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朱哲琴回归:“消失”十年的天籁歌者

朱哲琴回归:“消失”十年的天籁歌者

明星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朱哲琴太久没以歌手的身份在公众视野里露面了,久到“90后”“00后”听到这个名字会感到陌生。取而代之的是声音艺术家朱哲琴,从具象的音乐中走出后,她执着于在抽象的表达中找到自由。



记者| 孙雅兰

筹备电影《封神》期间,导演乌尔善与音乐总监蒙柯卓兰商量片尾曲的演唱人选时,不约而同地想到同一个人——朱哲琴。收到邀请后,朱哲琴很意外,心想这样一部商业大制作,片尾曲理应邀请一位流量明星来助力,自己显然不在此列。

乌尔善表明了自己的考虑:片尾曲得是一首艺术歌曲,成品要经得住时间考验。朱哲琴是他心中的不二人选。蒙柯卓兰进一步阐释理由:“这首歌需要演唱者有超高的声音表现力,它听起来旋律简单,其实非常难唱。”

此时的朱哲琴已多年未在公众面前唱歌,但还是答应了乌尔善的邀请,理由则是出于对老朋友的理解和信任。两人相识于上世纪90年代,那时候朱哲琴早已蜚声国际,而乌尔善还是一名广告导演,但他经常给她看自己私下写的电影剧本,彼此了解对方真正想要做的事。

朱哲琴近照(摄影:冯海)

除了演唱,乌尔善一并将作词的权利交给了朱哲琴,于是有了这首《回归》。“你是光明失散的孩子,追寻故乡不灭的光。寂寂远方,行行游子。过千山,稻谷香。漫漫长路终有尽,心归处是故乡。”歌词既紧扣影片的主题和情感,也暗含着朱哲琴在疫情期间滞留海外遥望故乡的心绪。古人遭遇的问题,何尝不是现代人面临的问题,朱哲琴想唱出这种足以穿越时空的情感。

时隔多年再次听到朱哲琴的声音,乐迷被勾起遥远的回忆。有人留言说在1996年就买了《阿姐鼓》的正版唱片,珍藏至今。有人想起在大学影音艺术课上,教授播放的《黄孩子》。还有老粉仔细分辨偶像在音色和声线上的变化。这些往昔,都共同指向对朱哲琴唱片生涯的怀念。她太久没以歌手的身份在公众视野露面了,久到“90后”“00后”听到这个名字会感到陌生。

曾经,朱哲琴称得上中国乐坛的标杆性人物。1990年,由她演唱的环保歌曲《丹顶鹤的故事》,在一众通俗爱情歌曲中脱颖而出,家喻户晓。1995年,《阿姐鼓》将其声名推至巅峰,这是唱片史上首张全球发行的中文唱片,被誉为“洋溢着东方神秘色彩的天籁之声”。2013年,她亲自制作专辑《月出》,对传统民族音乐进行了当代化的演绎,集中了她对民乐系统梳理的思考。此后,她逐渐淡出乐坛,很少人知道她这10年来的近况。

可以说,过去10年,她主动选择了一种“边缘化”的活法。为什么会在声名日隆时突然转向?远离公众后她在追求什么?在她给乐坛留下的一片模糊背影中,我的好奇被一点点勾起。

9月,朱哲琴在北京有一个工作行程,我趁此机会约她见面。她看起来很素净,穿着一件白衬衣,没有化妆,扎着低马尾,眼神仍旧明亮清澈。应朋友邀请,她9月底在离北京不远的阿那亚金山岭展开了一场驻地艺术创作,尝试融合演出、声音、采样、空间和互动等多种元素。声音艺术,正是她近些年投入主要心力的领域。

金山岭坐落在明长城边,山里生活着一些原住居民,也由外来者建造了音乐厅等现代建筑。古老与现代的碰撞刺激了朱哲琴的想象,使她产生了与山对话的强烈愿望她说在这场展演中,她弃用了常规的舞台、设备和音乐厅,回归到自然界的声音、光线、山谷之中。

朱哲琴在金山岭驻留期间(摄影:张悦,达达娃文化工作室提供)

在山中筹备创作的日子里,朱哲琴也在安静地观察自然的细节。每天凌晨4点起床,看着天色渐渐从墨蓝变白,昆虫在人醒来之前活动,又在白天安静下来。夏季的黄昏在19点之前到来,天色一点点变暗,直到夜色笼罩,大地的声音再次登场。一切都保持着微妙的平衡,倾听自然让她感受到一种可以抵挡焦虑和不安的力量。

这场筹备近4个月的展演,现场观众只有100来人,其中许多都是朱哲琴的朋友。经过三年疫情,朱哲琴觉得自己对过去和未来有了新的认识,曾经以为坚固的东西变得脆弱,“原来你以为重要的东西,现在还那么重要吗?原来你以为不重要的东西,现在依然不重要吗?”

寻找与漫游

朱哲琴的音乐生涯,有一个在外人看来明显的分水岭,分水岭上横亘着何训田的名字。她作为歌手最活跃的时期,也是跟何训田合作最密切的时期。两人分开后,朱哲琴开始了漫长的自我探索,创作的方向与风格也发生重要变化。

1990年,朱哲琴参加全国青年歌手大赛获得亚军,之后结识了作曲家何训田,两人在音乐理念上一拍即合,开启了长达10余年的合作。何训田为朱哲琴量身打造了《黄孩子》《阿姐鼓》《央金玛》《七日谈》等多张影响深远的唱片,他们因此被视为乐坛的一对黄金搭档。何训田十分欣赏朱哲琴,称她“使东方音乐有了质的变化”。

这段亦师亦友的关系续写到2007年便结束了,两人对人生道路有了不同选择。朱哲琴将这场分别视为自己的成人礼。结束这段令她十分信任和依赖的关系并不容易,分开后她踏上了一段前往西藏阿里无人区的旅程,期望找回对自己的关注和思考。她说,这场“成人礼”也锻造了她,“一个独立的人,离开任何人,都会好好地生活”

朱哲琴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亲善大使(摄影:冯海 2009年)

曾经的几张唱片都有何训田的强烈烙印,脱离了组合的形式后,朱哲琴一时间有些找不到方向。后来,她索性回到起点思考,“找到根才能生长”。

2009年,朱哲琴开始了她自己的民族音乐采集之旅。“全世界的人都喜欢民族音乐,美声、歌剧不就是意大利拿破里(Napoli)人的民族音乐吗?爵士、蓝调、Rap不就是由黑人的民族音乐演变而来的?”她深入西藏、新疆、云南、贵州、内蒙古5个省、市、自治区,搜集整理了1000余首民族音乐素材,并第一次担任唱片制作人,在4年后交出了《月出》这张专辑。为了做到完整的溯源,《月出》中的民族音乐素材都选择在发源地录音,演唱者多是一些非遗传承人,这被朱哲琴视为对“基因”的收藏。比如,侗族大歌的录音地点在贵州黔东南州的小黄村,彝族四弦琴演奏是在云南红河县的普春村录制,在西藏山南地区的青朴山她则录下众僧尼的诵经声。

回到民间和田野,让她看清了艺术是如何生长的。

她观察到,傈僳族的舞蹈总是弯着腰跳,这跟他们在山坡上生活的习性有关,弯腰是为了保持平衡。她说:“这不是哪个舞蹈家拍脑门想出来的,也不是从艺术史里研究出来的,而是‘天时地利人和’造就出来的”。这让她想起曾经在云南红河边接触过的哈尼族,那次她邀请当地人表演民族歌舞,来了50个人大合唱,50个人都不在一个调上。朱哲琴“吓晕了”,因为这种疑似瞎唱的合唱没有最基本的和声、对位关系,也没有反和声关系,但这种“乱唱”构建了新的听觉和美学感受,“这不比当代派还更当代派?”

为了使传统音乐焕发活力,朱哲琴有意识地想引入30岁以下的年轻人一起合作,蒙柯卓兰等人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加入了《月出》的制作。那年蒙柯卓兰还不到30岁,正与乌尔善在交往,一次聚餐,乌尔善将她介绍给朱哲琴认识。得知蒙柯卓兰在法国攻读作曲专业,朱哲琴主动要求听听她的作品。那时她已经出过一张室内乐专辑,正好是用传统乐器制作的实验性音乐。朱哲琴听完十分欣赏,觉得蒙柯卓兰既有学院派的功底和技法,也有当代性的想法和创新,很快便向她发出合作邀约。蒙柯卓兰本就对民族音乐很感兴趣,也很认可朱哲琴的创作理念,两人达成共识:民族音乐不能只存在于博物馆,作为纪念品摆给人看。

拿到朱哲琴从发源地采集回的音乐素材时,蒙柯卓兰很欣喜,“野外采风不同于录音棚,条件很艰苦,但这些素材的音质都很高”。有了反复筛选的音乐素材,他们开始思考唱片整体的结构,考虑搭配什么歌词进行演绎,最终决定采用《诗经》、乐府词、仓央嘉措的诗等传统经典。蒙柯卓兰先为歌曲写好了旋律,没想到朱哲琴进行了“脑洞大开”的改编,成品又精进了许多。“她的音域特别宽广,很多大跨度的旋律可以唱到那个位置,但这个旋律我没法写出来。”

朱哲琴近照 摄影:冯海

长期的合作中,蒙柯卓兰和朱哲琴成为好友。朱哲琴一路见证了她和乌尔善步入婚姻,也邀请她加入自己的声音艺术创作。蒙柯卓兰对朱哲琴走上这条少有人知的小径并不意外,“她是一个艺术家,一个开拓者,对她来说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和探索”。

朱哲琴对自己在不同阶段的探索,有着清晰的认知。《黄孩子》是身处改革开放浪潮中,对脚下土地的审视。《阿姐鼓》是在传统和当代的碰撞中,寻找何去何从的答案。她讨厌重复过去,总是对自己提出新的问题,试图通过寻找各种可能性来确认自己的身份。这种寻找,有时并不是通过音乐来实现。

2006年,朱哲琴进行了一场“声音的漫游”,相继穿越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地,追溯吉卜赛人、游吟歌者等音乐的发源地。没想到在音乐之外,意外打开了对生命的全新感悟。

刚到印度的古老圣城瓦拉纳西当天,她走到恒河边闲逛,搭上一艘小船,不知不觉被拉到一个火葬场,看见许多架起的火堆,一个人拿着工具在火堆里翻搅。突然间,一个“冬瓜”滚落到朱哲琴的脚边,她定神一看,是具烧到只剩躯干的尸体。另一处的火堆旁,尸体的灰烬被扫进河里。而在远处的河边,有人和牲畜正站在水里洗澡。

朱哲琴大受刺激,“我从来没有受过这样沉重的打击”。令她无法接受的是“生命的卑微”,一个人不管生前如何,到最后不过是一堆灰烬,被人简单地扫走,连个起码的送别仪式都没有。她的胃开始剧烈地疼痛,立刻起身回到酒店取走行李,租了一辆车,从瓦拉纳西一路开向德里,“我不能再在这里待着了”。到了德里,阳光很灿烂,她终于平静下来。后来她想通了,“生命不是为了寻求一个最终的答案,只有当下的每分每秒可以把握”。如同她在《天唱》中所唱的那样:“最后的死去和最初的诞生一样,最后的晚霞和最初的晨曦一样。”

此后朱哲琴开始了对价值感的追寻,她将这种价值感赋予了音乐之外的另一项事业,寻访民族传统手工艺。2009年,她创办“看见造物”平台,寄希望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民艺。这条路她走了10年,结果却并不理想,传统民艺的商业化比预想的更加艰难,又在疫情中迎来致命一击。朱哲琴并不为此感到遗憾,甚至有些如释重负,“所幸我在可为之年做了应该做的事”。

抽象与自由

完成《月出》之后的10年里,朱哲琴不再有新的唱片问世,她转身投入了一片全新的领域——声音艺术创作。这是一个不再局限于语言、情绪或画面的抽象世界,各类声音、装置、建筑空间甚至观者的互动,都能组合起来成为她的作品。具象的音乐不再能满足她,“do、re、mi、fa、sol、la、si这七个音,为什么无数人写到现在都没穷尽它们的旋律呢?因为每一个音都不代表什么,越是不跟具象挂钩,容量就越大。”

说起来,朱哲琴最初步入声音艺术,是源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正是这个偶然的机会,为她打开了新的创作欲望,让她直到今天仍然抱有感激之情。2014年,朱哲琴被邀请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创作一场声音艺术展。她的第一反应是拒绝,因为不愿贸然涉足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直到“看见造物”的一位同事来劝道:“我来你这儿应聘,是因为喜欢你的音乐,但你已经很久不做音乐了。”朱哲琴这才开始认真考虑。

这次合作,促成了朱哲琴的第一件声音作品《声觉》。这是一场声音与建筑的互动。场馆的地板被铺上水池,水纹投影在墙上,柔和地跃动。朱哲琴站在暗房之中,举槌击磬,与水滴声交响共鸣。几十位志愿者也加入发声,舞者跃入水中。在这样的场域中,朱哲琴不再是一个歌者,观者的注意力也从她身上挪开,游移到空间的各个角落,而她则隐入黑暗,成为一个观察者。剥离具体的词曲后,声音的纯粹性令她着迷,“声音是波,是物质振动产生的能量,更能直击人的灵魂。”

朱哲琴在今日美术馆的作品《声觉》

一脚踏进声音艺术的大门后,朱哲琴一发而不可收,相继在多家美术馆和艺术展上呈现了自己的声音作品,维持着每隔1到2年打造一件作品的频率,这样的节奏不算快。“效率”是一个她不喜欢的词,“我不觉得慢,做一件有心的作品,就是需要这么久,我不在生产艺术产品这条路上”。

多年来对传统文化的吸收,不知不觉渗透进朱哲琴对音乐的思考。2022年,朱哲琴回到家乡广东,在佛山南海区西樵镇构思声音作品,这里的桑园围令她深受启发。在长达800年的时间里,这里的人与桑、蚕、鱼互养共生,形成一个循环的生态系统。朱哲琴搜集起民居生态的声音碎片,将一日十二时辰浓缩为十二分钟的循环往复,并用“水槽”的意象来呼应桑基鱼塘,作品命名为《西樵禅钟》。

作品完成后,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来围观。一开始,大家热闹地拍照聊天,孩子也大声地喧哗,等到蛙鸣响起,“月亮”的装置升起来,人们都停下来观看。“月亮”降下后,红色的“太阳”出来,现场彻底安静。坐在黑暗中观察着这一切的朱哲琴,很享受这个过程,这让她确信,那一刻人们内心一定有某种东西被唤起了。

“西樵禅钟” 2022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永久声音作品

声音艺术作品对场域的倚重,决定了它很难被复制,相较于唱片,难免会隔绝掉大部分听众。“声音艺术最大的门槛,是大众被长期误导了。”一直以来,朱哲琴都不建议听众被音乐的阐释所束缚,在她看来,很多不得要领的评论,反倒与音乐的本质背道而驰。在最近一次活动上,一位粉丝跟朱哲琴说,自己多年前为了附庸风雅,买了她的发烧碟,但听完不懂得如何阐释,他向朱哲琴请教:“能不能教我几招,怎么去跟朋友炫耀?”朱哲琴回答他:“恭喜你,你没办法用语言形容感受,说明离音乐的真义更近了。”

朱哲琴的转向,让人想到一些音乐人相似的选择,比如坂本龙一。在他生前留下的纪录片中,展示了他对声音素材的自由采用,有时在头顶戴上一顶塑料桶,聆听雨滴溅落的声音;有时在积雪融化的水流中“钓取”声音。2018年,坂本龙一来到北京,DJ张有待在九霄俱乐部为他安排了一场小型演出,朱哲琴与他合作了一场即兴演出。坂本龙一弹奏钢琴,朱哲琴坐在一旁吟唱。朱哲琴很喜欢坂本龙一,知道他后来有许多作品涉及声音创作,她告诉对方,自己近年也在做声音艺术。没想到坂本龙一说,他知道,他全看过。

2019年朱哲琴在日本小豆岛进行声音艺术创作

声音艺术的抽象表达,带给朱哲琴无限的自由。这种自由感一直延伸进她的生活,面对许多具体的事情,她都不再对结果抱有执念,而是尽兴地投入到过程中的体验。疫情期间,朱哲琴住在温哥华,生活变得前所未有的简单。在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一个问题突然闯入脑海:如果这世界不再举行音乐会,不再有展览,自己还会创作吗?可转念一想,那不就是自己成名前的生活吗?3岁开始唱歌,7岁加入儿童合唱团,直到进入青春期,那时整个社会的资源都很匮乏,很少有音乐会或是艺术展览,自己不也一直在唱歌吗?

于是,问题有了清晰的答案:艺术于她而言,从来都只是自己的事,这与是否有唱片、是否有展览、是否有剧场,关系不大。创作的过程就是一场生命体验,“你是只鸟,就在天空飞。是条鱼,就在水里游。”







排版:空豆 / 审核:然宁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大家都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许家印“消失”的财富去哪了?索尔海姆:“一带一路”十年来成就瞩目,是我们双赢的契机美国为什么在大运会上“消失”了?夏威夷州长:仍有超1000人失联,有些人或永远“消失”1岁多男童家门口离奇“消失”,家属称抽干附近水塘也没找到七绝 与钓友凌晨钓螃蟹郭建龙:“一带一路”十年,我们能从新兴发展中国家获得哪些启示?科普作家谈《疫苗的故事》:每生产一株流感疫苗,就有一个鸡蛋“消失”飞机快起飞,旅客“消失”了?真相来了荣耀CEO赵明谈华为回归:替老同事们高兴,对行业也是好事“消失”的婴儿牵出代孕贩婴暗网:涉多名儿童与东南亚代孕妈妈冷却的不止季节(97)— 饺子拼手速,99元抢2瓶科颜氏淡斑精华!持证淡斑,色斑全“消失”,回购n次!“消失”20年惊艳回归,直播首秀破6亿,打败董洁成新顶流:任何年龄,选对路比选对人更重要“消失”的长途大巴“消失”8个月的原市长廖立勇,有消息了朱哲琴 侧耳倾听争议“消失”的课间十分钟多名华人中餐馆用餐后,信用卡“消失”,被盗上千美元买名包上市公司大佬神秘“消失”的配偶们许家印已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他“消失”的财富去哪了?法国难民的美食故事续----美馔聚宝,风物交融———历史和文化的撞击户籍门槛,正在“消失”?省政法委通报,披露“消失”两年的厅官已经被降为科级乘客登机后“消失”,飞机全面清舱?航空公司回应→陈光标:把现金堆成山,捐款20亿后“消失”,再出现却在家种地?山问·大自然的秘密|朱哲琴 X 阿那亚论坛回顾七绝 闻母校建人工智能大楼差7千万向校友求捐赠李子柒“消失”了两年,终于要回来了?!时尚圈第一“海王”回归:你们骂吧,39岁的我继续浪了英国30度夏日强势回归:8月中升温!伦敦喜茶开业排队7小时!首相苏纳克外出度假却被“偷家”老公被拍“出轨”2年后,女明星上综艺翻红、高调宣布回归:他很好,我已原谅她…最新!紧急延长避难令!海陆空全州搜索,缅因州特大枪击案18死,枪手留下字条“消失”!《National Review》 废除平权法案是亚裔及所有美国人的历史性胜利一年3万+咖啡店“消失”!价格战还要打多久?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