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最牛旅游地,它是你想不到的震撼
而要说最具节日气氛的旅游目的地,一定是北京,一定是天安门。
每年国庆节期间,天安门都会摆上新的巨型花篮,然后出现在无数人的旅游照中。
但我今天要说的,其实是花篮旁边那座一直耸立着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这座1958年4月22日建成,为近代无数革命先烈而建的纪念碑,伴随着新中国走过多年的风风雨雨。
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建设过程,是多么的艰难而感人。
不仅有毛主席和周恩来的亲笔题字,还会聚了梁思成(主设计)、魏长青、吴作人、林徽因等一大批优秀文史专家、建筑家、艺术家的设计心血。
而因为整体是由17000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只是从开采到运输就起用了7116名工人,更别说整个过程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
所以可以说,除了象征意义,纪念碑的一砖一石,一字一画的创造,也承载着当时的国人对革命烈士的无限怀念,以及对国家前程的美好祝愿。
1949年10月1日,中国北京,万千目光齐聚天安门城楼,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顿时,天安门广场欢声雷动,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而就在前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解放战争和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将在北京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随即向全国各建筑设计单位、大专院校建筑系都发出征选纪念碑规划设计的通知。
截至1953年3月,一共收到了240多件各种形式的设计方案。
最终,梁思成的设计方案被采用。
但因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备受关注,而梁思成的设计太过“古旧”,因此也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
在西学的影响下,当时的建筑学说百花齐放,很多建筑学家都想求新求变,因此给出都是诸如凯旋门、雕塑群、尖碑、立柱等外国样式。
但梁思成却觉得,既然国家的目的是要建立一座纪念碑,并写上碑文,那就应该严格执行全国政协决议中对“碑”的定义,设计一块碑,把碑文铭刻于上。
而建筑师的“创意”,也该在“决议”规定的范围中施展,不能信马由缰。
但这一说法遭到了当时许多建筑家的嗤之以鼻,还有人“建议”他在碑下面再设计一个“王八”。
因此,即便到了建造过程中时,也充满着不确定性。
其中最险的一次,是在1951年国庆时,天安门广场上忽然多了一个1:5的全新设计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模型。
而这版设计者是建筑师陈干,他将碑体放在一个有着三个门洞的红墙台座上,据说,北京市的领导人很中意这一版本。
但梁思成见到后立马觉得不对,于是他立刻手写了一封建言信给到当时的北京市长彭真。
他认为,从科学角度,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体形、重量绝对远超过中国历史上任何一块石碑,将如此重量的石碑置于三座虚空的洞门之上,安全问题堪忧,是违反建筑逻辑的操作。
而从设计角度,碑座三个门洞的造型,和天安门的造型完全一样,若并置在一起,不仅显得纪念碑没有新意,还会压过了天安门的气势。
并且,若纪念碑的基座太过庞大,不仅突兀,还会让整个天安门广场显得狭小局促。
据说,彭真最后把这份信转给了毛主席,因为毛主席认为梁思成说得在理,才最终敲定梁思成的设计方案。
但也因为这件事,让陈干对梁思成记恨在心。
1954年8月,陈干和弟弟高汉联合署名,在《文艺报》上发表了第一篇批判关于梁思成提倡“大屋顶”的文章《〈建筑艺术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民族遗产的学习与运用的问题〉商榷》,从此揭开了中国建筑界批判梁思成“大屋顶”的序幕。
这是后话。
虽然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按梁思成的设计落成的,但如此大的碑体建设,显然不止是梁思成一个人的功劳。
就比如关于碑顶的设计,梁思成原本的意图是借鉴嵩阳书院碑、北海的琼岛春阴等传统碑额的设计,但因为梁思成中途生病,且病愈也未再过问纪念碑的事。
因此,最后还是在雕塑家刘开渠的主持下,选用了小庑殿的方案。
而其他部分,也都是由不同的艺术家用自己的作品加以填充。
其中参与人数最多的,当属纪念碑下层须弥座,四面镶嵌着的十幅巨大的汉白玉浮雕。
这一圈浮雕由历史学家范文澜领导的小组构思,一共包括八个题材,分别是虎门销烟、太平天国、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及解放全国(支援前线—胜利渡江—欢迎人民解放军),生动而概括地表现出中国人民100多年来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史实。
一开始,他们本想以历史人物作为浮雕的主题,比如虎门销烟就雕刻林则徐,太平天国就雕刻洪秀全。
但这样势必就会出现一些当时仍然健在的领袖人物,若在之后的活动中在碑前摆放花圈,就不大合适了,因此才决定表现群体。
而这些雕像,也都是当时一群非常有名望的画家和雕塑家创作的。
比如《武昌起义》的画家董希文,也是经典油画《开国大典》的作者,《五卅运动》的雕刻家王临乙,还是民族文化宫大型浮雕群像《民族大团结》的作者。
除了浮雕,纪念碑更醒目的是碑身的文字部分。
正面镌刻的,是毛泽东在1955年6月9日挥毫写就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
而背面,则是由毛泽东起草,周恩来题写的: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年”,指的是从1946年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到1949年共产党胜利期间的解放战争;
“三十年”,指是从1919年北京学生发动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国人民终于彻底推翻了旧社会期间的反帝国反封建战争;
“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指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开始反抗外敌侵略期间的百年屈辱史。
但无论是哪段时间,都有无数不屈抗争的爱国志士为新中国的建立奋斗,甚至还有人为之献出生命。
而这,也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原因。
建筑家设计,艺术家描绘,但如此大的一座纪念碑,定然也少不了劳动人民的参与。
甚至,毫不夸张地说,正是有了劳动人民的浓墨重彩的参与,才让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立更具史诗感。
1952年8月1日,修建纪念碑工程正式在天安门广场开工。
但此时还没有定下碑心石,也就是写有“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的一整块石头。
承载的文字意义如此重大,还要经受亿万国人的目光,因此,政府对碑心石的选材要求自然也极其严苛。
为了找到符合条件的石胚,专家组分为几组前往大江南北,但数月下来仍是一无所获。
而就在专家毫无头绪之际,一名身在山东的同事给了希望,“青岛市浮山金顶上有一块巨石很符合条件,大家快来。”
到了现场后,专家发现石料果如他们所求。
花岗岩,不仅硬度极高,而且耐酸碱,抗风化方面都远胜于其他石头,最关键的是,这块巨石足够巨大,绝对能采出一整块碑心石。
可符合是符合,如何将巨石完整开采出来,并运到北京却是件难事。
当时接洽石料开采和运输任务的是山东省联运公司青岛分公司,面对如此大的巨石,即便专业如他们也依旧无计可施。
直到几名从当地雇来的石工给出了一个建议:“崂山脚下有个村子叫清石峪,村子里住着一位叫李开山的老石工,被人称为石神。他爷爷曾帮国民党政府采过几次大石,请他出山,想必会有解决办法。”
可当李开山到了现场时,也有些震惊,因为他过去采石,用的都是插钢楔那种传统方式,但这显然不适合眼前这块巨石。
一番思索之后,李开山决定试试放闷炮。
但这一方式需要更加小心,必须精准控制炸药分量,多了会炸坏,而少了又无济于事。
但为了获得石料,只能一试。
于是,李开山先是用炭笔在巨石上画出一块长15米、宽3米的石料大小,再沿着四条边缘线凿了40多个炮眼。
在众人的关注中,李开山亲自往炮眼里添装炸药,随着几声沉闷的爆炸声,巨石冒起一阵浓烟,烟落灰散后人们却发现,四个边缘只有两个边缘被炸出了裂隙,另外两边完全没有动静。
然而,放闷炮的方法只能用一次,再用就要损伤石料了。
李开石想了想,决定还是捡起老办法,插钢楔。
于是,在场的石工们一起上阵,将100把钢楔子砸进石料,但即便石工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撼动巨石。
既然人力不行,那就用工具,李开山又让人沿着石料的边缘再开两道石槽,然后放入了8个可以承重200吨的千斤顶,一番操作下,终于将石料完整地剥离出来了。
可这也只是第一关,接下来还有运送。
李开山给出了一个老办法,滚杠,也就是在路上铺设枕木,再在枕木上摆一排圆木,然后再把石料放到圆木上,只要有动力,石料就会随着圆木的滚动慢慢挪动。
而经过大家一番探讨下,又决定将圆木改成钢管,承重更多。
可即便如此,石料还是太重了,于是又在运送过程中进行了两次减重,第一次减重至280吨,第二次减重为102吨。
1953年8月19日,石料开始由山脚出发,一路上经过村庄、山岭、桥梁及繁华的街道,终于于9月27日抵达车站。
而为了安全运抵北京,石料又在青岛站进行了第三次减重,才装上了驶向北京的火车。
1953年10月13日,北京前门西站鞭炮齐鸣,载着石料的火车终于抵达北京。
工人们又用老办法,将史料放在钢管滚动运输,花了三天时间把石料运到了天安门广场的纪念碑工地。
四年后,五一劳动节,纪念碑终于落成,红色大幕被揭开,红旗飘扬,数万人在天安门广场热烈欢呼,无数和平鸽腾飞而过。
所以可以说,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一浩大工程的竣工,是我国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成就。
从留学博士到乡间老农,从国家领导到底层石工,虽地位不同,能力不同,但都怀着对革命烈士的尊敬和怀念奉献所有,最终才让这一不可能成为现实。
因此这不仅是一座历史的纪念碑,更是中华民族集体力量的见证碑。
正因这群人,之后每年的国庆以及每个普通的日子里,无数国人才有了更具象的瞻仰寄托,是对革命烈士的追念,更是对祖国的热爱。
点个在看,让更多人知道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设故事,缅怀过去,也是看向未来。
* 部分图片和素材来自网络
2 / Oct / 2023
监制:视觉志
策划:张益州
编辑:视觉志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来微博找小视玩呀~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