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琨,诺言玩出优势系列营主理人,日本京都大学前助理教授,日本东京大学前博士后研究员,成全式家庭教育践行者。
“妈妈,我特别想把这个火车画出来,但是我怎么都画不好。我不会画,我什么都不会画!”三岁的果果哭着去找妈妈,手里拿着一张被涂得已经看不出内容的画。
看着果果哭红了的小脸,妈妈又担心又心疼,蹲下来抱着他说:“妈妈看到你画了很多次都画不好,一定很伤心。”
在妈妈的怀里,果果的哭声渐渐停下来。妈妈又说:“如果你画不出小火车,要不要试试用彩纸把它拼出来?”
听到妈妈的建议,果果开始兴奋,说:“好呀,我试试。”
果果迅速找来各种颜色的彩纸,小剪刀和胶水瓶上下飞舞,不一会儿,一辆可爱的彩色小火车出现在眼前。
妈妈给了果果一个大大的拥抱,并对他说:“你拼的小火车这么好看,我们把它贴到墙上吧!”
听到妈妈这么说,果果更加兴奋了。他拿起胶带纸,满屋子寻找合适的地方。最后,果果选中了桌子前的那面墙,并在妈妈的帮助下把他的第一幅画端端正正地贴到了墙上。
“妈妈,快看!”五岁的果果拿着一个用白纸做的歪歪扭扭的小汽车,兴奋地朝妈妈跑过来。
妈妈放下切了一半的蔬菜,拿起这个勉强可以站起来的立体小汽车,眼里满含着笑意,说:“哇!是你自己用纸粘起来的吗?车门还能打开呢!你可真厉害呀!”
听到妈妈的表扬,果果更开心了,说:“是我照着玩具车做的。”
“真好呀!果果都能做立体的小汽车了。这个汽车好漂亮,送给妈妈好不好?”妈妈对果果说。
“好呀,好呀!” 果果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兴奋。
妈妈把这辆歪歪斜斜的小汽车,郑重地摆在了厨房的操作台前,和果果说:“看,妈妈把它放在这里,每天做饭时都能看到。”
“嗯,我试试能不能再做个更好看的!”话音未落,如小鸟一般开心的果果已经飞回了他的房间。
一转眼,三年过去,果果已经成为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这天放学后,果果在自己的屋子里捣鼓了一个多小时后,拿着一个东西来到了妈妈身边。“妈妈,你看,我刚才做了这个”,果果对妈妈说。
“哦,这是什么呢?”妈妈问。
“我想做个直升飞机,这是飞机的螺旋桨。你看,我只要慢慢地转这个手柄,螺旋桨就会快快地转起来。” 果果回答。
“哇!这个看起来好神奇。给妈妈说说,它是怎么工作的?”妈妈说。
“我用了四个齿轮。手柄转动的时候带动这个小齿轮,小齿轮带动这个大齿轮…… 我试了好几次了,这样的设计可以让螺旋桨转得最快。”
三岁时,儿子画不好火车,对自己缺乏信心。当时的我,和每一个妈妈一样,又担心又心疼。五年后,儿子好像完全变了一个人。他不仅充满自信,而且拥有积极的学习内驱力,开始了主动学习与探索。你是不是很好奇,我究竟做了什么,让儿子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其实,在这五年间,我只做了三件事,就是“看见、支持与陪伴”。简单说来,五年间,我对儿子的“看见、支持与陪伴”给他带来的收获,就是帮助他拥有了“有内驱力的学习思维”。如果我们把具体的学习能力看作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那么“有内驱力的学习思维”就是藏在水下、为学习能力奠定基础的底层思维能力。这种学习思维也许在短时间内难以为孩子提高考试成绩。但是,从长远来看,它会帮助孩子养成积极主动的思考习惯,拥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孩子理解并迁移学习的知识,最终助力孩子实现主动学习。具体来说,“有内驱力的学习思维”有几个具体的表现:明确目标、主动规划、积极解决问题、知识理解与迁移。首先是明确目标。当孩子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目标时,他会更有动力朝着目标前进,也会在遇到困难时更有信心坚持并努力解决问题。当孩子的目标明确后,如果他可以为自己制定合适的规划,就可以按照计划一步步去探索与发现。在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一定会遇到各种困难与问题。此时,如果孩子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更容易越过障碍,继续前进。最后,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孩子必然需要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深入理解与迁移,从而做到目标落地。因此,“有内驱力的学习思维”是一个闭环的学习、思考过程。拥有了这种学习思维,孩子会在成长的道路上,朝向一个又一个小目标,积极主动地展开探索与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家庭就是这样一个最有效的培养环境。我猜想,你一定会问:“我要怎样做,才可以在家庭中帮助孩子拥有有内驱力的学习思维?”接下来,我和大家聊一聊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我做过的那些事情。三岁时,儿子对火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非常希望把自己喜欢的火车画下来。我看到了儿子的兴趣,但也看到了由于他握笔不稳,所以导致他的目标在当时很难被实现。通过观察,我发现虽然儿子无法画出完整的图形,但是他可以用剪刀顺利地剪裁出自己喜欢的形状。因此,当儿子画火车遇到困难失去信心时,我鼓励他用拼贴的方式实现自己的心愿。这个经过调整的目标显然更加符合儿子当时的能力水平。当儿子调整了自己的目标后,很快收获了成功并从中获得了信心。随后,我又鼓励他把自己的作品张贴出来。这个建议也给他带来了更多的肯定和激励。当孩子对某件事情产生兴趣时,家人首先需要看见他的兴趣。随后,家人需要做的,是陪伴孩子为他的兴趣寻找一个合适的目标,然后通过肯定与鼓励陪伴他一起向着目标努力。伴随着一次次的尝试,儿子在机械制作方面表现出了越来越多的兴趣。看到了儿子的兴趣后,我为他购买了各种开放式的拼装玩具和相关书籍,并在家里收集了各式各样的包装盒、冰棍棒等,为儿子提供制作材料。我也经常把儿子的作品摆在家里的各个角落,或者拍成照片和视频分享给家人。这些行为都让儿子感受到了家人对他的支持和肯定。在这样一个“支持与肯定”的环境中,儿子在机械拼装与设计上的学习内驱力越来越强。一开始,儿子照着玩具图纸拼;后来,儿子拿着各种原材料,仿照玩具或者书中的设计制作;再往后,儿子自己设计各种汽车或者具有不同功能的机械装置。他经常一个人钻进屋子里一两个小时,然后拿着一个自己设计的机械装置来给我们展示。他也常常自己去翻各种语言的机械设计书籍,虽然不能完全看懂文字,可是他会通过读图把书里的内容用在自己的设计中。儿子已经完全进入了不需要提醒与催促,主动进行探索与学习的状态中。只要我们在看见孩子兴趣的基础上,提供适当的支持,并对孩子取得的成绩给予及时的肯定与鼓励,就会不断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让孩子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与探索中去。当然,在这条主动学习的路上,不会只有成功,失败也是随处可见。一开始,我抱着为儿子解决问题的心态去面对他的失败。当儿子遇到困难时,我会主动接过问题帮他解决。但是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种方法不仅无法给他带来帮助,反而会让他畏缩不前,下次再遇到问题时,他会直接扔给我,等着我来解决。于是,我换了个思路。当儿子遇到困难时,我不再冲上前去,而是变得“笨”一些,“退后一步”,站在儿子的身边陪着他分析原因,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案。在儿子七岁那一年,他尝试自己制作一艘船,可是在实验时发现船在水中根本不动。当时,儿子很伤心,跑到我这里寻求安慰。我抱了抱他,然后对他说:“你做的船不能工作,一定很难过。妈妈陪你一起看看,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儿子很快发现是螺旋桨不旋转导致的问题。可是那天时间已经太晚了。于是,哭红了眼睛的儿子和我约定第二天来一起解决问题。到了第二天,儿子兴致勃勃地剪了两片螺旋桨,但发现仍然不成功。儿子又哭着来找我。我抱了抱他以后,和他说:“你又试了一次,还是不成功,真是够沮丧的。妈妈陪你一起看看吧,找找这一次不成功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观察,儿子发现是自己剪的螺旋桨叶片太长了,于是主动提出来自己修改一下。在第二次改进时,我提醒他可以先把合适的形状画下来再剪。于是,儿子用直尺在纸盘上画了一个长方形,并进行了测量,确定了拼插口的长度,再进行裁剪。果然,第二次的改进成功了。在整个过程中,我没有帮助儿子解决任何一个问题,所有的困难都通过他的观察和尝试被一一克服。我所做的,只是在儿子陷入情绪时接纳他,在他走出情绪时鼓励他,并在他遇到困难时给他一些提示,帮助他搭梯子解决问题。有了家人的陪伴和鼓励,孩子在遇到困难时,会更快地走出情绪,面对困难;而有了家人提供的梯子,孩子也更容易开始尝试解决问题。我问儿子:“你还记得上次做船时,为什么一开始船不动吗?”
儿子说:“记得,是因为我剪的螺旋桨叶片太小了。”
我又问:“那为什么你剪了一个大点的叶片,船还是不动呢?”
儿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后来那个叶片又太长了。”
“是的,第二次的叶片仍然不合适。那么第三次你剪的叶片为什么成功了呢?”我继续问。
“因为第三次我是用尺子量着剪的。”儿子笑着说。
“你说的没错。那么,从这件事情中,你有没有学会什么新的本领呢?”我问儿子。
儿子想了想,说:“我知道了在做东西时,最好先确定好尺寸,把图形画下来再去剪。”
“哇,你的总结真是太准确了!”我笑着鼓励儿子。随后,我接着说:“其实我们都是从错误中学习的。在这里跌过一跤后,我们就学会了一些新的本领,下一次就不会在同样的地方摔跤了。”
和儿子进行对话的目的,是促进他主动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收获,并且理解失败是最好的学习机会。除了类似的对话复盘,我还会时常邀请儿子做老师,给家人讲讲他最近学会的新本领或者了解的新知识。在儿子六岁时,我曾经请他给家人上过一堂课。课程的主题是儿子自己决定的:怎样制作一艘客轮。在介绍制作方法时,儿子没有说清楚各个部件的尺寸,导致学生们在随后的制作过程中遇到了部件安装不到一起的问题。但是,儿子欣然接受批评,并且在制作其余部件时,特别注意讲解了尺寸的配合问题。通过这些复盘与讨论,孩子不仅会对自己学会的知识进行主动思考与理解,还会通过自己的变化了解到每个人都是在不断成长的,拥有成长型思维。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我给予他的,是“看见他的兴趣,肯定并支持他的探索,陪伴他面对失败并复盘思考”。通过这个完整的闭环,儿子朝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持续不断地进行主动学习与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收获了知识,还拥有了“有内驱力的学习思维”,获得了主动学习的能力与动力。但是,这个“看见、支持与陪伴”的闭环,看似容易,真正执行起来也存在着不少实际困难。比如:在即将于 10 月 29 日开启的“诺言玩出优势系列营 — 学习思维养成营”中,我为家长和孩子设计了 10 个有趣易上手的小项目。这 10 个项目将一步步帮助孩子学会“明确目标、主动规划、积极解决问题、知识理解与迁移”,助力孩子拥有“有内驱力的学习思维”。此外,在陪伴孩子完成这 10 个小项目的过程中,家长也会习得如何在家庭中真正实现对孩子的“看见、支持与陪伴”,让孩子拥有学习的内驱力,成为一名主动学习者。不知如何帮助孩子拥有积极的学习内驱力;
不知如何让孩子保持学习热情;
孩子在学习上有畏难情绪时,不知该如何应对;
不知如何把握好学习参与度,不“卷”也不“躺平”;
……
在这 29 天内,我们会通过手把手带教 10 个项目、5 次资深导师互动直播以及微信群实时陪伴,帮助你的孩子拥有“有内驱力的学习思维”,助力孩子成为主动学习者。结营后,您还可以加入“妈妈互助群”,陪伴你从孤岛变成群岛、与同频家庭共同成长。曾经参与过“诺言玩出优势系列营”的朋友们,也对我们的系列营给出了温暖的反馈和评价。希望“学习思维养成营”可以帮助你的孩子拥有“有内驱力的学习思维”,收获学习带来的快乐与自信;也希望它可以帮助你看见孩子的兴趣与特点、了解和接纳自己的孩子,为你和孩子带来一段快乐的亲子时光,建立幸福美好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