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困难”门诊一号难求?常对孩子做这6件事,孩子轻松爱上学习!
点击下方预约按钮,观看直播↓
万万没想到,新学期刚开始,医院先忙碌了起来:
开学综合征患儿扎堆就诊,9岁男孩因惧怕开学反复发烧,医院精神科迎来就诊小高峰……
就在不久之前的暑假期间,很多医院还开设了“学习困难门诊”,火爆到“一号难求”: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提起“学习”这件日常之事,不论家长孩子都一脑门子官司,还得到精神科求助了,实在有点匪夷所思。
表征在孩子身上,根源在生存环境。如果孩子学习的环境氛围得不到改善,去看多少次心理医生也不见得有多大效果。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学堂就通过几个小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些心理学原理,帮助家长们看清家庭教育中的一些真相,为孩子营造一个舒适的学习氛围,希望咱们的孩子都能远离医院。
孩子是怎么开始讨厌学习的?
先从大家最关心的“内驱力”开始说起,很多家长都关心:如何让孩子主动爱上学习?
前几天朋友跟我一通抱怨:
“我家女儿开学就要上小学了,却连自己的名字还不会写,这么简单的小事,她奶奶教了一个暑假还是不会,我都怀疑她是不是智商有问题;
现在一教她学写字,就心不在焉,一会儿抠橡皮一会儿玩笔,气死我了。”
后来聊到了一些细节,才发现孩子奶奶教小朋友写字的时候,总是没完没了地嫌弃孩子“这不好那不好”:
“坐直了,没个学习的端正态度!”
“写字要横平竖直,你这歪歪扭扭的上学了老师指定得说你!”
“笔画顺序错了,我刚是这么教你的吗?”
“人家XX不用教就会写自己名字,你怎么这么费劲?”
……
这么一堆细碎琐事纠结下来,孩子可不得丧失信心了嘛:“反正我怎么做都不对,都不如别人好,干脆不做了,能拖就拖。”
当家长觉得“这很容易啊”,继而端着自己的要求不放,孩子又做不到时,贴标签、控制、越俎代庖等一系列恶性循环就会接踵而至,于是孩子的内驱力就这样被破坏了……
不破坏是最好的保护
尹建莉老师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分享过一则出自《哈佛家训》的故事:
三个无聊的年轻人,经常以踹小区的垃圾桶为乐,居民们多次劝阻,这仨人却越劝越来劲儿。
一位老人想了个办法——
有一天,当年轻人又踹时,老人跟他们说:“我喜欢听踹垃圾筒的声音,如果你们踹,我每天给你们一美元报酬。”
这仨人很高兴,于是更卖力地踹。
过了几天,老人说:“我最近经济比较紧张,不能给你们那么多了,只能每天给你们五十美分了。”
三个年轻人不太满意,再踹时就不那么卖力了。
又过几天,老人又说:“我只能每天给你们十美分了。”
仨人一听不乐意了:“太少了,我们不干了!”说罢他们扬长而去,再也不踢垃圾筒,居民的困扰就这样解决了。
这便是心理学中的“德西效应”:
外动力一横加干涉,内动力就会遭到破坏。
通过理解这种效应,生活中,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辨识内外动力,然后通过二者之间的转化,减少孩子对学习的厌恶,激发孩子对学习的热情,比如——
考好了就奖励孩子,考得不好了就惩罚孩子——这就是在用外动力破坏孩子的内驱力。
拿教孩子写字这件事来说,在孩子自己有兴趣想学的前提下,如果请求家长帮忙——
我们应该帮的是为孩子降低难度,让孩子对这件事感受良好,更愿意努力学会;
我们不能做的是一高兴就上头,自己的功利心盖过孩子的求知欲,额外附加更多更难的要求,让孩子感受糟糕。
自驱力这件事,不去破坏,就是最好的保护。
“扭转困局”
那如果孩子已经产生了一些厌学情绪,怎么讲道理、鼓励都没用,越管越糟糕,该如何扭转局面呢?
请看一个真实案例:
有一家公司,福利待遇很不错,但员工们仍愤愤不平,经营状况堪忧。
老板就想了个办法:找员工单独谈话。
但谈话中,老板只听员工发牢骚,概不反驳,照单全收。
结果,就这么一个简单举动,却让员工动力大涨,公司业绩大幅提高。
这便是“霍桑效应”(也叫“宣泄效应”)的力量:
有人关注我,且无论我什么样,都能被接纳。
生活中,孩子难免被各种负面情绪所困扰:被老师批评了萎靡不振、和同学闹矛盾了无心学习、爸妈期待太高了明明很努力成绩还是没太大起色……
这时任何的批评说教,都只是火上浇油。
而耐心引导孩子尽情地说,允许孩子真实表达任何困惑、不满,家长只需做到:
不反对
不建议
不评价
给孩子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让他安心甩掉“情绪垃圾”才能轻装上阵,更有干劲。
戒掉“反作用力”
在“教孩子学写字”这件事里,还隐藏着一个很多家长都有的同款困惑:
一件事情明明跟孩子说了很多次,他就是不改,这是什么原因呢?
除了自驱力的问题,这里面还有“超限效应”在作祟,每个人都经历过,例如:
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感人,准备捐款。
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开始不耐烦,决定少捐一些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等牧师终于停止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很生气,不仅没捐钱,甚至还从盘子里顺走两块钱。
一件纯属自愿的事情,就这么被喋喋不休到“我偏不”的境地。
刺激过多、过强,作用时间过久,就容易引起不耐烦、反抗的现象。
此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比如揪住一件事不放,三番五次进行说教,孩子就会从一开始的积极倾听逐渐变成反感厌恶,被“逼急”了,就对着干。
首先,我们需要区分清楚边界,属于孩子自己的事情,大人尽量少干涉、要求;
在此基础上,如果实在不得不提醒孩子某件事,一次,最多两次就够了。
再多,如马克·吐温这样的大作家都忍不了。
喜爱值递增,动力也会递增
反复唠叨只会造成反感,那怎么才能说一次就让孩子记住呢?
这就需要让孩子对发生的事情感受良好。
比如买瓜子的时候,如果售货员是先抓一部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顾客就会感觉这家店真实诚,下回还来买;
而售货员要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顾客就会觉得这家店太抠搜,再也不来了。
一样的事物,感受的不同,就会造成不同的结果,这便是“增减效应”:
人际交往中,任何人都希望,他人对自己的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逐渐减少”,孩子也一样。
所以我们说话时,“先褒后贬”的方式不可取,比如:
“这次考得比上次好,不错。但你又粗心了……”
这只会让孩子感受到喜爱值在递减。
而换个喜爱值递增的说法,比如:
“虽然粗心错了一题,但是比上次考得好,真棒!”
孩子感受良好,就会有动力做得更棒。
当然,一直贬低,逐渐失去耐心的教育方式,就更不可取。
种瓜得瓜
一味要求孩子,就能实现我们想要的教育目标吗?
读到此处想必大家也都明白了,想要孩子产生改变,教育者首先得做出改变。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寓言: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先把行人身上的大衣吹掉。
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紧了。
南风则徐徐轻吹,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热,便脱掉了大衣。
孩子在家庭中被冷酷对待时的感受,恰如我们被北风狠狠招呼时候的感受。
有多少教育者,为了孩子能学会写字、学会做一道题,强拉硬拽,甚至不惜拳脚相加,以“北风”的方式破坏了孩子的内驱力和亲子关系,得不偿失。
在教育中,种下什么因,就会得到什么果,不如顺应“南风效应”,当孩子的内在需求被看见、被满足,如沐春风的孩子就会更自觉,教育目的自然水到渠成。
最后一“效”
最后一个想说的效应,想必大家再熟悉不过了:
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就能引起远方一场风暴。
一个极微小的肇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就能造成极为巨大复杂的后果。
蝴蝶效应让我们明白:
一个眼神、一个态度、一个动作、一句话的表述……恰当与否,都可能影响孩子一生。
决定爱的质量的,不是父母的学历、收入、地位和一厢情愿的付出,而是对孩子的接纳程度,和对教育细节的处理水平。
新的一学期,希望孩子们都能从每件小事中,获得满满的幸福感,充满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充足动力!
看完文章还有疑问
或一直感觉自己知道了却做不到
怎么办?
不用慌,学堂的【好妈妈成长营】
通过一套家庭教育万能公式
教您如何给孩子“三感加分”
轻松培养出内驱力爆棚的好孩子
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了解详情↓
延伸阅读:
作者介绍
阿怪:尹建莉父母学堂原创内容编辑,育儿工作者,不断学习和传播育儿知识。养娃路上,我们一起成长。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转载本文请在公众号发送“转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