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牛校牛班转到普校普班之后
这是一个心态十分平和的孩子,从来不钻牛角尖,对精神内耗相对免疫。我其实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孩子为什么后来会在班里“混”不下去。
女儿上初一之后,我一直怀疑她因为毕业考超常发挥误入了“尖子班”,开学后几次测试成绩中不溜,再和别的班一比较,觉得我的推测大差不差。初一的第一个月孩子过得不开心,在想变优秀的“超我”和想打游戏的“本我”之间反复横跳,在奋起直追和干脆摆烂之间不断摇摆。这让我想起了家乡的好友小C和她儿子的经历。他们在纠结之后选择了从牛校牛班转去普校普班,好像真的退一步海阔天空了。
《小舍得》剧照
家乡是一座新兴的二线城市,姑且称之为潞城吧。潞城靠科技创新起步,这几年发展得很不错,可能也正是因为这种向上的活力,市民们对学历改变命运笃信不疑,对大城市充满向往,为了让孩子们“走出去”,“鸡”娃也鸡得登峰造极。小C是一位小学老师,难免被裹挟,走上鸡娃之路。老师家的孩子怎么能不优秀呢?如果老师的孩子都不优秀,谁还能相信你能教好别的孩子呢?小C的儿子北北从小就是一个背负了期望和压力的孩子。
小C对于北北来说更像一位严师而非慈母。几乎每次假期回老家,我都会亲历几次小C和北北的激烈冲突,几乎每次都是因为孩子的学习。如此磕磕绊绊,北北勉勉强强地成为了小学“学霸”,也被市里最好的初中成功录取。
《小舍得》剧照
潞城在学生择校这个事上管理很严格,但是对学校“掐尖”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北北进校后发现自己进的是学校最牛的班级,几乎每个同学都曾经接到过学校的“签约”电话,而北北并没有,他似乎是和一堆牛娃搭配着进了“尖子班”。小C一度对此耿耿于怀,北北则无所谓,他是一个心态十分平和的孩子,从来不钻牛角尖,对精神内耗相对免疫。我其实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孩子为什么后来会在班里“混”不下去。
虽然说“从零开始”有点过头,但是小学成绩的“水分”很快就在初一被挤压出来。首先上的是“量”。北北最大的问题是慢,因为速度慢,面对小学高年级课业,他已经近乎满负荷运转。考试经常是刚做完题就打铃,来不及检查,好在基础扎实,正确率还是很过硬,成绩也还不错。然而到了初中,课程翻倍、作业翻倍、试题翻倍,“慢”几乎是致命的。北北每天作业都要做到十一二点,第二天在课堂上犯困,影响听课效率,作业完成得就更慢。如此恶性循环,孩子的成绩一路下滑,从中游慢慢跌落,到了期末考的时候,北北的语文和数学都没有完成答卷,排名落到了班级下游。
《以家人之名》剧照
在潞城的“尖子班”里,差生是没有朋友的。其实好学生也没有。成绩优秀的孩子,除了那种天生的学霸,就是勤学苦干、情绪上相对钝感的孩子。好像他们并不想去共情,也没有时间共情,光是自己的学习就已经够操心了,所以并不需要朋友。到了初一下学期,青春期的孩子们问题越来越多,“尖子班”里的问题尤其多。小C不愿意多说具体事,只告诉我一句话:“你会见识到孩子的嫉妒、复杂和算计。所以不要轻易付出真心、不要对任何人有要求和期望,只能自己埋头学习。”在她的描述中,校园竟像个修罗场。
萨特有一句名言“他人即地狱”,意思是每个人都要维护自己的主体性,每个人都想把他人变成客体,所以人与人之间一定会为了争夺主体性而斗争。比如走在街上,迎面过来一个陌生人,用眼光上下打量你,你会觉得很不舒服,这是因为他下意识地把你变成了他观察的客体。他要实现自己的主体性,所以就必须将你物化。但你也可以反抗,他看你一眼,你就回看他一眼,用你的注视把他变成客体,从而获得你的主体性。我想,在一个高竞争的环境中,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奔跑,周围的人都会被看成没有主体性的NPC吧,甚至连这些奔跑的人自己都不再具有主体性,而是成为那个目标的奴隶和工具。总之,北北开始沦为班级里的NPC。
《隐秘的角落》剧照
一开始北北有问题还会去问问老师和同学,但是问题越积越多,老师没有时间一一解答,同学也并不积极帮忙,慢慢的,北北也就不去问了。你不能对老师同学要求太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压力,毕竟,关心一个成绩垫底的孩子对自己能有什么好处呢?北北慢慢被孤立了。他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上课时开始走神,“尖子班”里孩子们涌动向前,他是被丢下的那个人。北北慢慢失去了学习动力,费劲力气只能从倒数第五提升到倒数第六,谁都会觉得无力,他有时候会通过插嘴、不守纪律刷存在感,不然他在这个班里就消失了。
小C也挣扎过,她尝试继续用小学的方法“鸡”孩子,却发现孩子没力气了,自己也没力气了。对一个选择摆烂或者说只能选择摆烂的孩子来说,虎妈能做的是很有限的。北北的情况越来越差。一个深夜,小C一觉醒来,发现儿子还在做作业,一边对着试卷,一边用裁纸刀轻轻地划自己的胳膊。小C赶紧拦下孩子,她第一次清醒地认识到,孩子已经撑不住了。这么一个阳光开朗,甚至有些无厘头的孩子,也撑不住了。小C开始反思,牛校真的适合自己的孩子吗?
《小欢喜》剧照
十一过后,小C给孩子办了休学,然后四处托人,一个月后,终于在家附近的一所普校获得了一个借读学位。孩子重读初一,一方面是为了补回初一没吸收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是进入一个新组建的班级,更方便孩子融入。入冬的时候,她和我通了个电话:“我这个决策真是挺对的,别的不说,孩子的眼里有了光”。
初一的课程对北北来说是复习,几次小测成绩都还不错,他开始有了信心。重要的是在新学校,孩子除了成绩之外的其他价值获得了认可。也许在一个没那么注重升学率的学校里,对学生的评价体系才有可能变得多元。
北北是个爱读书、爱写文章的孩子,在学校的读书会上,他代表班级做了读书分享,赢得了满堂彩,很多同学因此记住了这个聪明的转学生。小C也在不断努力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因为本身是教师,她能和孩子的师长相互理解,也能够在业务上帮忙,所以,她主动帮助老师组织班级活动,常常在班上露脸,也顺水推舟,给北北争取到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北北在小学就参加过朗诵比赛,拿过奖,在新学校有了用武之地,和班里最漂亮的女生一起做节目主持人,让他狠狠嘚瑟了一把。一学期过去了,孩子的眼里有了光,是因为有了自信。
《最好的我们》剧照
新学校里也会有新问题。有一次小C接到了班主任的电话,说孩子在学校和同学打架了。小C急匆匆赶到学校,得知事情始末。原来是一个男生乱说话:“北北是在原来的学校干了坏事,混不下去才转学的。”北北分辩了几句,对方还不住口,孩子一时火起,上去和对方打了一架。老师批评了北北打架的行为,也批评了对方的口不择言。回家的路上,北北很惶恐,这是妈妈好不容易争取到的学位,自己还闯了祸。不过小C却没责怪孩子:“妈妈这次站在你这边,虽然打架不对,但是对方不对在先,你没忍住妈妈能理解。”北北大哭了一场,大概是把这一年多的委屈都哭出来了。
在新学校,北北也交到了新朋友。至少这次,学习没有成为交朋友的壁垒。北北很喜欢火车,平时经常拍火车,再剪辑视频发到B站上。没想到新班级里也有喜欢火车的“同好”,两个孩子经常相约一起去火车站附近的天桥上看火车、拍火车。北北的B站号也多了一个新粉丝。在一些不擅长的领域,北北也找到了共“患难”的朋友。小C和班里的其他家长拼了个健身教练,给孩子们练体育。几个微胖的小伙伴一起在清晨的阳光下呼哧带喘地跑步,因为有了伴,好像锻炼也没那么辛苦了。
几个月后,小C面临着一个抉择。是让孩子回原本的牛校念初二还是留在普校。问北北的想法,几乎没有悬念,孩子明确表示要留下,不愿回去。但是普校的高中升学率只有牛校的一半,能进重点的更是凤毛麟角。而且北北作为转学生没法享受名额到校的指标,只能靠硬考。这意味着,如果选择普校,他和重点高中乃至一本都再无缘分。小C百般纠结,最后咬了咬牙:“不再折腾孩子了,普校就普校吧,首先是孩子能活下去,能开心地活下去。”
新初二一开学,班主任老师在班会上如此说道:“跟大家宣布一个好消息,本来北北只和我们相处一年的,现在他决定留下来,跟我们一起度过后面的两年。”同学们都很开心,一起为北北鼓掌。北北也笑着向大家鞠躬致谢。小C后来跟我说:“也许不管牛校还是普校,真正适合自己孩子的,就是好学校。”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