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活历史的中运博:因一馆,赴一城
“
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你不仅能感受大运河的前世今生,也能让自己的灵魂经历多个时代的变迁。比如,在LED屏的光影交替中体验一日十二时辰的变化,在河之恋环形数字场馆中感受一年四季的更替,在沙飞船上观光运河两岸古代人们的市井生活。
文|闫佳佳 朱耘
ID | BMR2004
因一座馆,赴一座城。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下称“中运博”)以“5G大运河沉浸式体验馆”为核心,通过裸眼3D的形式,以“5G+VR 720°”全景视角、千亿级像素的超高清视觉、多媒体互动、增强现实等高科技互动技术,以真实比例和故事背景还原体验空间,运用传统与现代媒体技术,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国大运河文化,被誉为中国大运河的“百科全书”。
正是这座博物馆,专门奔赴扬州来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
中运博主体建筑外形是一艘扬帆的船,船头在南,船尾在北,停靠在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的水边。进入“船”内,便开启了穿越之旅。在中运博不仅能感受大运河的前世今生,也能让自己的灵魂经历多个时代变迁。比如,在LED屏的光影交替中体验一日十二时辰的变化,在河之恋环形数字场馆中感受一年四季的更替,在沙飞船上观光运河两岸古代人们的市井生活。
中运博开馆两年以来已经接待500多万客流量,节假日期间,80%以上的参观者来自外地,这也说明中运博对扬州美誉度、影响力和旅游吸引力的提升。
01
选址理念,“三塔映三湾”
张锦秋院士在实地踏勘后,决定让观众参观完博物馆能到一个高点俯瞰整个三湾,由此以运河、馆、塔相结合的设计理念,构思了“三塔映三湾”。
2021年6月16日,位于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内的中运博正式开馆,这是国内首座集文物保护、科研展陈、社会教育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运河主题博物馆。
中运博的馆舍建设由扬州市负责,展览和运营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筹划,并交由南京博物院负责具体实施,南京博物院办公室主任郑晶担任中运博馆长。中运博采取市级建设省级运营的新模式,累计投入超过16亿元。
郑晶接受《商学院》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新模式是为了实现省市共赢,博物馆落地在扬州,由扬州进行投资建设,江苏省进行运营,能够更多、更好地统筹优质资源,不但可以弥补属地在建设中间的投入,还可以形成一部分的文化价值留在属地,文化新地标也可以提升扬州城市的美誉度、知名度。
博物馆在三湾选址也是“有意”之举,起初的入选地包括邵伯镇、蜀冈西峰、湾头镇、南门遗址区域、三湾片区和瓜州镇六处,最后敲定三湾是因为其优越和恰到好处的地理位置。
在三湾西侧是充满蓬勃发展动力的扬州经济开发区,东侧是充满着生活气息的城市综合区,北侧是被整体保护、严格控制开发的扬州古城,三湾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丰富城市片区功能的规划意义重大。
中运博建筑设计方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张锦秋领衔设计完成。大运河是一个比较宏大的主题,在现实环境中看运河,基本上只能看到一个片段,感受不到整个工程的浩大宏伟。张锦秋院士在实地踏勘后,决定让观众参观完博物馆能到一个高点俯瞰整个三湾,由此以运河、馆、塔相结合的设计理念,构思了“三塔映三湾”。
“三塔映三湾”指的是,站在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最高的观景台大运塔上远眺,南北两方分别可以看到天中塔和文峰塔的塔尖。文峰塔、大运塔、天中塔在运河边上连成一条线。
02
文旅融合定位,打造旅游目的地
博物馆是一个全年龄段和终身参观的场所,所以希望中运博能尽量满足所有公众的需求,让每个观众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展览。
郑晶表示,中运博的定位是打造一座国家文化公园内的博物馆,以打造旅游目的地为目的的博物馆,最终使中运博成为扬州市一个文旅融合的标志性建筑。她认为,博物馆是一个全年龄段和终身参观的场所,所以希望中运博能尽量满足所有公众的需求,让每个观众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展览。
在陈列布展方面,江苏省财政投入4.2亿元,支持打造数字博物馆。中运博的14个展陈采取了分众化、差异化的手段,让每个展览对应不同的目标人群。比如,针对儿童的“运河湿地寻趣”,青少年的密室逃脱——“大明都水监之运河迷踪”,还有年轻人的沉浸式展览,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运河上的水利工程、漕运盐利、商业贸易、饮食风物和沿线自然生态。想了解大运河通史的也可以通过上万件文物了解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的前世今生。
此外馆内还专设了“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展览着大运河孕育的绚烂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京剧、清曲、评弹、皮影、木偶小戏等丰富了运河沿岸百姓的娱乐生活;也有梳篦、剪刀、布匹、折扇、云锦、苏绣等运河经济之大宗商品,可以感受当年的交易之盛;益此外还有岁时节日、庙会庆典、人生礼仪等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记忆。
“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展厅复原了中原、燕京齐鲁、江淮、江南四个地域的城镇村落街巷空间,时代风格跨越唐宋至明清,再现了四幅“运河繁华图”,里面建有驿站、典当铺、漆器铺、饰品店、服装店。郑晶表示,这些建筑并不是凭空而造,而是南京博物院古建筑研究所根据古代绘画、壁画、典籍和今天运河沿线的建筑实物精心设计的。
中运博“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中的苏绣
中运博已经运营两年多,一直在践行当初的定位,目前已经接待了500多万的客流量,而且年龄段偏年轻化。今年暑假,中运博提前7天发放门票,每次都是秒空,每日接待客流1.8万人次,每日预约门票点击量高达80万人次。这也代表了观众看得懂、待得住,以及对中运博展陈方式的喜欢。
为迎接中秋、国庆“双节”,中运博正在为上新的展览——“世界文明系列”做准备,其中包含安第斯文明的马丘比丘遗址文化等世界文化遗产,“双节”期间也会有丰富的非遗演出等,为游客准备了多角度的文化产品。此外,中运博还升级了预约系统,将博物馆预约系统的信息与公安信息接通,能有效抑制“黄牛”抢票行为,让门票真正回到公众手中。
03
科技赋能让观众穿越时空
通过5G、虚拟现实VR等前沿技术能够拓展触达面,可以实现博物馆的空间延伸、时间延伸以及历史延伸,极大程度地丰富人们的旅游体验。地方优秀的文博馆可以提升本地文化产品的供给水平和城市的文化品位,还可以增强区域目的地的吸引力并产生综合效益。
郑晶表示,为打造一个拥有旅游目的地功能的博物馆,中运博正在用新技术对国家文化公园概念和大运河线性文化遗产概念进行诠释。
中运博展览是为了反映大运河与人民生活之间的关系,通过沉浸式展览可以带给游客更好的代入感和情境感。博物馆中间运用的新技术其实是“去技术化”的,不是为了炫技也不是商业展览,而是通过技术手段将历史事件、文物、场景等有更好地呈现。这就要求博物馆内容的支撑,同时技术要能对场馆内容进行赋能。
比如,馆内的“裸眼3D 5G大运河”,游客站在裸眼3D屏前三分钟便可获得从宁波三江口、绍兴古纤道、苏州吴门桥、无锡清名桥、常州东坡公园、镇江金山寺……到北京白浮泉17座运河城市的沉浸式体验。
“沙飞船”5D实景体验,沙飞船长20米,宽4米,是康熙南巡时的伴驾之船、乾隆南巡时的御座船之一。观众可以化身为康熙随行画师,南下途中结识驻于淮安府的漕运总督,也可以偶遇一场婚俗,还可以途经苏州听昆曲,与文人骚客把酒言欢,最后一路抵达杭州码头。
在“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展厅,用LED屏做成的天幕展示了江南地区运河美好生活的一天,游客可以坐在桥边随着光影变幻看日出、听鸟鸣,看午后雨水滴在房檐又汇入小河,还可以看晚霞染红天边,星星在夜空闪耀。
馆内还特别设置了500平方米的环形数字馆——“河之恋720度环幕互动空间”,通过水、运、诗、画四个篇章展示运河四季美的意境。
中运博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三年发展规划(2023—2025)》中指出,基于中运博沉浸式展览的特色,继续开发新的沉浸式数字体验项目,探索应用新的数字媒体技术。优化展示项目,完善展示空间,强化交互展示,打造一批创新性强、科技水平高的精品数字展览。
北京联合大学在线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杨彦锋向《商学院》记者表示,随着人们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的不断提升,主题性文化博物馆成为游客热门打卡地。除了故宫、国家博物馆、西安博物馆等优秀文博场馆外,中运博作为一个新的文博场馆也非常具有创新意义。通过5G、虚拟现实VR等前沿技术能够拓展触达面,可以实现博物馆的空间延伸、时间延伸以及历史延伸,极大程度地丰富人们的旅游体验,地方优秀的文博馆可以提升本地文化产品的供给水平和城市的文化品位,还可以增强区域目的地的吸引力并产生综合效益。
04
打造中运博专属的文化IP
只有更多高质量产品的供给才能把扬州的文旅名片擦亮,才能让观众“因为一座馆,奔赴一座城”。
中运博正在积极打造文化品牌,打造专属于中运博的文化IP,探索中运博IP授权模式。此外,中运博立足运河文化,开发高品质文创产品,探索构建博物馆、公司合作运营新模式建立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
郑晶表示,希望能够加大和各行各业的跨界合作,大运河涵盖面很广,通过IP授权或联合打造去共同擦亮彼此的IP,以“1+1>2”的方式扩大中运博影响力和大运河文化影响力。不过,中运博的文创还在起步阶段,正在探索一些合作方式。比如,在“应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展厅,把展览展示空间和文旅消费场景进行叠加的融合创新,由于当前正在进行业态升级,还处于招标阶段,馆内商铺暂停营业,大约会在2024年“元旦”重新开放。
中运博以服务公众、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和能力为目标,积极拓展文创服务项目,创新运用大运河文化,高质量提炼大运河沿岸传统文化元素,充分利用馆内公共空间,提供集休闲、购物和餐饮于一体的多元文化创意服务。只有更多高质量产品的供给才能把扬州的文旅名片擦亮,才能让观众“因为一座馆,奔赴一座城”。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副教授吴丽云告诉《商学院》记者,中运博在开发文创产品方面,首先需要能够生动多元地体现大运河文化底蕴,其次需要抓住游客的需求,比如让游客能够参与到文创产品的制作中去。此外,文创产品还需要与时尚、生活进行链接,才能创造出更高质量的文创产品。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研究员王健在接受《商学院》记者采访时表示,中运博建成以来,成绩显著,但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的热度,除了中运博自身的创新性发展努力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党和政府的强力推动、文宣媒体强力聚焦宣传、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热潮形成所带来的社会效应,这种公益性文化产品目前还很难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不过,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如城市美誉度提升、大运河品牌普及也可以转化或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如对江苏,特别是对扬州的文化旅游、交通、餐饮等的刺激,但是,这种“大运河博物馆热”能够持续多久,还需要观察。
王健建议,作为一个国家级博物馆,中运博还是要以博物和精品为主色,这是博物馆的镇馆基石,需要有一定数量的高等级文物,作为一个品牌型专题博物馆,需要有更加专、特的镇馆之宝,这才是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这不仅需要集中全省、全国的运河文物资源,还需要江苏省博物院馆的大力支持,调拨或借展相关精品,充实提升馆藏文物的质量,也可继续采取全国博物馆、沿运博物馆的合作模式,搞巡回展。
全国目前建成和在建的以大运河为主题的博物馆、展示馆较多,如杭州的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新馆建设和老馆提升都在进行中,未来竞争力很强;淮安的水工科技馆未来建成对中运博的冲击力也很强。中运博需要在展现大运河文化的整体性、综合性、权威性、学术性等方面走在前列,使之成为全国大运河展览、体验和研究研学中心。
近年来,造成“博物馆热”的主要原因是各地博物馆免费参观吸引了众多观众,像大运河这种文化品牌体现在博物馆中的成功实例并不多见。在促进扬州旅游、商业发展方面,中运博可以加强和扬州地方文旅界的密切合作,如改变目前的单一网上预约方式,与旅行社、宾馆酒店、景点进行合作,由这些机构代为游客预约,为游客参观提供更加便利、灵活的参观预约服务。
(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 | 《商学院》杂志2023年10月刊
版权声明:“商学院”所推送的文章,除非确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与您共同协商解决。联系方式:18513373688,商务合作请加微信18513373688。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商学院》杂志,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1RNMJP6U】获取授权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