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亚当·里斯:诺奖不是比智商,也不是论资排辈科学2023-10-07 11:102011年,物理学者索尔·珀尔马特(左)、布莱恩·施密特(中)与亚当·里斯(右)“透过观测遥远超新星而发现了宇宙加速膨胀”,共同荣获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1岁的亚当·里斯也成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较为年轻的一位。图源:诺奖官网 导读: 2023年的诺贝尔科学家已经全部揭晓。可以说,诺贝尔奖得主是这个世界上相当高明的一批人。但是,他们从来都充满自信吗?他们会存在冒充者综合征吗?他们是如何把想法变成实实在在的东西的?对于这些问题,物理学家布莱恩·基廷(Brian Keating)也很好奇。 下面是他和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亚当·里斯的谈话。布莱恩·基廷 | 撰文亚当·里斯:仰望星空的人亚当·里斯(Adam Riess)不仅是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知名物理学教授,还是空间望远镜研究所的天文学家,2011 年与布赖恩·施密特(Brian Schmidt)和索尔·珀尔马特(Saul Perlmutter)共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理由是“通过观测遥远的超新星,发现宇宙正在加速膨胀”。该发现为团队成果,几乎一出就立即获奖(至少对于诺贝尔奖是如此),41 岁的里斯也成为这一奖项最年轻的获奖者之一。尽管里斯与我年纪相仿,但我依旧将他视为榜样。在意义重大的课题上,里斯不懈求索,让我备受鼓励。2005 年,我们两人参加了一场全球竞赛,该竞赛将角逐出谁将有望成为查尔斯·汤斯(Charles Townes)的接班人。查尔斯·汤斯,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曾于 1964 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最终我凭借宇宙泛星系偏振背景成像实验夺得冠军(顺便说一句,我始终没能企及汤斯前辈的盛名),季军归属里斯。在里斯获得诺贝尔奖的当天,我哥哥凯文说道:“老弟,你是一时风光,人家才是笑到最后。”当然,这话只有亲大哥才会说。 里斯让我明白,对于真正的赢家没有失败一说,他们从不言弃,一路上锲而不舍,进无止境。里斯没有沉浸在辉煌中止步不前,而是坚守对科学的渴求与热爱。如此年纪便斩获诺贝尔奖,犹如被彩票砸中。但不同于许多人中奖一年便挥霍一空,里斯日复一日地埋头苦干。他身体力行地证明没有所谓的“大二低潮”,对此无须担忧。里斯于我是一种激励,他在科研上的那份投入、好奇和从容自若不仅令人心生敬意,更让人心向往之。亚当·里斯(Adam Riess,1969年12月16日-),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常怀好奇之心仅凭一番事业心难以长远基廷:是什么让您在科研上如此成功?里斯:我遇到了不错的导师,有幸进入一流学府,实验室和同事也很给力——单是对于掌握科研方法这点就很重要。但对我来说,无比强烈的好奇心才是我前进的动力。在这个领域我的天资不是最高的,但勤能补拙,我从来没有停止探索奥秘。 基廷:天文学是何时让您怦然心动的?里斯:大概七八岁的时候吧,有次和我爸闲聊,他说星星离我们很远,远到我们看到的是它们几千年前的样子,有些星星可能都不在了。虽然星星不在了,但其光还在传播,物理学竟然有这么酷的内容!我顿时就被迷住了。再说说我对光学天文学的研究,我快毕业的时候碰到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比如“宇宙存在多久了?”“宇宙的宿命是什么?”谁会料到我竟然着手研究这样的问题呢!基廷:在学术界,有着所谓的“学术饥饿游戏”,即考上一流大学、成绩拔尖、得到老师认可拿到推荐信、顺利毕业、争取优质课题、发表论文、成为第一作者、攻读博士后、前往大学任教、获取终身职位、最后拿下诺贝尔奖。您也是按部就班地这样做吗? 里斯:我不看好这一套,庆幸自己没有迫于压力而盲从。一开始我就认定科学能带给我乐趣,只要我还乐在其中,科研就会继续做下去。我做科研不是在完成一项项的打卡任务。要是把科研当成打卡、当成带有目的性的完成任务清单,那就入错行了。要是出于对科学的好奇和热爱去探索,就会乐在其中。之所以做科研,是因为我们想要探索奥秘。 放手去做让人抓狂说明问题可能问对了基廷:比起物理学的其他领域,天文学和宇宙学更能激发思考,也更能让人抓狂。即便是爱因斯坦,据说当初看到乔治·勒梅特(Georges Lemaître)的大爆炸猜想时,也曾说过这样的话:“你算得没错,但你对物理学一窍不通,对天文学的探讨为何如此一点就着呢?”里斯:宇宙学透着一种大气,研究的问题相当宏大,比如“一切是怎样起源,又将走向何方?”很多人觉得这不应该是科学要研究的问题,而是哲学问题或者宗教问题。然而宇宙学家研究的恰恰就是这些。我们不会去解释为什么要有宇宙、人在宇宙中应该做什么,而是会着眼于运动、路程这些可以测量的东西。弗雷德·霍伊尔(Fred Hoyle)对大爆炸理论失望至极 (霍伊尔为英国天体物理学家,许多人认为他应该同获 1983 年的诺贝尔奖),他的看法有很强的哲学意味。宇宙学吸引我们去攻克这些极其宏大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也会伴随巨大的争议。实事求是谨记:你比自以为的更好骗基廷:您率先让宇宙学家注意到“哈勃争议”,并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什么是哈勃争议?为何如此重要?里斯:如今实际测量宇宙膨胀速度时,得到的数值持续且显著高于基于对宇宙理解的预期值。打个比方,你给一个小孩量了几回身高,预测他能长多高,但实际身高却多窜出来两米。这是否说明需要考虑宇宙中的其他因素?我也不清楚,弄明白很难。很多同行一直在努力提升测量精度,分析各种可能。(类似的争议)会让科研人员不自觉地想去像“挑樱桃” 似的挑选数据。我一向反对这样筛选数据。首先一点,我们的理论并非十全十美。只有跟着数据的指引了解宇宙,才能有最大收获。 忠言逆耳既是批评者,也是指路人基廷:统计误差在定义上是指随机波动,自己或他人重复实验的时候统计误差就不太可能重复出现了。因而数据越多,统计误差越小。但系统误差根深蒂固,是系统固有甚至宇宙固有的,比如星系尘埃放射物。那怎样才能消除系统误差呢? 里斯:说完想法之后听听同事的意见。他们的提问一般很有价值,别不屑一顾,不妨记一记,之后静下心来动脑筋想答案。当时可能觉得这些提问有些无理取闹,尤其是科研刚起步的时候,但只要把批评意见听进去了,想办法通过实验、测验找到答案,一定会有收获。要是找到了,回去再和同事请教:“您看这样对吗?”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听到说“对啦”。卡尔·萨根(Carl Sagan)说过:“非凡的猜想需要非凡的证据。”恰巧,有几次我就需要“非凡的证据”,但做起来太难了。这不是任何一个调查员、团队、团体可以应付得来的,需要整个科学界从不同角度对问题切入。一旦有了整个学界的力量,问题就会被不断深挖。以我的经验,很难有彻头彻尾的错误猜想能经受住这样长时间的深究。人们需要明白宇宙学的研究很不容易。因为数据不好获取,也不好分析。这一领域的研究想达成共识,需要各种不同角度探究宇宙得到的数据指向同一个结论。这是科研过程的一部分:对的东西可以重复出来,时不时出现的错误却不会在一个个数据集里重复出现。正是这种可重复性让我们明白自己处在正确的轨道上,这也是科学的特别之处。 诺贝尔奖得主的思想天地既是天才,也是凡人基廷:您是否受到过冒充者综合征的困扰?里斯:一开始我就发现,很多科研人员只是在某个非常小的领域里懂得很多,我也明白了自己也会专攻某个领域,不可能面面俱到。拿到诺贝尔奖的时候——首先声明,我做研究不是奔着得奖去的——我明白了这个奖既不是在比智商,也不是在给物理学家论资排辈。得奖的人只是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为某一发现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可以说,这个领域基本上谁都有可能拿奖。我不是爱因斯坦,也不会假装自己是爱因斯坦。成为某个很小的领域的专家我就知足了。 基廷:您想给人类留下什么精神财富呢?里斯:不论是面对科学、物理,还是一路走来的种种事情,最好的指引便是好奇心。可悲的是,如今很多人怀有的不是好奇心,而是好奇心的反面,一种极端思想,他们会说:“没有我不懂的,而且我还要一遍遍地向别人念叨,直到他们也懂了为止。”其实这根本行不通。基廷:亚瑟·克拉克爵士的著名小说《2001:太空漫游》里写到过给人类留下的巨碑。如果您要做一个能维持十亿年的时间胶囊,会在胶囊上面或者里面放些什么呢?里斯:有个很有意思的想法,就是说把地球上出现过的所有植物的种子储存进去。试想一下,每一种新植物的出现要经历何其复杂的演化历程!对于这个胶囊,我会放这样一个植物世界。基廷:克拉克还说过,发现可能性极限的唯一方法,就是冒险越过极限,进入不可能。”您会告诉二十岁的自己要去挑战什么?什么事情对于当时的自己来说是不可能的,但还是勇往直前地去做了?里斯:我知道自己酷爱科学,但没想到会走上实实在在研究科学的道路。我虽然喜欢学习,但有的时候会想得长大,得找工作。我猜我会对自己说:“保持热爱,不经千难万阻别罢休。”诺贝尔奖故事何谓宇宙加速膨胀?为何它变革了物理学?数千年来,科学家一直认为宇宙是静止的。似乎除了行星、太阳和月亮,天空几乎静止不动。而所有一切都在 1929 年被埃德温·哈勃(Edwin Hubble)所打破,他向包 括爱因斯坦这位 1921 年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所有人说明,宇宙中的星系均在相互远离——试想一块超大的葡萄干面包,每粒葡萄干相当于一个星系,面包在烤箱里膨胀的同 时,葡萄干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天文学家预计,受到不可抗的引力作用,宇宙终将停止膨胀。20 世纪 90 年代,里斯及其团队开始研究宇宙膨胀的速度降低了多少,这是他们的出发点。举个例子,抛出一个棒球,手松开的那一刻棒球开始减速,因为地球的全部质量对棒球施加拉力使其速度降低。同理,天文学家十分清楚,宇宙中含有大量物质:恒星、行星、星系和星系团,其质量足以使宇宙逐渐停止膨胀并开始坍缩,即这些质量能降低宇宙膨胀的速度。星系在减速完成后,开始反向运动聚拢到一起,在坍缩过程中可能相互碰撞。坍缩也称“大收缩”。 然而,里斯和 2011 年的另外两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收集数据后,得出一个惊人的发现:宇宙在加速膨胀,一天比一天快。三人开始审视宇宙能量存在的其他组成部分。先前的观点认为物质是所有的组成部分,不论是暗物质还是明物质。现在的物理学家则认为宇宙中大约 70% 的能量是所谓的暗能量(相关理论最初由爱因斯坦提出,但之后爱因斯坦将其视为“最大的错误”而摒弃)。宇宙加速膨胀这一发现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与团队的预设恰好相反。该团队没有陷入证实性偏差,在我看来这样的发现最为纯粹。该发现得出之后仅仅十三年就被授予诺贝尔奖,而很多研究成果经过数十年重复验证才最终获奖。如此短的时间就拿下诺贝尔奖,让人们很快就接受了宇宙正处于加速膨胀的观点。而仅仅一两年前,这还被当成无稽之谈。 本文摘自布莱恩·基廷所著《进入不可能》,中译出版社2023年2月出版,《赛先生》获授权发布,大标题为编者所加。作者简介:布莱恩·基廷(Brian Keating),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杰出教授,著有 200 余份科学出版物,拥有两项美国专利,是畅销回忆录《失去诺贝尔奖》的作者。基廷曾在众多高校从事研究,如凯斯西储大学、布朗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2007 年小布什总统为其颁发美国青年科学家与工程师总统奖。基廷是美国物理学会会员,共同领导了智利的西蒙斯阵列和西蒙斯天文台宇宙学项目。同时基廷还是飞行员,以及美国黑人物理学家协会的终身荣誉会员。 《进入不可能》【美】布莱恩·基廷 著张枫 译中译出版社2023年2月 出版本书已在赛先生书店上架,欢迎点击图片购买。《进入不可能:天才物理学家的软技能》不是一本物理书,不是给胸怀抱负的诺贝尔奖得主、数学家以及一门心思搞研究的人准备的,而是专为除科学家之外的人所写,这些人因为日常生活的条条框框,有时会忽略人类可以探索宏大的课题。最重要的一点,这本书希望能使科学通俗易懂,展现科研泰斗的研究历程,让读者能悟出一些共通的道理,增强读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帮助读者化解冒充者综合征这类阻碍,让读者解锁潜能,一展宏图。欢迎关注我们,投稿、授权等请联系[email protected]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