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如磐石》不该被这么评价
因为一直很喜欢张艺谋,所以国庆档的几部电影里,比较期待《坚如磐石》。
电影有瑕疵,但还是挺好看的,能看出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当然也能看到一些地方过渡的不自然。
总之,还不错,但可以更好。
事实上到底它为什么没有达到“更好”,其实大家都应该能想得到。
这电影很早就立项了,2017年陈宇写好剧本,也辗转找过几个导演,后来张艺谋接下来,原计划2019年拍完就尽快上映,结果没想到前前后后拖了四年。
2021年张艺谋带着剧组去上海电影节,还提过一次,说等了三年了,真的很想早点上映。
再后来为了这个“早点上映”的目标,张艺谋几乎算是把剪辑思路都改了一遍,原本150多分钟的电影变成了现在的两个小时。
剧情也发生了不少变化:
原本张国立饰演的郑刚兼任公安局长,现在改成了副市长。
原本电影几乎是明确拍出了故事发生在重庆,角色说的也都是重庆话,现在都改成了普通话,故事发生地点也被架空。
郑刚和杨晓薇在原版中很明确是婚外情,现在上映的版本,摆在明面上的只有“昔日情人的外甥女”一层关系,除此之外处理得暧昧不明。
杨晓薇原先的结局应该也是死了。
另一位大反派,于和伟饰演的富商黎志田,原本的结局是死在表哥手里,还有个挺让人唏嘘的情节是,当时他女儿就带着外孙女睡在隔壁,他死前还让这些人小声点别吵着孩子……
现在改成了被绳之以法。
以及专门加入了陈道明扮演的督导组组长和许亚军扮演的警察局领导,给影片注入“正道的光”……
能想到,原先的版本必然更黑暗,更残酷,剧情和人物也会承载更多细节,更丰富的层次感,有些表达也会更深度。
现在这一切必然或多或少地被削弱了。
有看过原版的人说,这电影有多好呢?
有段时间张艺谋确实是担心原版无法上映了,就在每次和朋友聊得开心时,带他们去放映厅,看3小时完整版的《坚如磐石》。
而每一个坚持看完3小时的客人,都会控制不住自己,不断地鼓掌叫好。
想到我是无缘得见这些精彩的片段了,多少会觉得可惜。
但发生这些,制作组肯定是不想看到的。最后呈现出来的作品,我也觉得他们尽最大的努力去处理“过审”和“表达”之间的平衡了。
所以我并不赞同现在豆瓣给出的分数,以我的观感,是开低了。
当然,电影好不好可以是主观评价,观众消费了文化产品,也完全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好恶。
但我不太理解的,是现在很多盲目谩骂电影和导演的评论。
比如金星发的这条微博:
这种冷嘲热讽就大可不必。
就说题材是不是“流量化”?
的确很多人说,这电影好像是在蹭最近几年特别火的扫黑除恶热度,看着《狂飙》火了,也想跟风。
但捋捋时间线就知道,《坚如磐石》其实19年就已经拍好了,那时候根本就没什么扫黑除恶的影视剧。
被扣个“蹭热度”,“蹭流量”的帽子,多少是冤了点。
以及真要说蹭热度,金星女士这条微博是2号凌晨发的,但这段所谓“四化”的观点,1号晚上就有影评人提出来了:
金星在朋友圈说要把这句话转出去,但也没标明出处,也不知道该如何评价。
再不然,就讽刺这电影现在删改得乱七八糟:
暗讽张艺谋是在交“主旋律作业”:
咋说呢,这些删改并不是导演或者制作组的本意啊。
你不能因为他们愿意去尝试现在越来越少的题材而去攻击他们,不是吗?
我知道有些网友会说,审查不是电影没拍好的借口,既然决定上映,就得拿出最高的水准来。
但其实审查的流程本来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一部电影要过审,首先是把剧本拿去立项,先拿到拍摄许可。
你以为剧本内容基本过关了,但拍完之后还要送审,相关的职能部门再提修改意见。
如果只是小修小补倒也罢了,但很显然,《坚如磐石》是被卡在这里再进行删改的。
把郑刚的公安局长身份拿掉,本质上就是要把关于公安部门的指向性内容都删掉。
这不是改一个头衔那么简单,而是整个人设都得换。
不仅需要重新配音,补拍,更重要的是,与之相关的所有剧情,逻辑,几乎都要重新再顺一遍。
照这样的流程“修改”下来,我确实认为目前的公映版已经做得不错了,保持了比较高的完成度。
即便是不得不删改掉的内容,也都被藏在了细节和留白里。
甚至有网友仅凭当下流出的物料,就“还原”出了不少公映版没有出现的情节:
不禁让人想到,电影里雷佳音多次调侃周冬雨会读“唇语”,让她猜监控画面里的人物在说什么。
电影之外,自来水观众们也进行着这样一场“解读唇语”的游戏,帮《坚如磐石》完成另一半的上映。
所以我看完电影的感受是,我相信它最初的版本会更好,但当下呈现出的,已经是还不错的公映版了。
尤其是于和伟老师的表演,非常有层次感,中间有一场戏,他一边守在女儿的产床前,心急如焚地陪伴她,安慰她。
另一边又在下令“解决”主角团。
情绪无缝切换,真的把一个有血有肉,丰满立体的反派演活了。
他和张国立的对手戏,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眼神和微表情里无处不是刀光剑影。
我几乎都是屏息静气地看完。
整体看下来,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社会派推理小说。
这样一部电影,你说它只能拿到六点几分,我觉得并不公平。
说剪辑不连贯,人设不合理,关键剧情要让观众去猜……并以此为理由迁怒电影本身和创作者。
这也是不客观的。
无论如何,张艺谋这次都做了个很大胆的尝试。
毕竟作为导演,他本人不可能不知道拍什么好过审,什么样的题材更“安全”。
但他依然试着去碰了这块硬骨头——陈宇说,张艺谋当初只花了一晚上读了剧本,就下决心要把这个故事认认真真地拍出来。
他愿意去承担这个风险,自己去试探同类型电影创作和审查之间的边界,尽可能尝试着做足够完整的表达。
我们可以说最终呈现出的结果不完美,但我还是希望这样珍贵而勇敢的表达能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理解与包容。
因为我们都知道,很多表达的空间,创作的自由,都是靠试探和碰撞出来的,越多的人去尝试,去探索,这条路才会变得越宽。
张艺谋愿意走第一步,才更有可能鼓舞更多年轻的艺术创作者在这条路上继续尝试下去,进行更大胆,也更趋近完美的表达。
我们也才更有可能,看到我们真正想看到的那些东西。
-END-
欢迎关注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