一场帮孩子找家的“团圆行动”中,做到了对他们来说最难的事:像他们这样专门解剖死者、出入死亡现场的法医,也能为人们带来好消息。
2021年末,法医廖小刀和几十位法医一起,参加了一场特殊的行动——“团圆行动”。
在这场活动中,这些法医第一次离开解剖台,放下解剖刀,以鼠标为武器,帮助家长们寻找走失多年的孩子们。
活动结束时,有10923个孩子被找回,其中包括电影《亲爱的》和《失孤》的原型。
这场活动对于法医来说,也是一次自我疗愈——多数情况下,法医只能带来坏消息,法医到场,就代表着有人死亡。
但团圆行动让小刀第一次感受到被感谢:当时有位母亲,年龄很大了,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值钱的,在认亲仪式那天,她唯一做的,就是给法医跪一下。
每到中秋,总会出现各地车站爆满的新闻。
每当看到这些拥挤的人流和疲惫的面孔,我总觉得,这是一群在外吃了很多苦、经受了很多委屈和无助的人们,正在试图奔赴一个隔绝了世界上大多数糟糕的地方。
这个假期,我也打算陪家人一起度过,希望你们也是。
最后,我跟大家请个假,我们这次休息会延长到下周二,下周四开始继续更新。
下周四晚上9点04,咱们不见不散。
(封面图来源于网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