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相似的人为什么会产生吸引力?

相似的人为什么会产生吸引力?

社会

▲ (视觉中国 / 图)


全文共4088字,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
  • 研究人员通过一系列实验尝试探索相似吸引效应背后的机制,结果表明,自我本质主义推理的心理规律可能导致了人们容易被相似的人吸引。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南方周末记者 王江涛

责任编辑|朱力远


以类聚,人以群分。大量研究表明,相似吸引是人际间交往时的一个强有力的法则。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心理学家马修·蒙托亚(R. Matthew Montoya)曾对三百多项相关的实验和调查进行过分析,结果表明人际吸引与相似性之间的关联非常显著。

而且这种关联不仅体现在实际的相似性,还体现在感知到的相似性。也就是说,在社交中,不仅客观上的相似程度会让人与人之间产生吸引力,主观上感觉到相似的话,人际吸引力也会增强。由此,两个人即便只有短暂的交往,甚至没有任何交往,但只要感觉到彼此是有相似之处的,也有可能产生吸引。

然而,相似为什么会吸引呢?长期以来,心理学家对这背后的机制并未达成共识。最近,波士顿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一系列实验尝试探索相似吸引效应背后的机制。而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本质主义推理的心理规律可能导致了人们容易被相似的人吸引。

1

本质契合的想象

本质主义的推理方式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人们除了用“本性难移”来预判一个人的发展趋势外,还习惯通过追溯“本质”的好坏去进行道德判断,以综合评估人们的行为和动机。在把周遭一切进行本质化的过程中,人们会试图找出一个事物内在无法改变的特点来定义它,同时,拨开附着其上的假象来认清一个事物的本质。

例如,狼和狗虽然长得很像,但狼就是狼,狗就是狗,有本质的区别。一群人的行为表现或许千差万别,难以捉摸,但透过他们的职业、社群、地域等社会属性,本质主义的推理方式会使人们自然地推测出他们所共有的一些本质属性。而在对自我进行本质化的过程中,人们同样会不自觉地追问内心深处真实的自我具有怎样的秉性,在开展各类社交活动,面对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时,自我的这种本质主义推理就成了人们一个重要的参照。

通过两千多人参与的四组实验,研究人员认为,人们之所以会被相似的人吸引,大致可以分成两个过程。首先,人们基于自我本质主义的信念洞察出自己的一些本质的特点,然后参考这些将有共同属性的人界定为跟自己很相似的人。其次,运用本质主义的推理方式将他们的其他本质特点投射到相似者身上,通过推测形成对相似者的整体印象,从而强化自己对世界的认识。相关研究2023年4月发表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为揭示人际交往规律提供了新的解释。

在第一组实验中,近千名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一些有争议的社会议题情境中,了解他们对死刑、安乐死、持枪等议题的看法。随后,研究人员还通过阅读材料向参与者介绍一个名为杰米的虚拟人物。对一些人来说,杰米在社会议题上有着和他们相似的观点,而对另一些人来说,杰米跟自己的看法差异很大。

研究人员随后测量了人们的自我本质主义信念,以及杰米对于他们的吸引力等指标。结果不出所料,参与者越是认可自我本质主义,相信自我内在有一些恒定不变的特质,就越容易被有着相似观点的杰米所吸引。

在随后的实验中,研究人员继续验证了这其中的一些关键节点,发现即便相似点很小,也足以产生吸引力,但如果斩断本质主义观念与更广泛相似性之间的关联,让人们相信观点的相似无关于本质的契合,相似吸引的效应就减弱了。

2

复杂的吸引力

在经由相似性产生吸引力的推理中,对标个人的本质特点去推测共同点的过程极为关键。人们通常会从自己发现的双方的一些相似点出发,在脑海中想象彼此有更多共同的东西,从而从对方身上感受到更强的吸引力。但当研究人员告知参与者这种认知方式不准确,无法形成对别人的可靠认识时,相似吸引的效应也减弱了。这些对照实验进一步表明,与自我本质主义推理相关的一些思维过程可能与相似吸引效应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相似产生吸引力现象的发现由来已久,但此前,心理学家主要是从动机和认知等层面去解释这种现象。比如,一种观点认为,有人跟自己想法相似,这实际上验证了自己的想法,满足了人们对一致世界观的追求,而这显然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和吸引力。还有观点认为,共同的特点和观点意味着更多的支持,对于某个社会目标而言,这些都是积极的信息。而最新研究的发现则意味着,自我本质主义的推理这种不自觉的认知模式或许才是相似吸引背后的一个主要机制。

人类的社交关系网错综复杂,有的人备受关注,对许多人具有吸引力,而大部分人所产生的吸引力都较为有限。心理学家马修·蒙托亚曾提出一个理解人际吸引力的二维模型,重点在于评估一个人的能力和意愿。如果一个人既有能力推动另一个人的需求和目标,又有潜在的意愿这样做,那么前者对于后者的人际吸引力就很强。而这些吸引力通常会通过一些行为表现出来。

2018年,有研究人员就通过调查分析总结出一些与吸引力有关的行为,比如眼神交流、微笑、模仿等,这些由人际吸引力所引发的行为同样有助于信任的构建。而相比眼神交流、微笑、模仿这些间接的行为,身体上的接触、交谈等更直接的行为与感知到的吸引力之间的关系更强。

不过,一旦预估到威胁,觉得被拒绝的可能性很大,即便情感上感觉到吸引力,人们在行为上也会受到影响。相关研究发表在《心理学公报》(Psychological Bulletin),为具体地理解吸引力提供了一些参照。相对这些外在的表现,最新研究聚焦吸引力的来源,为从机制上理解相似吸引力现象提供了解释。需要指出的是,最新研究也有一些明显的局限,可能会影响对相关现象的理解。

一方面,研究中所测量的吸引力都属于第一印象,在偶遇、相亲或者是社交软件上与陌生人交流时,第一印象虽然也很关键,但日常生活的后续交往中,其实还有大量不同的社交场景,吸引力的产生可能并不只靠第一印象。再者,研究当中心理实验参与者的社会文化背景缺乏足够的代表性,自我本质主义的想法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差异可能会影响相关的结论。这些都有待未来更多研究去确认。

3

理解他人并不容易

在现代社会,接触陌生人是生活的常态。在一些交往中,三言两语的交谈便能获得一见如故、惺惺相惜的感觉。根据最新研究的解释,这种找到同类的温馨体验很可能基于自我本质主义信念,以及相关的推理过程。对整个社会而言,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人们认清现代社会一些关乎人性的不良现象。

比如,仅凭少量的观察就推测乃至断言他人的本质,只通过部分观点的异同就将周围的人划分出不同的阵营,党同伐异,制造出群体对立。在这些情况下,不论是相似所产生的吸引,还是不相似所产生的距离,都影响着人们获取真实的情况,不利于做出准确的判断。

在研究人员看来,相比了解自己,了解他人是一个异常困难的事情,而新的研究发现则意味着人们总是习惯用自己的感觉通过推测等方式去认识其他人,而这种推理方式显然是有一定问题的。虽然相似吸引效应能让人们在其他相似者身上看到自己,更好地认识自己,并且建立自己的社交圈,但这种凭借初步印象给人贴标签的思维方式也很容易将一些人排斥在外。

在公共生活中,这可能导致人们因为兴趣爱好等不太紧要的差异去跟不相似的人对抗,而在商业决策时,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决策方式也会让效益变低。以自我为参照,去判断谁跟自己更像,谁跟自己不像,这个吸引力生成的模式看似简单,但可能并不是一个有效的方式。 尽管如此, 靠相似所产生的吸引力来引导人际关系,这在浪漫关系的发展中似乎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法则。

2017年,英国剑桥大学心理学系的研究人员吴又又(Youyou Wu)等人就曾在《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的研究中指出,伴侣之间和朋友之间不仅在地域、年龄、教育水平、观念以及智商等方面会更相似,人格方面也会更相似。不过吴又又也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尚不确定人们是因为相似而在一起,还是因为在一起才变得相似,靠相似吸引在一起是否更有利于关系的发展也缺乏足够的证据。

4

理性看待吸引效应

不过,即便如此,浪漫关系研究中发现的其他一些现象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佐证着相似吸引效应的影响力。比如常见的把朋友关系发展成恋人的现象。维多利亚大学心理学家的一项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二的人表示自己曾经或者现在有和朋友发展成恋人的经历。在朋友阶段,他们不仅有很多时间在一起相互了解和交流,而且有很多相似点。

此外,基于德国社会的心理研究还发现,人们甚至在分手之后还会倾向于再找一个与前任有相似人格特质的人恋爱。相关研究2019年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

参与这项研究的多伦多大学心理学系科学家约宾·帕克(Yoobin Park)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重复地找某类相似的人作为恋爱对象,既有好处,也有不好的地方。好的地方在于人们对相似的人已经有了比较熟悉的相处策略,可以比较好地利用自己既往的社交经验来应对未来的挑战。但不好的地方在于,一旦遇到类似过不去的坎,关系的结局可能也是相似的。

这些可能与相似吸引效应有关的现象提醒人们应理性看待因为部分特点相似而产生的吸引力。从年龄、身高到收入、工作,不少人习惯用量化对比的方式作为找对象乃至婚姻伴侣的参照,以求找到物质化条件上极为相似的人。然而,关于伴侣关系的大型研究表明,伴侣的个人特点等指标在预测伴侣关系质量方面的效果普遍较差,不论是高学历还是高收入,都不意味着未来一定就能有一段高质量的伴侣关系。

最具预测力的指标正是关系本身,是长期相处过程中伴侣对彼此的动态感受,比如信任度、互相欣赏的程度、感知到的对方的承诺,等等。结合最新研究的发现,这些动态的关系情况都不是靠一见钟情式的相似吸引获得的,而是有赖于双方长期相处中对关系的持续维护。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相似吸引效应并非只体现在浪漫关系、熟人关系乃至现实关系中,作为一种较普遍的心理现象,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之间,甚至仅仅通过虚拟方式互动的人之间,同样可能因为相似性而产生吸引力。对于这些较陌生的人之间所产生的关系,以及相应的风险,同样值得人们关注。

其他人都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平庸的公司都是相似的,伟大的公司各有各的不同为什么有的中年女人,对异性特别有吸引力?原因你想不到每日原则:如果让同样的人做同样的事,会产生同样的结果院士团队解释:人为什么会衰老?吃“增肌粉”的男人为什么会更大?原因很简单...长相普通却吸引力极强的人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膝盖痛?99%的人不知道,一个妙招把膝盖盘活了心存希冀,目有繁星!「甲子引力X2023科技产业投资大会」成功举办|甲子引力X痛苦的关系,为什么具有致命吸引力?微软前任CEO谈AI的发展:未来会产生10亿开发者职位缺口!医药代表的真实故事 5 离职现在的人怎么年纪轻轻,出去浪几天,回家就跟什么似的!初秋恋爱选择相似or互补的人?Nature子刊研究近8万对情侣发现,相似度80%以上的人更容易成为伴侣情侣有82%~89%的特征都是相似的;“墨子”巡天望远镜已进入试观测阶段 | 环球科学要闻沙特又来搞事情了!油价大涨!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埃及法老的残忍实验:不教说话让两个婴儿长大,会产生新的语言吗人为什么会膝盖痛?99%的人不知道,一个妙招让膝盖年轻20岁!太牛了!认知超过行动力,就会产生精神内耗郁亮:房地产市场会产生向上修复的力量驾驶滑翔机飞北京赏景微软圈钱的陷阱?男生必看:哪些你不在意的小细节能让你更有性吸引力?GPT大爆炸时代,会产生什么样的超级SaaS丨GAIR 2023【榜单征集】2023甲子引力年终盛典,寻找科技产业追风赶月的你|甲子引力大脑中的真菌感染会产生类似阿尔茨海默病的变化[视频】无油无糖降低胆固醇的燕麦面包“悉尼歌剧院”遇到“长沙橘子洲” 会产生怎样的火花?-长沙悉尼经贸交流活动昨日在悉尼希尔顿举行每个世代都会遇到相似的困境 | 人间日签当购物中心的戏剧节与AI结合,会产生什么奇妙体验?Nature重磅!mRNA疫苗会产生非预期蛋白,影响未知!辉瑞、Moderna尚未回应2023进博会落幕,中国大市场有哪些吸引力?LG Display 在星巴克打造 8 米 12 连屏透明 OLED 桌面,放置杯子会产生波浪效果Cell Rep | 大脑的真菌感染或会产生阿尔兹海默病样的改变人为什么要睡觉?人为何甘愿冒险? | 书评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