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牙集采:怎么破解监管难点
国家医保局8月18日发布《关于开展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收费和耗材价格专项治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此前,为了开展种植牙集中带量采购、规范口腔种植医疗服务项目和收费,国家医保局在全国开展价格调查登记工作,要求在一个月内登记造册,并在省内各地市开展交叉检查,最终将数据上报国家医保局。笔者获悉,这是国家医保局首次实施医药产品、医疗服务的全产业链价格调查。
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等九部委联合印发的《2022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就提出:“规范牙科医疗服务和耗材收费,规范公立医院牙科医生多点执业。”此前,据国家医保局有关官员透露,由四川医保局牵头10多个省份,力争在2022年上半年推出种植牙体的地方联盟集采。然而,如今已是8月底,但种植牙集采尚未启动。
开展种植牙专项价格治理的难点在于:首先,种植牙耗材、口腔种植医疗服务往往“医耗不分”,且都存在价格虚高水分,各地区之间、各耗材品种之间、各手术术式之间,在成本、价格方面差异较大,一刀切调价本身就是扰乱市场价格秩序。为此,国家医保局才开展上述全国性的价格调查,唯有确保行业数据完整、真实、及时,摸清底数才能不被蒙住眼睛决策。
另一方面,种植牙有一半左右用量来自民营医院。据国家医保局有关课题组专家披露,民营医疗的种植牙耗材用量超过60%。民营医疗领域的市场竞争相对充分,与公立医院实施政府指导价不同,民营医院实施市场调节价。长期以来,只要符合市场监管部门的公平竞争与公平交易要求,只要满足卫生主管部门的医疗质量安全要求,政府并不介入民营医院的医疗服务项目增减、定价高低。
笔者联想到骨科耗材、人工晶体等行业,受制于“医耗不分”现状,在高值医用耗材完成集采之后,一些医药企业试图拉高相关专科医疗服务价格,将耗材的虚高定价转嫁到医疗服务。口腔领域也是如此,本次国家医保局实施价格基准调查,针对所有主流类别的口腔种植医疗服务、种植体系统、牙冠产品,唯有同时监管耗材产品、医疗服务,才能防止“按下葫芦浮起瓢”。
医疗服务不同于一般性服务业,存在供方(医院、医生)主导特征,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在逐利动机驱使下,无论是公立还是民营医院,供方都可能实施诱导消费、不当医疗行为。笔者建议,针对种植牙的收费价格治理要尊重市场规律:
一是规制政府微观干预。如今,面向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价格改革都强调减少碎片化调价、“拍脑袋”调价,要编制医疗服务价格指数,设置调价触发条件、价格调整系数,并对应到政治、经济、社会等不同影响因素。面向民营医院和诊所,有关监管部门更不能随意干预其微观价格。因此,即便出现极端个案、网络舆情等,各地也不能走运动式调价的老路,要为民营医疗行业营造更加公平、可预期的政策环境。
二是提升医疗透明度。只有让医疗机构的成本、价格、疗效信息科公之于众,才能接受广大民众特别是就医患者的监督,并革除医疗机构实施诱导医疗、不当医疗的土壤。本次,国家医保局对实施口腔价格基线调查不积极、不规范的省份进行通报,后续可以考虑将通报范围延展至不配合价格基线调查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
三是引入信用管理机制。与公立医疗机构接受各级卫健委全面监管不同,民营医疗机构更需要依赖行业自律。各级卫健委、医保局可以考虑对民营医疗机构联合开展信用评价,将服务数量、质量、健康效果纳入评价范围,“信用分”直接决定监管部门的检查频次、处罚等级等。监管部门还可以为“信用分”高等次企业定制产业基金、银行信贷等支持。当口腔医疗机构可以凭借优质平价服务获利时,就没有动力从患者身上赚取不义之财了。
(作者为价值医疗顾问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