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孩子需要课外培训?我在高考大省的观察
文丨张是之
按:给《南方周末》写的一篇约稿,不能放开了写。放开写的一篇被404了,大家凑合看吧,基本原理懂的都懂。
最近,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沈艳教授在《经济学》(季刊)发表题为《教育减负、家庭教育支出与教育公平》的论文。
作者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从2010年起对全国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4960户家庭共计42590位个人的调查数据作实证分析,评估减负政策对学生课业负担和家庭经济负担的总体影响。
根据论文研究结果,收入处于下10%家庭的学生升入高中的概率平均下降了9.3%,教育总开支平均下降了21%,每周学习时间平均下降了9.19个小时。
而收入处于上10%家庭的学生升入高中的概率平均上升了5.3个百分点,教育总开支平均上升了67%,每周学习时间平均上升了10.37个小时。
总体上结论是:
第一,此前的减负政策带来了教育产出的分化,使高收入家庭的学生升入高中的概率上升,而低收入家庭的概率下降;
第二,减负政策也带来教育投入的分化:一方面,高收入家庭的教育支出和学生学习时间双升,低收入家庭却出现双降;另一方面,前期高投入家庭会减少家庭教育支出,而低投入家庭会增加教育支出。
这个结论简单来说就是,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在教育支出和教育时间上投入的更多,效果也更好。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则相反,财力、时间和效果上都在下降。
应该说,这个研究基本符合我对身边的观察。
我在山东,属于人口大省和高考大省,高考难度也属于“地狱模式”。
这样的大环境下,在教育问题上完全“躺平”是不可能的,家长们对教育和考试都非常重视,在教育上的投入基本上都是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遗余力。
我家楼下就有一个英语培训机构,虽然名气比不上新东方和学而思,但总体上管理还算正规,生源也还可以,不少孩子都在那里报名。
“双减”政策出台,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停课之后重新开始营业。
这种重新营业也是合规的,因为“双减”对校外培训有一系列明确要求,只要全力配合。
平心而论,全国除了那几个高考“轻松模式”的地方,很多地方都面临升学竞争的压力。
在这些地方,即便是教育主管部门的人,他们也同样面临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
他们对基层的实际情况还是有所了解的,所以本着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态度,有些管理比较人性化的地方,能够在政策落地期间发挥一定的缓冲作用。
重新营业后,价格普遍上涨,对于老客户来说,加上各种优惠,价格跟以前基本持平。
而对于新客户来说,价格是比之前有所上涨的。
而且此前如果是选择缴纳一年的费用,可以享有一定的折扣优惠,但现在按照最新的监管要求,一次最多只能缴纳一个季度的费用,折扣优惠也就没有了,实际上也是一种变相的涨价。
我家老大今年11岁,老二6岁,一个六年级一个一年级。孩子同学此前各种补习班都有报,数学、英语、作文等等。
当然也有什么班也不报的,总体情况是,原来报各种班的,现在还是在报,并没有听说减少。以前周末赶场子的,现在还是在赶。
“双减”的初衷,旨在减轻家庭和孩子的负担。不过每个省份每个地区的具体情况,都有些差异。
像山东这样的人口大省,高考竞争的压力会层层向下传递,家长们虽然也希望孩子能够全面发展,但对于分数大都不敢掉以轻心。
几个孩子家长凑到一起,聊天的重点,很容易就会落到将来的升学问题。
不仅是高考,还有前面的中考,高中初中择校等问题。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虽然政策上在淡化学习成绩,但大多数家长关注的重点仍然是成绩。
其实并不是所有孩子都需要补课都适合补课,顶尖的学霸从来都不是教出来的,学霸一般都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自驱动力。
他们不需要补课,甚至可以说,他们的水平可能比老师还要厉害。学霸去补课,既浪费时间也浪费钱财。
另外“学渣”也不需要补课,要承认这个人的多样性和社会的多样性,正如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搞科研一样,很多孩子并不适合学习书本知识和应试。
当然这并不是说他们就真的笨,而是说学习书本知识这件事对他们来说难度太大,补课与不补课对他们来说差别不大,就不用在这上面花钱花时间了。
处于中间层次,又有上进的动力,补一补就会见效果,这部分学生最需要补课。
一方面是提高成绩,另一方面让孩子知道,成绩下功夫就能提高,工作下功夫就能做好。
在我看来,学习过程也是对自信心和责任心建立的过程,提高成绩重要,学习过程中的自我锻炼和自我成长也重要,甚至是更重要。
2023年10月07日,本文首发《南方周末》。
——————
题图:Nikolo Balkanski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