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中国父母噩梦时刻:一年几十万培养孩子兴趣,“烂尾”了

中国父母噩梦时刻:一年几十万培养孩子兴趣,“烂尾”了

教育

最近看到一个触目惊心的故事:精英教育下的3个孩子,从小到大学一路顶级名校、兴趣培养花了6000万,可是到了大学、工作阶段,却都归于平凡,甚至养活自己都有问题,只能当“全职儿女”。

如果说这个属于极端现象,身边家长花了大钱给孩子上名校、培养兴趣,最后却放弃的情况就更常见了。一位朋友就说,她曾经做全职妈妈花了好几年、几十万接送两个孩子打网球,心心念念想培养国家二级运动员,结果到了初中俩孩子都放弃了,想起来就是深深的遗憾……

以至于有人开玩笑说,家长对孩子的培养,从幼儿园到大学,就像是下面这张图片:小时候那叫一个精雕细琢,到了初高中却发现孩子哪里都没学出名堂来,甚至上高中都有压力,只能潦草应付;到了大学阶段干脆半放弃状态:将来不靠父母养就可以了!

玩笑归玩笑,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孩子幼儿园、小学的时候,家长都像一个“天使投资人”那样尽心尽力投入大量时间金钱到各种兴趣班、补习班上面,可是到了初高中,却都烂尾了?

△本文配图自电视剧《四重奏》

“爸爸真棒”的专栏作者Gauchewood最近在关注经济发展方面的“投资拉动与消费拉动之争”,他意外地发现,东亚国家在经济和教育上遇到的问题颇有共同之处:

共同问题

东亚国家都是“基建狂魔”和“教育狂魔”,经济上靠投资拉动超高GDP,教育上靠家长巨大的投入带来孩子的优秀成绩;

但就像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东亚国家的经济不能一直依赖“投资拉动”而要转型到“消费拉动”一样,对孩子的培养也要从家长主导,转型到孩子的兴趣、理想为主导。

如果不能完成这种转型,由于投资回报率的递减,国家经济就会陷入通缩,而孩子也会陷入“全职儿女”的困境中。

   

小时候的那些兴趣班,

为什么都“烂尾”了

今年我身边不少人都迎来了孩子高考,而我注意到,大家的心态似乎都格外保守。比如某个朋友家孩子成绩比一本线高了不少,但是报志愿时却都在选警察学校、师范学校这样的,因为毕业后就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了。

可是他家的经济明明相当不错,从小就花了很多钱让孩子上各种补习班、兴趣班,这样培养下来,最后却只是为了一份相当普通的工作,似乎有点忽视孩子自身的潜力。

问下来,才知道孩子自己也没有什么感兴趣的方向,于是家长就“求稳”了。

而且看网上的新闻,这样的情况根本不少见,比如--

今年浙江某所普通的大学,定向分配的专业分数竟然比QS排名仅次于清北的浙大还要高,还有“中考742分报中本贯通”……

虽然跟这两年大家都比较精打细算有关,但想想这些家长在孩子小时候也都是花大钱精心培养,到了高考却只希望孩子能够有个铁饭碗就够了,确实有前面图片中那个精细绘制的马尾巴和潦草一笔的马头的感觉。

如果我们将家长对孩子的精心培养视作“投资”,那么就会发现,东亚国家(日本、韩国、中国等)在教育和经济上有一个共同点——都过于依赖“投资拉动”

它们都是“基建狂魔”,经济高速发展与其在基础建设和重工业领域的大量投资密不可分;而家长教育孩子时,也怀着像追求高GDP一样的雄心进行高强度投入,期待着在中小学阶段培养出成绩优异、才艺出众的孩子。

两者的重合也许并非偶然。“投资拉动”需要远见,愿意克制短期享乐的欲望,而这些国家都属于劳动密集型的水稻文化,使得他们能够从更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忍受暂时的艰苦。

然而随着时间流逝,“投资拉动”的路线渐渐都走不下去了。

以日本为例,如果你去冲绳和北海道旅游,就会发现海岸被一层又一层的水泥和铁网包裹得严严实实,在偏僻山村也建设了颇具现代感的大型美术馆,都是属于泡沫时代的投资。我看到时心想:这些美术馆一年的维护费用想必也有不少,会有多少人真正去看呢?

△北海道的立近代美术馆,截图自携程app

去年我带孩子游览贵州时,也被其庞大的基础设施规模所震撼,它作为全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竟然拥有1700多座桥梁和11个机场,甚至多于中国四大城市的机场总数。

然而,近年来该省却出现了地方债暴雷的情况,甚至不得不向中央政府请求援助来维持财政支持。

“投资拉动”和“消费拉动”背后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投资需要巨大的资金,但决策者却不必对后果负责。而大众消费需要从个人口袋支出,日常的消费都会影响自己的财政状况,因此更理性,也更具灵活性。

我不由得想到,正如东亚国家现在都在重视普通人的“消费拉动”,希望靠这个来继续发展经济一样,在教育方面,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从过度依赖“投资”即家长培养,转变为依靠“消费”,即让孩子自主决策和寻找方向。




对孩子的教育,

为何要从“投资拉动”转到“消费拉动”?

经济和教育方面“投资拉动”之所以无法持续,是因为它是“回报率递减”的

举个学习音乐方面的例子,对于家长来说,让孩子学钢琴,初期的投资,是回报率非常高的。

孩子上过和没有上过某个科目的培训,差异会非常大。比如上过几节钢琴课可能就会弹小星星,一下子比没上过钢琴课的孩子看起来厉害多了。数学补习也是如此,提前学过某些套路或定理,好像就比其他小朋友厉害了。

当然,比其他孩子提早开始学习,也许可以累积出一定的先发优势,但孩子学了一段时间以后,如果想继续提高,比如想考级或者参加数学竞赛,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就会不断递增,回报却越来越少。

等到了小学高年级或者初中,家长可能就会意识到,经常是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得到的进步只有一丁点,还耽误了学习。原来能兼顾的多才多艺和学业优秀,也成了不可能的事情。

社会经济也是一样,随着时间流逝,也没有足够的资源为了保证增长而投入如此巨大的财力了。经济学家估计--

中国现在每拉动1美元的GDP增长,就需要投资约9美元,

而十年前只需不到5美元,

20世纪90年代需要的投资则略高于3美元。

还有就是,国家投资因为比较宏观,而且不是本人决策,所以往往只能数字化管理,比如一定要拉动多少多少GDP,而不关心背后的实际情况如何。也容易成为表面功夫,比如一定要建设桥梁之类领导或媒体看得见的,才有公关效果。

家庭教育中的“投资拉动”其实也是一样,家长很容易过于关注“数字”--

  • 某个考试考了几分啦,或者钢琴过了几级啦;

  • 再要不就是关注能够上台表演或发朋友圈的表面功夫。

这就等于对孩子进行大量的“基建投资”,快速实现“GDP增长”,这样在某个阶段,确实会让家长很有成就感,但忽视了孩子有没有真正学到东西、自己的兴趣如何,结果是不可持续的。

传说中“4年级后的孩子就消失在朋友圈”,或许也有这样的原因吧

而消费拉动呢?在夜市里吃吃喝喝,玩动漫Cosplay,买各种周边……这样的消费从宏观视角来看,好像不太高级,也不太有生产力,但因为这是无数人的爱好,所以反而可以长久持续下去。

当然,投资驱动转为消费驱动是非常难的事情,等于政府要把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市民,或者家长要考虑着把孩子学什么、用什么步骤来学,从自己的手中,逐渐转移到孩子的手中,对于负责任的父母,这好像挺“反人性”的。

因为孩子本来就是贪玩的呀,他们喜欢的东西,可能只是画漫画、拍短视频、踢足球之类,感觉不太拿得出手或不太有前途,家长往往会觉得他们在浪费时间。

但是,需要这样的自由空间和时间,孩子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热情所在。可能短期成效不明显,但孩子的内驱力会持续增强,终将成长。

再说了,不放手给孩子的话,家长难道要一直在后面盯着吗?就好像一削减投资GDP就下来了,而市民们老是不消费一样,就算把孩子丢进补习班,时间也可能被他用来摸鱼啊。

从投资拉动到消费拉动的转型,虽然艰难,但或许是一条无法避免的路。转型不成功的话,我们就可能会面临多年精心培养却造就了“全职儿女”的现象,正如家庭中的“烂尾楼化”。



家长这个“天使投资人”该怎么投资?

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是一个大话题,以后有机会再做专门论述。在这里想说的是,有一些领域,还是我们家长作为“天使投资人”要持续投资的。

前几天,两位世界闻名的“学习狂人”盖茨和可汗做了一次对话,探讨了一个有趣的设想:

"

如果你有一个魔法愿望,

可以不学习但精通一门学科,

你会选哪门?

"

可汗选择了量子力学和钢琴,而盖茨选择了中文。

这两个家伙非常聪明好学,理论上他们完全可以掌握这些领域的知识,但为什么他们只是把精通这些学科作为愿望,而没有真的去做呢?

因为这类学科(比如科学、乐器演奏、外语)实际上是需要孩子从小开始学习的,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他们作为中年人或老年人已经没有这么多时间和精力了。

这种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就好比是对那些最基础设施的投资,还是要有的。

那么,在学习、乐器、体育这些“全民鸡娃”的项目上,该坚持哪些投资呢?我觉得可以用另一个经济学概念“外部性”来考虑问题。

“外部性”或者说外部效应,是指一种经济活动对于不直接参与其中的人或者社会也能产生积极或者消极影响。这种影响通常不能通过市场机制来衡量和计算,因此被认为是市场无法自行调节的。

比如,韩国的浦项钢铁厂在刚开始时受到了反对,但这个项目对于韩国的造船业和汽车制造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中国的高铁,从单纯的投资回报来看,可能也不是一个赚钱的项目,但它带动了很多相关地区和产业的发展。

并不是每一种投资都有“外部性”,也就是说,投入的影响是有限的,随着投入回报的递减,所带来的好处会减少。这样的投资,看起来就不太值得。

比如,如果孩子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在高考中多拿一些分数,或者能够选择一些就业前景好的工科专业,那么这种教育投资的外部性就相对较低。

只要孩子的天赋不够,或者不太愿意学,或者家里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补习,投资可能就会付之东流。但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考虑到外部性呢?

数学好,可以带来哪些“外部性”?数学好的人通常逻辑思维较强,而且能够将数学运用到各个学科和生活领域。

薛涌曾经把数学比作开车:

很多人可能并没有多少驾驶“天赋”,但驾驶技能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你会愿意花很多的时间来学驾驶,但不一定要学得非常好,够用就可以了。

数学也是如此,许多人可能没有与生俱来的数学才能,但如果数学能力在工作或生活中能产生外部性,那么确实值得投入很多时间把数学学到一个还不错的程度。

同样,如果让孩子练体育,只是为了成为职业运动员、在考试中加分、在申请大学中起到比较大的助力,“外部性”就较低。

但如果考虑到保持体育锻炼的习惯,身体可以更健康、精力更充沛,会在学习和工作中产生积极影响,“外部性”就会比较高。如果经常参与篮球这样的团体体育运动,还能够养成交友和解决冲突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外部性。

对孩子的这些必不可少的“投资”,不仅要考虑到家庭的财力,还要考虑到孩子的兴趣,还挺难抉择的。

对于我家的两个孩子,我参考SAT的要求,选择语言和数学这两项投资。

我觉得它们就好像驾驶技术一样,不管有没有天赋,将来做什么样的事情,几乎都会有用。

我有个国外的朋友则是选择了抓学术和体育,放弃了乐器和中文,另外,他认为也非常有必要从孩子小时候就培养“赚钱的能力”,一开始可以让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义卖筹款活动,网上卖一些二手或国内带来的东西;等初高中有了一定的技术能力以后,再做一些难度更高的项目。

不管如何选择,我觉得都要注重“投资”和“消费”在孩子的生活中的比例,如果太多“投资”,孩子的生活就容易变得了无生趣。

你作为“天使投资人”会给孩子保留哪些“投资项目”呢?欢迎在评论中分享。



10月13(周五) 晚20:00  哥大牛娃携手布朗博士导师开讲:不刷奖、不刷分、不刷AP,如何脆录哥大、Pomona、JHU?




点赞&在看,及时收到推送哦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这套拆解万物的大百科,用场景式阅读培养孩子理科思维,越早读到越好!张朝阳:一辈子租房就有闲钱养孩子,整天面对月供没法养孩子如果你对设计感兴趣,别错过 | 设计沙龙中英双语的侦探冒险小说!培养孩子英语自主阅读能力,送全套英文音频!欠债超$10亿后逃亡黎巴嫩,悉尼开发商自曝愿意回澳处理“烂尾楼”!”我想回来,但警方不配合..."宝石磨石机:见证原石蜕变, 培养孩子对地理的热爱培养孩子英语自主阅读能力,就用这套风靡欧美的儿童侦探冒险小说,还送全套英文音频!吹尽黄沙不见金(七十五):离开你的理由郑州小夫妻等待“烂尾楼”竣工这一年对谈资深心理咨询师张宏涛:家长疗愈好自己,就是在培养孩子的内驱力机器人研究迎来ImageNet时刻:一个数据集,让DeepMind具身智能大模型突飞猛进莫须有罪名与疑罪从有B社年度大作中国玩家不感兴趣,最大错误不该叫星空?“每年几十万补习我真的够了!”魔都妈果断去英国读私校,孩子录取牛剑、哈佛、斯坦福……美国顶尖私校特别重视的这个兴趣,为什么越来越多家庭想学?省委书记暗访烂尾楼!已烂尾10多年,曾号称“豪宅中的劳斯莱斯”…每年几十万读国际校英文“阅写”仍是老大难?救命的美初美高必读英文阅读来了!楼没盖完开发商倒闭了!价值1亿英镑的“烂尾楼”,成了邻居们的“眼中钉”……最高100万!广州知名“烂尾楼”,还是没人要圆梦时刻 | 第11届“自由与梦想”中国巡讲广州站圆满结束!我见过最聪明的父母,都在刻意培养孩子的“理性脑”,到底有多好?曾经以为青春期是父母退场的时刻:最新心理学研究发现,我们错了!培养孩子的自信和主见,这是你最该看的一篇文章(值得收藏)灵犀全球“啃老”愈演愈烈 美国父母每月平均给成年子女近千美元!“全职儿女”被热议,给父母打工解决就业和养老欠债超$10亿后逃亡黎巴嫩,澳开发商自曝愿意回澳处理“烂尾楼”!”我想回来,但警方不配合..."亮亮和丽君,等待“烂尾楼”竣工又一年哈尔滨最老“烂尾楼”即将拆除!燃情岁月1989(19)Costco买的妮可玫瑰,复花后出现惊喜我见过真正厉害的父母,都在培养孩子的“反脆弱”体质宝藏游戏书,集齐3-6岁孩子兴趣点,专注力“找”出来过了五十岁,对这4件事感兴趣,证明你还很年轻斥资1.8亿,开业仅7天就关门;盖了141年未完工,却引上亿游客膜拜...史上最疯狂“烂尾楼”,网友却一个劲猛夸:太美了!适合海外儿童学中文的小游戏,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建议收藏!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