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唐山事件:舆情,及其背后的社会、心理、伦理(一)

唐山事件:舆情,及其背后的社会、心理、伦理(一)

时事


兔主席 20220619

最近一段时间,国际性的大事件似乎相对比较少;各种本土社会事件比较多,占据了大部分的舆论关注。所以打算就一些社会事情随便聊聊。纯粹是“随谈”、“杂谈”,个人感受而已。
先说一下唐山事件。先看看事件本身,然后再看看舆情问题。
首先,说说我对事件本身的一些看法。主要是围绕打人事件本身。

1.偶然事件还是经常事件?

这个事件,在光天化日之下打人,而且是群殴,属于偶然事件,还是常见事件?我比较倾向于认为它属于偶然事件——不是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目睹,无法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我说的是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当然我的“取样”可能并不“完整”。美国有枪击事件,甚至校园都是经常出现的场景。相比这样的群殴,美国枪击事件是更加偶然,还是更加常见?我以为,从公众记忆和体验的角度来说,美国枪击案件更常见,对于民众是集体创伤。所以,偶然性,是对事件的一个基本判断。
关注特定议题和泛体制批评者是绝不满足于“偶然”事件的。如果只是一个偶然事件,那就没有持续跟踪并将议题上升的必要性了。所以,他们一定认为这是“常见事件”——譬如针对女性的暴力(哪怕泛泛所指也可);譬如认为黑恶势力与地方政府存在勾结与腐败,等等;譬如认为体制的更高层级存在的包庇和隐瞒。总之,他们基本的立论逻辑是认为这样的事件一定是“冰山一角”,指向更严重的、更系统的、更常见的问题。笔者完全不认同这样的判断。

2.个别案例(individual case),还是存在社会面(societal)问题

个别案例,指的就是遇到几个流氓,这几个特定的人不好;社会面,指的是很多人都有问题,都是共谋或共犯,因此隐藏了更大、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譬如假设这个案例所有人都参与围殴,或围观不作为,那就是社会问题。唐山打人事件,我以为属于个别案例,就是遇到了几个坏人,最终只要把这些坏人绳之以法,问题就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如果是拐卖妇女事件,而且存在那种全村上下从官员到村民都一起包庇、共谋的,那性质就不同了,属于社会问题,而且地方官员不仅没能制止陋习,且服从甚至帮助了陋习,那就是典型的社会面问题。
显然易见,社会面问题和个别问题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3.女性视角/维度:针对女性的暴力

这个舆情事件在爆发时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维度,而且可能是压倒性的维度,就是女性视角:关注者特别关注受害者的女性性别身份,从性别角度去理解整个事件,并认为这起暴力事件折射了中国社会/文化对女性的歧视与经常性暴力,希望以此强调女性维权的必要性,推动女性权益。
首先,受害者是女性,暴徒寻衅滋事的源头也属于性骚扰,女性肯定是理解事件的重要维度。
那么我们是否就应该简单地依据性别问题来定义和理解唐山打人事件呢?针对女性的暴力,这一个标签是否足够覆盖整个事件的内涵?
性别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和维度,但性别又不是事件的全部:受害者的性别身份,其实既不是暴力发生的充分条件,也不是暴力发生的必要条件。
非充分条件,指的是受害者的女性身份本身并不会自动的、必然的导向暴力的结果。暴力事件和当时的场景肯定相关。这一条后面再说。
非必要条件,指的是暴徒也可能对其他群体施行暴力,包括男性,以及其他一切他们眼中弱势身份的群体。女性并非唯一的受害群体,只是这件具体事件的对象是女性(当然,此处并不是说他们平日就不欺凌妇女).
而从单纯的男性视角看这个事件,性别是一个维度,但暴力可能是更主要的:这群人就是一群地痞流氓恶势力,常年寻衅滋事,他们什么人都会打的,不仅是女的,见了男的也一样打。见到这些人,最好绕道走,不要去招惹他们(尤其在酒后),一定要避免和他们发生冲突。

4.男性视角/维度:针对弱者的暴力事件

男性遭遇这样的事件,以及看这个问题的角度,其实是不太一样的。
首先,如果在这样的场景里面(火锅店,微醺或略醉),男性群体也会发生冲突。只不过产生冲突的事端不一样,可能是碰着了,推搡了,言语不客气了,或者别的其他什么,双方剑拔弩张要打架。
但一般的男性会从对方是否会动手、如果动手己方有没有胜算、可能付出的代价等等去做即时评估。如果对方人多,又来者不善,己方人少,没有什么战斗力,己方又没有什么特殊的背景优势或“主场优势”(“你再逼逼我兄弟马上过来”“你丫知道我是谁么”“)那会立即决定闪开。男性看问题的角度通常简单粗暴,是基于力量/权力(power)的评估,不会因为其他无关属性影响判断。
女性反而不同:当事女生可能认为,在这样的特定场合下(一个餐馆,一群人,多对多,相互不认识,又有不少旁观者),性别因素是给自己可以额外的保护和赋能的。所以,同一场景下,男的可能就怂了,女的反而会还两下嘴,甚至和对方推搡两下,表示不示弱。请注意,这里并不是说几位女性受害者要为暴力结果承担任何责任,而是说,这些女性受害者对暴徒的反应是符合她们对对方行为的预期的,在她们认定的社会规范的合理评估范围内。说白了,就是这些女生并不相信对方会在光天化日下打女性。
这说明什么呢?其实恰恰反向说明:女性是得到一定的保护的。
其实,其他的弱者群体也同样会得到保护。一类是小孩,一类是老人。区别在于小孩不太会在这种场景里卷入冲突;老人本来就弱,也不会和寻衅滋事的流氓发生冲突,所以火点不起来。但如果暴徒打的是老人、小孩或其他弱势群体——譬如残疾人——那我相信社会的反应同样也会很大,只不过事件的标签、定义、内涵被改变了——“一场针对老人的暴力,我们的尊老传统到哪里去了”,“暴打残疾人,这个社会从来就缺乏对残疾人的任何尊重”,“对未成年人也能下手殴打,世风已经沦丧到什么地步”。甚至虐待宠物也会引起很多人的鄙夷,“偌大的城市,居然容不下一只柯基犬”。
只有殴打男性,这个事件才会“化简”为单纯的暴力事件。届时,男性的其他身份可能会被揭开。譬如一位外卖小哥,或者餐厅打工的学徒,或者勤工俭学的学生,或者上有老小有小辛勤劳动的父亲,等等。这些特殊身份可能会引起人们的同情。
但如果受害者为女性,暴力事件的定义就是针对女性的暴力。当批评者将问题不断向外拓展引申的时候,性别问题甚至会超过暴力本身。
但反过来看,从男性视角,能不能看到性别维度?
其实是可以看到的:男性会认为,几个暴徒居然敢在光天化日下群殴女性,实在是让人不齿。古话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动手,已经在伦理上低人一等,何况是欺凌弱者——这是最最令人鄙夷的。这个情形是跨社会存在的:在监狱里,强奸犯或挑女性下手的杀人犯/系列杀人犯是最令人不齿的,在鄙视链的最低端。请注意,这里并不是说持有这种观感的男性一定就相信或倡导男女平等,是女性主义的坚定支持者,只不过他们有保护弱者的同理心,鄙视持强欺弱的行为。这是人类一个非常基本的道德直觉,也是人类社会延绵发展依赖的基石。几位青年女性,只是在唐山这个场景里的弱者;而跳脱这个场景,除了女性外,还会有其他的弱者。弱者,都应当被保护。
所以这归根到底还是从权力(power)角度看问题。性别是折射权力关系的一个维度,一个切入,但并不是全部。

5.其他的视角/维度

这里主要聚焦最初的打人事件,那些坊间流传的“后续”就不论了。以笔者在朋友圈和网络上看到的,热衷跟踪这类话题的,很多是特定议题关注者或体制批评者。
所以我们就聚焦最初的餐厅打人事件。
唐山事件引起的是广泛的关注,不同人关注的点其实是不同的,只是话语被女性主题所主导(至少在刷屏的头两天)。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用这个视角看问题的呢?显然又不是。
前面已经讲了男性视角。现在讲讲其他视角。譬如,住在大城市的年轻精英女性会如何看待这种问题?
女性视角是不足够的,因为许多大城市精英女性对这样的事件并没有“代入感”,不容易单纯在女性角度里找到“connection”,理由是她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看不到这样的场景,想象自己处在的环境里(“下一个可能是我”),认为这样的事件得不到制止的话,就殃及每一个女性。
因此,她们也可能倾向于认为事件是“非经常性”的,更重要的主题词是“暴力”本身。
哪些因素会决定暴力?自然是教育程度、文化程度、阶层等等:“这就是一群下三滥的地痞流氓”,“没有任何文化”,“暴力行为确实是陋俗,不尊重女性,但主要还是因为这些人没有文化、太低级”。这就是她们看待问题的视角。
另外就是地域维度,认为是唐山这个地方有问题。这个打击面就比较大了,泛指民风、文化、社会组织、政府治理等。有不少人跟我说,“看来唐山这个地方不能去”——这成了他们对事件最后的总结。
但可以看出来,对这种事情是有完全不同的解读的。每个人因为自己的身份背景经历不同,看到的东西也不同。
但共性的是,所有人都憎恨暴力,同情弱者,并希望正义得到伸张。这条共性,比个中差异要来得重要得多,才是这个事件真正的主线。

6.女性视角主导的问题

尽管存在不同的理解视角,但女性一直是事件的主题(或至少一度如此),这说明在这种事件里,社会比较容易将性别(而非其他要素和视角)作为理解和界定这次事件的核心维度。(“用性别来定义这个事件”)。
这其实正说明当代中国社会对这种施加在女性身上的暴力的容忍度是很低的;对歧视女性的陋习也很鄙夷;社会已经到了某种临界点,一点就爆,使得暴力事件一出来,女性/性别就可以成为压倒其他分析、探究问题的主流视角。
这里要特别指出一下,笔者所说的“中国社会”、“舆情关注”、“公共话语”等等,都指的是“一线城市的朋友圈”。
在这个群体里,女性的权益意识是被充分“唤醒”的,其实都不需要再被“唤醒”,也不需要再来一两个这样的事件去“点燃”。这类舆情事件,不是在唤醒女性意识,而是在反映女性意识。
同时,也正说明了公共问题上女性话语的地位。
(甚至笔者写上面这些东西,也要考虑一下是否会被女性主义者们抨击。)

7.对暴力容忍度很低的中国社会

中国的暴力犯罪率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最低之一。大多人的日常生活里距离暴力是很远的,安全指数很高。笔者以为,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数据化治理,使得犯罪成本越来越高。
打人事件可以上中国头条。但恐怕上不了美国的头条:美国的头条都是超级暴力:譬如枪械屠杀案件,一打打死好多人,这些案子背后很多也有仇恨犯罪的影子。
也因为太过暴力,所以人们的关注点一般都是围绕暴力本身的。仇恨犯罪的动机本身很难成为大多人关注的主题。
我们再假设,在美国,如果冒出来一个仇恨女性、专门杀女性的人(仇恨女性者,“misogynist”),到商场里枪杀了七八名女性,舆情话题会有所不同么?
肯定不会有什么不同,最后社会还是讨论枪械暴力(gun violence)和枪械控制(gun control),而且过两天就翻篇了。
如果有一群人殴打女性,能上主流新闻头条么?
笔者表示怀疑。
首先,因为暴力程度不够高。美国人对暴力是脱敏的,“容忍度”很高(阈值问题)。
其次,如果是个别案例(individual / separate cases),那么大概率是被一些主题标签所定义。
——极端主义者:遇到了几个仇恨女性的疯子(misogynist);
——种族/族裔维度:细分群体的陋俗,譬如墨西哥人、黑人、穆斯林、亚洲人……
——个人问题:如果是中产白人,那大概就是毒品、酗酒、从小经受家庭暴力之类的
——心理维度:遇到了几个psychopaths/sociopaths,纯粹心理变态;
——枪械暴力:如果涉及到枪械案,那枪械暴力仍然是一个主题,虽然上不了头条,但是可以成为支持枪械管控者的案例
总之,这样殴打事件根本就不可能在美国全国范围刷屏:因为暴力已经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话题也不会上升到社会面问题,更不可能上升到体制问题。
枪械暴力,才是美国的普遍性问题、社会面问题,枪械能够压倒一切其他主题。但即便遇到了枪械暴力问题,美国人也不会把它上升到体制问题,还是具体政党政客和利益团体的问题。
当然了,拿美国比较还是有些极端的,但无论如何,唐山事件在中国能够刷屏,侧面说明了暴力其实并不是经常性发生的,社会对暴力的容忍度是很低的,并且在这个相对比较同质化、暴力事件并不多的社会里,人们很容易为一个社会事件找到“主题词”与“共识”,作为一致表达态度和情绪的出口。在唐山打人事件里,就是女性权益问题。当然后续还衍生出普通人在黑恶势力前的安全问题等。
下篇讨论一下舆情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舆情,如何看待舆情,等等。
(待续)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卧谈会V:佩洛西航班变相“失踪”;猴痘杀戒,纽约进入紧急状态;唐山事件最诡异受害者唐山事件,“不体面”的深圳突然“体面”起来;别再“教育受害者”,愤怒需要带来真正改变唐山事件余波未了经济千万千万不能垮,否则腥风血雨将远超唐山事件必须给唐山事件定性:是一起严重的黑恶势力猖獗作案行为券商投顾变身"心理按摩师":要熬过最煎熬的阶段!健康讲座、心理讲座…该怎么看待明星为唐山事件发声?唐山恶性打人事件:我为禽兽行径愤怒,更为勇敢女孩痛哭讨论俄乌战争、唐山事件和家庭暴力要坚守的几条原则要算政治账, 别只算”医学账“!唐山事件真相大白!值得深思!特稿:我们活在一个“缺席”的社会|唐山打人案多尔斯敦小城和默瑟博物馆唐山事件后,她把猥亵者送进拘留所唐山事件中为什么总有人觉得受害人有罪?陈宗基先生56年会定几级教授?更下头的来了!他们居然还有脸吃唐山事件的人血馒头?!唐山殴打女性事件:官方须回答几个问题 社会也须反思几个问题灵魂一问:遇到类似唐山事件的暴徒,女性有保全自己的方法吗唐山事件真相,果然不简单!直击上海“学习困难”门诊:舆论喧嚣背后是真实的担忧唐山事件,怎样才能让“怯弱者”挺身而出,一个律师的反思|天空之城唐山事件:舆情,及其背后的社会、心理、伦理(二)Dr. Long Health Management Center of Canada (DLHMC)唐山事件的性质彻底变了唐山事件中,为什么男人的态度至关重要?唐山事件新发声!真相终于大白!唐山事件后,我该怎么教女儿面对施暴!关汉卿、“唐山事件”、女性友好型社会如果把见危不救入罪,在唐山事件这种情况下,你站在旁边观看就构成犯罪了|孙海波 一席第916位讲者唐山事件最新通报!真相终于被揭露!反省唐山事件,强烈建议所有女生都去学格斗!我跑步没撞到过啥,走路倒撞上了。。。唐山事件引发全网关注的背后,熟悉的套路,熟悉的配方唐山事件的后续越来越魔幻了...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