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事件,怎样才能让“怯弱者”挺身而出,一个律师的反思|天空之城
文学的光亮 思想的天空
唐山案最后一位落网嫌疑人 图源网络
—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反思
唐山施暴案视频一经流出,迅速引起了公愤。很多人不仅怒骂行凶者,同时也不遗余力地谴责烧烤店老板和在场的其他男性顾客,谴责他们面对暴行时,不管是出于怯懦还是冷漠,没有选择出手相救。
我们当然期待见义勇为、除暴安良的英雄。然而,客观地讲,正因为英雄并不多见,才那样值得赞颂,也正因为英雄并不多见,我们更多的时候并不能指望某一位英雄横空出世、锄强扶弱。烧烤店内的顾客,在事发时恰好在场,这显然属于随机。大概率是,他们既不比普通人更加怯懦,也不比普通人更加勇敢。或者说,他们就是普通人。哪怕是你我某一天面对暴行时,周围可能仍然还是这样本能地趋利避害、并无盖世武功的普通人。
所以,比呼唤英雄更有现实意义的是,我们需要评估,是不是向这样的一群“怯懦者”求救毫无意义?如果我们无力单独抵抗暴行而求救成了唯一选择的时候,如何才能让这些“怯懦者”不那么“怯懦”?
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外曾发生一起令人震惊的杀人案。受害者在一个公寓边的巷子里被长时间的殴打、虐待,不断发生惨叫。期间,曾有多个居民尝试打开阳台灯察看情况,但在长达半个多小时的时间里,竟无人下楼介入也无人报警,受害者被折磨至死。
为了调查其中的社会心理问题,心理学家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社会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如果受害者仅仅是发出惨叫,绝大多数人不会选择介入,不介入的理由是并不清楚惨叫的原因,或者认为在大庭广众之下,一定早已有他人报警。而当受害者明确的呼救,并喊叫出被打的具体原因时,人们报警或开窗询问的比例大大增加。
我们设想一下,同样是出现冲突事件,如果冲突双方或因为夫妻矛盾、情侣吵架,或因为债务纠纷、私人恩怨,旁观者大概会选择谨慎介入。设想一下,同样是殴打,如果说被打一方曾经仗势欺人,甚至致使打人者倾家荡产、妻离子散,现场观众中甚至会有人快感丛生。人们都是“社会人”,都深知社会的复杂,在这样的不确定性面前,人们在介入冲突前会像一个社会人一样更加谨慎,或者说,这种不确定性会说服一个普通人选择不介入,并因此而心安理得。
嫌疑人指认现场 图源网络
我们可以从种种“抓小偷”事件中得到高效求助的启示。如果两人在马路上互相追赶,后面的人高喊“抓小偷”,往往会有人施以援手,即使小偷在被拦截过程中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
仔细想来,“抓小偷”三个字不简单,至少向周边人群传递了以下的重要信息:
一、事件的起因是偷东西,前面的人身份是小偷。“小偷”二字,不仅交代了事件性质,还表明了人员身份。周围的人都很清楚小偷是什么人,人人都痛恨东西被偷,人人都痛恨小偷。
二、行为的性质是抓小偷,希望公众帮忙抓小偷。“抓小偷”不仅表明我的追赶行为并不是不法侵害,避免有人阻止,还是对周围人们的号召,可以说,是仅用了三个字就完成了一个最简短的社会动员。
三、表明了喊话人的态度。不仅号召人们抓小偷,可以理解为我自己也在抓小偷。如果只是求救,施救者会有面对孤军奋战局面的迟疑,一人担责的忧虑。
高喊抓小偷不仅可能影响公众的行为,也有可能改变小偷本人的预期。一嗓子“抓小偷”,意味着周围可能随时会有不特定数量的人员介入,小偷会更加坚定的选择逃离,而不是选择停下来威胁或殴打失窃者。
反观类似场景中其他的一些求助方式,都远不如“抓小偷”有效。如果你仅仅是喊“抓住他”、“别让他跑了”,或是“救命啊”、“杀人啦”,由于没有表明事件的性质和对方的身份,更多的只是引发了人们头脑中的问号,得到帮助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抓小偷现场 图源网络
类似“抓小偷”这样的喊叫,可能会起到阻止与小偷同行人员为他提供帮助的作用。如果是小偷的同伙,他会格外慎重暴露同伙身份、慎重提供帮助。如果是小偷的同行人员,对偷窃行为并不知情,更加不会贸然介入。
所以“抓小偷"这类呼喊背后的逻辑就是,如何帮助旁观的人更有效地帮助自己。带着对“抓小偷”这一口号的无比欣赏,我们假设,烧烤店中被打女子没有选择抄起啤酒瓶的自救方式,而是高喊“耍流氓”或者“抓流氓”,或是一边自救一边高喊,结局会不会不同?或许,这样的呼喊会引起多名其他顾客的高声询问或斥责。或许,这样的呼喊以及因此引起的其他顾客哪怕是口头上的介入,会让那个暴徒急于脱身,或者至少会分散他的注意力。或许,这样的呼喊会让同伙下决心把暴徒尽快带离现场。当然也有可能,这样的呼喊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甚至因此招致暴徒更加残暴的殴打、更多的人们成为了受害者。
让我敬佩的是,两名受害女子没有像一般弱女子一样选择忍耐或呼救、而是毫不犹豫抄起酒瓶自救。这样的决绝与勇敢,扪心自问,可能是我这样一个男人都不具备的。她们是深知只有果断出手才能有效击退这种骚扰吗?她们是因为曾经求救无门,才会本能性地放弃了他人帮助的可能性吗?或许,她们的勇敢背后有着比起被施暴更加让人同情的遭遇。如果没有类似“彭宇案”这样的判决,如果没有正当防卫和见义勇为辩护在司法实践当中的艰难处境,人们会不会在突发事件面前少一丝犹豫、多一点伸出援手时的果断?暴徒会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中少一点豪横、多一些顾虑?她们,会不会第一时间去向人们求救、而不是选择以弱女子的身躯去对抗这样醉酒的彪形大汉?
所有这些假设的结局,所有这些受害者的选择带来的疑问,我们目前都不知道答案。只是,我觉得,在类似的情况下作何种选择,是我们每一个痛恨暴力的普通人都应该深深思考的问题。
文三,律师,退伍军人,关注人与人的沟通。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更多往期精粹
哈佛校长2022毕业演讲,无论处境多么优越,别忘了还没有位置的人
投稿点击此链接,记得公号加星标
如何帮助旁人帮助自己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