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多有钱,这3种钱千万别给儿女,小心害了他们!
作者 | 哲学君·子木
来源 | 哲学人生网(ID: zxrsnet)
《爱和独立》一书中写道:
“我们能留给孩子的,唯有两份最硬气的财产,一份是精神,另一份是翅膀。”
精神,是家风的一种,良好的家风影响三代人。
翅膀,即是支持,唯有放手,儿女才能走的更远,看见更广阔的天地。
林则徐也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古今中外,教育子女的观念都有相通之处。
父母爱子女时天性,但一定要谨记,适时放手,未尝不是为子女未来负责。
无论你多有钱,这3种钱千万别给儿女,小心害了他们!
还债的钱
看过一个故事:
家里拆迁之后,小冯获得了自己的拆迁房和一笔为数不少的赔偿款。
正在上班的小冯在接到消息当天,和同事告别,辞职而去。
后来,同事在朋友圈偶尔会刷到小冯买了辆车。
换了几个女朋友。
瘦高的小冯也日渐圆润起来,如果不折腾,靠全家拆迁的那些房子和赔偿款来说,小冯本可以如此潇洒一生。
只是人突然有了钱,就容易膨胀。
小冯染上了赌博的恶习。
即便是去年在家被封,挡住了线下赌博,却挡不住线上下注。
很快,小冯将积蓄花光,还欠了一大笔债。
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一辈子没有欠过别人钱。
见儿子被催债人逼的紧了,牙一咬,帮他还了。
可是小冯不知悔改,没多久,又被要债人堵上了门。
父母是又气又无奈,一而再的帮他堵窟窿,甚至变卖了安置房,只留下最小的一套养老。
小冯是独生子,知道父母不会不管他。
正是因此,才在欲望驱使下,一次次突破底线。
听过一个词:兜底思维。
什么是兜底思维?
简而言之是,计划还没开始实施,就已经想好了退路,做好了几手准备,这就是兜底思维。
许多时候,需要做几手准备,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这种思维方式下,往往能够节省大量时间。
正所谓有备无患,其实有兜底思维是一件好事。
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兜底,却也会限制一个人的发展,甚至让人产生依赖。
小冯并非个例,正因有父母兜底,如小冯这般屡错不改的大有人在。
不管父母有钱没钱,也不要帮子女还负债的钱。
父母帮助子女无可厚非,但也要明白,子女成人了,有责任,也应该自己去面对。
谁都无法替子女生活,也无法一辈子帮他。
人,劝不醒,但真正痛一次,就懂了。
享乐的钱
趋乐避苦是人最根本的生存追求。
想必没有人一生下来,就是为了吃苦而来的。
有人说:人的欲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动力,追求幸福,也是家庭越来越好的根本原因。
深以为然。
正是因为人有形形色色的欲望,为了满足这些欲望,人会创造满足自己欲望的东西,舒适的住房、美妙的音乐、丰富的美食等等。
但追求美好,追求幸福,不完全等同于享乐。
只不过,许多老一辈想不通。
觉得自己辛辛苦苦打拼大半辈子,家庭情况终于好了点,子女享受下怎么了?
可是仔细想一想,这样好吗?
未成年时,正是三观建立的关键时刻,如果一心只想享乐,不思进取,非常不利于个人未来发展,再有钱,也会坐吃山空。
能力不足的儿女,也必然守不住自家的财富。
成年时,三观已然确立,如果还是沉浸在享乐,满足自己欲望的世界里,那么父母老了靠谁?父母不在了,自己靠谁?
看到过不少富养儿女的现象:
父母自己吃糠咽菜,辛辛苦苦赚钱,用的还是老旧,卡顿的半天没反应的手机,却毫不犹豫给儿女买最新款电子产品。
父母一辈子没出过国,觉得自己眼界受到局限,勒紧裤腰带攒钱把儿女送出国,儿女在外高消费,出入高端场所,没钱就伸手要,父母不给就玩失踪威胁等等。
有的子女好不容易读书成才,从高校毕业,因受不了生活中的苦,躲避生活,不工作,不与人交流,在家啃老。
父母希望儿女不吃自己的苦,不走自己的路,却一不小心溺爱过度。
《圆桌派》中,窦文涛问武志红:“你如何看待溺爱?”
武志红说:
“溺爱是中国父母发明的一个谎言。谎言背后的真相,是你之所以这么糟糕,父母一点责任都没有。如果他们有责任,就是他们对你太好了。”
常言道:儿孙自由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
供子女享乐的钱,千万不要给。
让子女直面这个真实残酷的世界,体会生活的不易,理解父母的辛苦。
攀比的钱
知乎网友@随风分享过一个经历:
早些年,他们老家攀比成风。
谁家子女出息了,在外有几套房。
谁家子女又考入什么单位了,以后会平步青云。
谁家子女创业开了家公司,给村里捐款修路修桥。
......
攀比儿女的成就,似乎形成了一种风气。
谁家儿女在外出息,才是真的扬眉吐气。父母在老家腰杆子也硬了起来。
丁某原本在老家有工作,硬是被父母花钱找关系安排到某省会城市。
贷款买车买房,逢年过节回来,老两口就是一顿吹嘘,暗地里,偷偷给儿子塞钱。
丁某开了眼界,也摸清了父母的心态,隔三差五回家溜达,顺便拿点钱出去潇洒。
装上层人士装惯了,老家有人找帮忙,就打肿脸充胖子,认识谁谁,会给安排好工作等等。
最后,无数钱打了水漂。
当然也有成功的,可是没想到对方因为受贿,牵连到了丁某,丁某因此锒铛入狱。
父母整日以泪洗面,只觉得害了儿子。
最怕的是,父母心理失衡,总是与别人攀比,为了让子女压别人一头,付出所有。
这种攀比观念,只会毁掉自己的家庭和幸福。
满足了虚荣心,膨胀了欲望。
最后落得一无所有的下场。
攀比成风的钱,千万不要给,这是花钱买罪受,得不偿失。
《三傻大闹宝莱坞》里有句台词:
“你朋友不及格,你感觉很糟;你朋友考第一,你感觉更糟。”
朋友不及格,感觉糟是因为共情心理;朋友第一感觉糟,是因为攀比心理。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在上世纪提出社会比较理论:
人们习惯于在缺少“客观评判标准”的情况下,“用别人”作为比较的尺度,以此来评估自己的能力,提高自我评价的可信度。
其实,攀比心理很常见。人人都会有。
有比较,才知道差距,才会去追赶超越。
一定程度的攀比,也是人向上奋斗的动力。
▽
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
真正爱子女,不是言听计从,不是给予一切,而是树立正确的三观,让他们活的真实。
懂得父母的不易,理解父母的辛苦。
而不是在攀比、享乐、胡作非为中迷失自己。
不要无休止的干预子女的生活,懂得退出。
给儿女最好的爱,是让他们负的起责任,担得起未来。
点亮在看,与大家共勉。
作者:哲学君·子木,来源:哲学人生网(ID:zxrsnet)哲学人生网,数百万人关注的微信大号,反思人生的问题,感悟生活的哲理,追求心灵的自由,享受智慧的快乐。
往期精彩推荐
👉中年女人,为什么拒绝和老公“同床”?3个女人说了大实话
👉浙江女子13年生9娃,只因“不想浪费丈夫基因”:“做”爱,别太用力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