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西藏疫情外溢,全国多地爆发!这位妈妈的流调图曝光后,被骂惨了......
关注十月呵护
不知不觉,我们抗疫已经三年了。
三年来,我们抗击大大小小的疫情不计其数。
每当一个地方出现疫情,要做的第一份工作总是流调与溯源。
哪怕24小时不停歇也得核查清楚,确诊人员在过去的一段重要时间里,走过哪些路、到过哪些地方、遇到哪些人、又发生了哪些事儿……
透过一张张流调轨迹图,人生百态得以展现。
在陆续公布的流调行程里,我们总能窥见疫情之下,平凡的大多数人生活中的闪光时刻。
比如寻子父亲的伟大、馒头工人的坚毅、顺义爸爸的梦想……
繁华都市的背后
映照着普通大众的无奈
■ 找不到活的务工者,每天只吃馒头
最近,部分地区的疫情又有复燃趋势。
7.22日甘肃省@陇南武都发布了一则紧急寻找公告。
其中,密接者3号“馒头工人”的活动轨迹,简单且清晰:
去劳务市场——买馒头——回出租屋。
7.18日至7.21日,他每天都徘徊在劳务市场寻找杂活。
然而事与愿违,他只有过三次短暂干活的机会,可能连100元都挣不到,还有一次是去医院给母亲送饭。
除此之外就是漫长的等待,饿了就去买俩馒头,甚至没有水没有菜。
而这几个馒头不止是午饭,还可能是早饭和晚饭。
图源:网络
到了第四天晚上,他才被转运至集中隔离点。
很难想象,每天仅靠几个馒头他是怎么撑下来的,如果不是被流调发现,这样的生活又会持续多久……
■ 为寻儿子,18天打28份零工
去年北京疫情最严重时,一张寻子父亲的流调图刷遍全网。
这位确诊病例岳某,是来北京务工的打工人,他的流调轨迹中充斥着各种零活。
▲上下滑动查看完整内容
因为做的是搬运工作,白天大货车不让进城,他就只能在后半夜出去干活。
晚上23:00去,第二天早晨4:30回来,上午睡四五个小时,中午再出去找活干,日复一日。
而他干的,大多都是重体力活。
“一般一袋水泥或者沙子,不上楼是1元,要是上楼就加钱,比如3楼,一袋就是3块,4楼,一袋4元。一袋沙子60斤,一袋水泥100斤。”
一般干完活老板管早饭,给10块钱,买仨包子和一碗稀饭,中午他就在家下面条吃。
当记者询问他为什么这么拼命时,我们才知道原来他身不由己。
父亲瘫痪在家,母亲摔断了胳膊,生活都不能自理,妻子在家照顾老人和上小学的二儿子。
而他的大儿子在2020年的8月走失,至今未归。
他已经辗转多个城市打零工,就为了寻找儿子的线索。
一边是迫切想要找到儿子的煎熬,一边是需要治疗和生活,每月至少1万开销的的家人。
这样的处境,他怎能不拼命?
■ 14天去30余所公共场所,她的背后是生活
去年1月的疫情,河北还有一例特殊的“流调”被骂上了热搜。
一个26岁的女子,在14天之内,辗转了30多处公共场所。
有人说她:每天闲着没事,在外面到处逛吃玩乐。
有人说她:真能跑,活该。
但真相是什么呢?细看她的流调图,其中满是心酸。
14天的行程里,她去了文具店、妈宝孕婴馆、生鲜超市、育婴乐购商店、水果店、街边食品店、商场……
还有2次外出,是她独自一人带着孩子去医院看病。
每天看似满满的行程,却没有一件是为了自己,为的都是一家人的衣食住行。
而讽刺的是,她的丈夫也被确诊。
反观他的流调图,用短短4个字就能概括:上网,居家。
妻子忙里忙外,丈夫不闻不问,多么熟悉的场景。
丧偶式的育儿,仿佛是中国大多数家庭的常态。
明明是两个人的剧情,最后却成了一个人的独角戏……
不过,成年人的生活,也不尽是苦难与心酸。
在忙碌的身影背后,还有能照亮我们心灵,让平凡的生活变得不平凡的点点微光。
生活虽苦
但有它们也会变甜
■ 年龄不是问题,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去年冬天,有人为北京顺义一位34岁的考研爸爸感动。
一家三代住在70平“老破小”的他,每天要往返50公里外的海淀区上班,光通勤时间就足足有3个小时。
流调发现他14天的生活轨迹非常一致,工作日努力工作,周末带孩子去早教班。
看似只是正常人的生活,但我们不知道的是,他除了是社畜是爸爸,还是一位追梦人。
据人物采访报道,他每天早晨6点10分就起床上班,在通勤时间见缝插针的复习考研知识。
忙完一天的工作,晚上回到家还要挑灯夜战,为冲击清华的梦想努力。
被查出确诊,也是因为要参加研究生考试,按照防疫规定主动进行核酸检测。
虽然最终只能遗憾放弃这次机会,但他追梦的身影依旧打动了很多人。
■ 流调里热气腾腾的美食,是我们认真生活的影子
自从疫情之后,每个城市的流调,都仿佛成了这座城市的一面镜子。
武汉确诊病例的流调轨迹,更像是一份武汉美食地图。
▲上下滑动查看完整内容
在当地人的流调图里,几乎花式打卡了不少武汉知名美食店。
不仅给了游客一份活地图,也让武汉“好吃佬”的名声得以名扬在外。
而沈阳大爷的流调轨迹,也硬是把流调记录整成了沈阳美食攻略。
每天下两次馆子,鸡架、羊杂、炖肉、抻面……
三天三次鸡架的好胃口,更让人发出疑问:
沈阳鸡架到底有多好吃?每次流调记录都有它?
因为大爷的流调图,沈阳鸡架甚至还冲上了微博热搜,连明星都出来解释。
这也算是花式为网友安利了沈阳的美食。
在当地人的流调轨迹里,我们可以看见每座城市的人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
通过流调,我们知道了:
西安人民爱吃面条,手擀面、牛肉面、裤带面、热米皮,顿顿不重样。
广州人民爱喝早茶,稻香酒家、又一间茶点轩、卡朋西餐、九龙茶记……75岁奶奶的生活比年轻人还要丰富多彩。
扬州人的生活过得慢,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
成都的朋友过得丰盛,油炸串串、海鲜排档、宜宾燃面、钵钵鸡……应有尽有。
在他们的日常里,我们看到一个个普通中国人认真度过的一天又一天。
近几年,远远不止这几份流调报告上过热搜。
11月大连的流调报告里,一位家电公司维修工5天的轨迹只有一项任务,就是四处奔波上门维修家电。
7月南京禄口的流调报告里,一位保洁员除了单位和家之外,余下的时间全都用来带着孩子在各种培训班之间穿梭。
还有郑州46岁的保安,白天洗衣店打工,晚上在小区执勤。
深圳64岁的大妈,不是在医院陪护住院的丈夫,就是回儿女开的餐厅帮工。
透过他们的流调图,我们能看见成年人生活艰辛的事实。
明天会不会更好,没人知道;希望在何方,没人能指出明路。
但生活从来都是如此,谁都是在用力的活着,在一天天的循环往复里为生活奔波。
我们还是要一边崩溃,一边修复。
也许在某个交叉的路口过后,迎来的就是柳暗花明。
生活除了忙碌、疲惫,还有记忆里魂牵梦萦的味道和温馨的港湾,累的时候不妨停下来给自己充个电。
夜色难免黑凉,前行必有曙光,点个「在看」给自己一点力量。
责编:小楊
撰文:十月菌
插画:十月呵护漫画组
题图来源:网络,侵删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