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影重重——年轻女性反复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原因令医生欲哭无泪
作者:小可真 天津市胸科医院
小芳是一名农村姑娘,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考上了心仪的大学,毕业后在北京一家大公司工作,成为了一名令人羡慕的白领。在大城市拼搏了几年的她本该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可是烦心事却接二连三的找上了她。
在大公司加班是家常便饭,小芳因为年轻自然加班的机会更多,但从小吃苦耐劳的她从未感觉辛苦。可是最近她经常在忙碌一天之后出现胸痛,休息10来分钟就能缓解,她觉得可能是最近工作太忙了,所以跟领导申请了年假。在家躺了2天,小芳觉得神清气爽,本想趁此机会把家彻底打扫一遍,可是没干多少活,胸痛的感觉又来了,她不得不坐下休息,过了一会儿症状就缓解了。她觉得是不是自己可能是病了,但不敢跟老家的父母说,于是她叫上同事陪自己去了医院。
来到医院,经过分诊台的鉴诊,她被安排到了心内科门诊,接诊的主任看她这么年轻,觉得应该是因为工作压力大造成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但当了解的小芳的情况后,主任觉得事情不是那么简单。小芳的症状与劳力性心绞痛十分类似。但小芳既往否认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史,也没有吸烟、饮酒史。母亲在55岁确诊冠心病。最终,小芳在主任的建议下办理的住院手续。
住院后,主管医生对小芳进行了相关检查,她在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存在ST-T改变,超声心动图除主动脉瓣轻度反流外,余无异常。由于小芳比较年轻,对其进行了炎症指标的检查,发现其超敏C反应蛋白、血沉均升高。择日,小芳接受了冠脉造影检查,左主干和右冠开口竟然存在严重狭窄,于左主干和右冠开口各植入1枚西罗莫司药物洗脱支架(图1)。
图1 冠脉造影及支架植入
支架植入后小芳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故事本该到此完美结束了,推测小芳的冠心病是由早发冠心病家族史所致。
但事情远没有结束,小芳的噩梦才刚刚开始。后来,小芳的其他检查结果出来了,证实小芳患有多发性大动脉炎合并冠心病,为NumanoⅤ型。于是在抗栓、调脂药物的基础上,小芳还接受了强的松、环磷酰胺和甲氨蝶呤等治疗。经过一系列的治疗后,小芳的炎症标志物很快就降到了正常水平。但不幸的是,小芳的冠心病并没有因此变得稳定,由于反复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图2),小芳又接受了5次内科介入血运重建治疗,其中4次普通球囊扩张治疗和1次药物涂层球囊扩张,其中应用药物涂层球囊后持续时间最长(约9个月)(图3),更令人惊讶的是,在此期间小芳的炎症标志物基本正常,包括双抗在内的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也规律使用。
图2 支架内再狭窄的造影结果和血管内超声影像
图3 心脏事件与相应的治疗和炎症标志物
似乎病魔并没有放过小芳的意思,此后她又经历了6次内科介入血运重建治疗(每次间隔时间为2~3个月),其中于前降支又植入1枚支架。但疾病的进展还在继续,于是在3年后,医生决定给小芳进行冠脉搭桥治疗,术前炎症标志物处于正常范围,PET-CT发现除升主动脉左缘和头臂干处于炎症活跃期外,余动脉区域未见活跃征象,最终,医生搭了三根桥血管(左乳内动脉-前降支、大隐静脉至钝缘支和大隐静脉至后降支),吻合口避开了升主动脉炎症活跃区域,术后病理未见吻合口有任何炎症活动。
经历了一次次的治疗后,小芳终于得救了,搭桥术后2年没有发作过心绞痛和心血管事件,术后1年复查冠脉CTA发现前降支支架已经完全闭塞,右冠支架内通畅,三根桥血管均通畅,但右冠桥血管吻合口有狭窄。
小芳这些年的心路历程自不必说,当她最后一次走出熟悉的医院大楼,冬日的阳光照在她的脸颊,她深吸了一口凉凉的空气,感觉到自己像重生了一样,不禁露出了微笑,可不知何时,嘴角却尝到了泪水的咸涩。
故事到此就告一段落了,小芳的经历让人叹息,而一直负责小芳治疗的医生也是欲哭无泪。当多发性大动脉炎合并冠心病,治疗方案的选择值得我们深思。
早期研究发现,对于上述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支架内再狭窄风险非常高,建议首选冠脉搭桥治疗,特别是在炎症活动期。在进行冠脉搭桥治疗前,应使用PET-CT对升主动脉及分支进行评估,避免桥血管吻合口处存在炎症反应。
而对于炎症稳定期的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和冠脉搭桥治疗的效果应该是类似的,但本例患者对此结论予以了反击。于是有学者探索用药物涂层球囊进行治疗,甚至用于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以减少因支架金属刺激等原因导致的再狭窄,个案报道发现经药物涂层球囊治疗,患者最长可以保持7年无症状发作。
根据最新专家共识指出,药物涂层球囊的适应证如下(表1):
表1 药物涂层球囊适应证
目前药物涂层球囊的适应证较前已明显扩展,但临床实际操作中,还是主要用于上表红色字体的情况,其余情况绝大多数需要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值得注意的是,因多发性大动脉炎通常类似血管开口,使用药物涂层球囊在操作时风险极高,如经验不足或准备不充分不可轻易尝试。
综上,对于年轻女性存在冠心病的情况,我们一定要充分考虑病因,并进行全面评估,才能制定最好的治疗策略,让患者的泪水和医生的汗水白流。
参考文献
1. Nan N, et al. Mismatch of systematic and local inflammatory activity in Takayasu arteritis with coronary involvement: a case report. Eur Heart J Case Rep. 2023, 7(8): ytad346.
2. Lim PO. Takayasu arteritis and stent always end in tears. Eur Heart J Case Rep. 2023, 7(9): ytad421.
3. Gunawardena TD, et al. Drug-Coated Balloon vs. Drug-Eluting Stents for De Novo Unprotected Left Main Stem Disease: The SPARTAN-LMS Study. J Cardiovasc Dev Dis. 2023, 16;10(2): 84.
4. 《药物涂层球囊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第二版)》专家组. 药物涂层球囊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第二版).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23, 31(6): 413-426.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