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上海“学习困难”门诊:舆论喧嚣背后是真实的担忧
澎湃新闻高级记者 李佳蔚
在网络意外蹿红后,“学习困难”门诊周四又迎来就诊的小孩和家长,舆论喧嚣背后,他们面临的是最真实的担忧。
8月4日下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理科所在的诊区,澎湃新闻记者看到许多家长带孩子前来,等候区坐得满满当当。叫号显示屏上,在免疫科、心理科、慢性咳嗽等常见门诊中间,“学习困难”似乎尤为醒目。
8月4日下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理科候诊区域。 本文图片 澎湃记者 李佳蔚
自从2020年9月开设以来,“学习困难”门诊每周四下午开诊,每次限号20个,几乎每周都是满约的状态,至今已接诊和帮助1500多名学习困难的孩子。
社交平台上,人们对这个“相见恨晚”的门诊有种种调侃,有人说“要是自己小时候也有就好了”,也有人打趣“上班困难门诊有吗”“起床困难怎么办”。
但真的来到医院,医患双方关注的还是疾病本身。儿科医院心理科主任朱大倩解释,“学习困难”不是一个医学诊断名称,它是一些孩子身上问题的结果,而造成孩子学习困难的原因往往很复杂,医生首先要厘清这些原因。
从临床看,除了家庭教育的原因外,学习困难可能由各种神经发育问题、情绪和精神心理障碍、文化和环境不利因素等所造成。朱大倩说,来看门诊的孩子当中,有些确实是情绪问题,抑或家长教育方式有误,通过交流、疏导等就能解决,但存在神经发育障碍的孩子比例不少,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门诊很常见的情况,这些需要专业的治疗和训练。
屏幕上显示的“学习困难”门诊。
8月4日下午,张阿姨带外孙多多(化名)前来“学习困难”门诊随访,跟医生交流孩子近况。10岁的多多常年在朱大倩的门诊就医,此前也就诊过心理科其他门诊。
张阿姨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多多还上幼儿园的时候,家人发现他爱奔跑,经常坐不住,而且他在奔跑中不懂得安全意识,不懂得害怕,这逐渐引起了家人警觉,后来带孩子到医院检查。
在儿科医院,朱大倩为多多做过很多次测试,根据检测结果,明确孩子患有孤独谱系障碍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刚开始,家人听到诊断结果都懵了,“哪谁家能接受,对吧?不能接受,”张阿姨无奈地说,“但我们反复检查下来,还是(孤独)谱系(障碍)。”
家长开始为多多寻求治疗,重新调整孩子的养育计划。张阿姨说,医生说好在孩子还小,从小开始训练效果更好。最初,多多每周到医院做两次康复训练,后来频次逐渐减少。这些年多多的变化很大,不像以前那样奔跑了,说话时能够注视对方,也开始和人互动,不会不理人。
更让家人欣喜的是,在康复训练中,他们逐渐发掘出多多的钢琴天赋。“这几年参加了好多个钢琴大赛,都拿奖了。”张阿姨说。
8月4日下午,多多的外婆张阿姨在朱大倩医生的诊室。
现在多多即将读五年级,张阿姨说,他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到学校学习,虽然情况改善很多,但终究和普通孩子不完全一样。多多的读写能力较弱,比如会把“日”写成“目”,反复教还是写错;多多有弹钢琴的天赋,但他就是不愿开口唱歌。
让多多家人担心的情况还有很多,他们必须面对和想办法解决。目前,多多每月来“学习困难”门诊随访一次,开展相关的治疗和康复训练,张阿姨也经常和医生交流方法,不断改善外孙的情况。
多多只是众多就诊孩子中的一个,而每个孩子的情况各有不同。
现实中,一些孩子被误解成不爱学习的“小懒虫”,实际上他们可能是因为神经发育不完善,难以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造成在学习的时候容易分心、发呆、畏难,影响了学习成绩。
在朱大倩看来,从医疗层面来说,“学习困难”门诊的目的不是为提高孩子成绩,那是学校要做的事,医生关心的是学习困难背后的原因,治疗孩子的疾病,减轻孩子的压力。
比如对神经发育障碍的孩子而言,经过正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行为治疗、专业的康复训练等,情况可以有所改善,甚至也有一些孩子从“学渣”逆袭成“学霸”。但这并非常态,就如朱大倩所言,“我们可以在他有困难的这段时间,陪伴他们走一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