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6 年,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 Gianlorenzo Bernini )刚刚 8 岁。
此时,米开朗基罗已经离世 42 年,但无论是在佛罗伦萨还是罗马,他仍是神一样的存在,夸赞一位艺术家的最好语句不是“你是个天才”,而是“你是下一个米开朗基罗”。
这一年,童年的贝尼尼就受到了教皇如此的褒奖。
摩西 米开朗基罗 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
贝尼尼最终没有成为第二个米开朗基罗,他们走向了不同的天际,一个向往不朽,一个迷恋真实——
米开朗基罗对石头有敬畏之心,经他刻刀的每一件雕塑,都被赋予了只能仰视的神性,雕塑《摩西》如此,他为美第奇家族建造的陵墓更是如此。
贝尼尼恰恰相反,他将石块安放在地面上,把高高在上的神灵请回世间,他在那些坚硬的大理石材料中注入了人性中最为普遍的激情与肉欲,被他碰触过的石头,彷佛全都具有了跳动的生命。
劫掠普罗瑟皮娜 贝尼尼 罗马博盖塞美术馆藏
16 世纪上半叶,文艺复兴的璀璨巨星已相继陨落,张扬跋扈的卡拉瓦乔也在回罗马接受赦免的路上离奇死亡,贝尼尼没有对手,他的才华不可阻挡。
23 岁,他雕凿出了第一件可以被称为杰作的作品《劫掠普罗瑟皮娜》。它取自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片段:冥王普鲁托抓住罗马女神普罗瑟皮娜,正欲返回地下世界。
《劫掠普罗瑟皮娜》局部
这是一件典型的巴洛克风格雕塑,强壮的冥王与娇小的女神形成强烈对比,二人扭曲的身体与神情强化了劫掠发生的瞬间动作。
而最为惊人的,是贝尼尼对造型的精准把握和对大理石质地进行肉感转换的强大能力——紧紧抱住女神的冥王,手指正处于发力状态,贝尼尼不仅雕刻出了冥王手部及前臂的肌肉血管,更是把女神身体的触感做出了极致的塑造。
这分明就是肉体本身。
《劫掠普罗瑟皮娜》局部
在这个章节的神话中,女神被冥王带回地下后,作为谷神的母亲因痛失女儿,难过不已,最终导致世间农作物全部荒废。宙斯看不过,命冥王允许女神每年春季回家探望母亲,于是,这个季节的谷物便开始复苏,也就产生了四季轮回。贝尼尼的多数作品都与古代神话有关,而他擅长的,就是将他们人性化。《阿波罗与达芙妮》的完成,使他成为话题中心。他征服大理石的高超技巧,使这尊雕塑的每一个细枝末节都拥有了脉搏。特别是对达芙妮的表现,她的身体温润而柔嫩,眼中闪现出一种惊恐却又诱人的光芒,似乎所有的一切都正在发生。阿波罗是宙斯之子,也是希腊神话所有男神中长相最为俊俏的一位,他一眼就爱上了达芙妮,而达芙妮正拼命逃走。在被追上的瞬间,达芙妮向父亲求助,父亲作为早于波塞冬的海神,无可奈何,将女儿变成了月桂树,阿波罗选择守护在树旁,这也是“桂冠”的由来。贝尼尼雕凿的,便是阿波罗触碰到达芙妮的短暂时刻。作品中,达芙妮的腿部和手指的变化已经发生,它们变成了月桂树的树干和枝叶,她的身体就要腾空,两人沿着一条斜线上升,即将离开大地。贝尼尼再次惊艳众人,他用一件静态的雕塑,完美呈现了一个过程:追赶、碰触、变化和内心世界的对比,他甚至在沉重的大理石上表现出了一种轻盈感。这两件雕塑,都被收藏在面积不算大的罗马博盖塞美术馆,它曾是红衣主教西皮奥内·博盖塞的夏日别墅。这位红衣主教,正是贝尼尼在那个年代的第一位支持者。1625 年,《阿波罗与达芙妮》被收入夏日别墅,罗马权力阶层纷纷来访,博盖塞抱怨道:大家来到我家,对其他珍宝都不感兴趣,他们只想看《阿波罗与达芙妮》...30 岁不到的年纪,贝尼尼已经拥有了众人羡慕的地位、金钱和与生俱来的才华,还有难以掩盖的傲慢与自大。康斯坦萨 贝尼尼 巴尔杰洛国立博物馆藏这是一位普通女性的胸像。在当时,除了教皇等贵族阶层,没人有被雕刻胸像的资格,除非,认识贝尼尼。
她叫康斯坦萨,丈夫是贝尼尼的助手,而她,是贝尼尼的情人。康斯坦萨是位性格暴烈的女人,她彻底点燃了贝尼尼的激情、肉欲与创作欲望,这一切,在这件雕塑中显而易见——微张的嘴唇、凌乱的头发、开口的衣衫,所有都饱含着情欲的色彩。而实际上,这位“自由”的女人,并非只有贝尼尼一位情人,狗血的是,另一位情人竟是贝尼尼的弟弟路易吉。“神探”贝尼尼决定捉奸,在亲眼目睹二人的欢愉后,他彻底失去了控制,追逐了半个罗马城,他将弟弟的两根肋骨打断,放弃了报复。骄傲被打碎的贝尼尼对康斯坦萨没有收手,他派人去到昔日的情人家里,将其毁了容才最终作罢。康斯坦萨因通奸罪被监禁,路易吉被放逐,贝尼尼被判——立刻结婚...于是他娶到了罗马城最漂亮的女人——知名律师的女儿卡蒂丽娜。而那件雕塑,则以低价卖给了美第奇家族。如果这件事只是刺激了贝尼尼的内心,那接下来的事,则将彻底击毁他的事业。
教皇乌尔班八世提出要在圣彼得教堂的两边建造钟楼,非建筑专业出身的贝尼尼提议将钟楼建设为三层楼高,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与米开朗基罗设计的穹顶比肩。建造过程中,由于地基无法承受如此大的重量,在第一座钟楼完工后不久,地面就出现了巨大的裂缝,甚至蔓延到了教堂主体。期间,乌尔班八世提前离世,新上任的教皇英诺森十世不买贝尼尼的帐,钟楼像废品一样被迅速拆除。在被他视为对手的建筑师波洛米尼看来,贝尼尼的方案毫无可行性,但由于这位雕塑家自大的性格,和曾将他的部分功劳全部揽于自己囊中的过往,波洛米尼对这个方案的风险只字未提。1645 年,他接到了在维多利亚圣母大教堂的订单委托,经过几年的沉淀,贝尼尼变得越加沉稳,他用 7 年的时间打磨出了又一件杰作《圣女特蕾莎的狂喜》。特蕾莎是 16 世纪西班牙的一位修女,从小患有癫痫病,每次发作,都会有幻觉产生,并且可感受到各种奇迹。后来她过着隐居生活,用日记形式将这些幻觉记载了下来。其中的一段是:我感到箭头刺透了我的心,当他把箭抽出时,我感到仿佛是在抽我的心…我正经受着一种无限的甜蜜,使我想把这种痛苦永恒地继续下去…显然,贝尼尼认真研究过她的日记,并按照自己的理解表现出了这一情节的复杂情感——特蕾莎试图把贞洁的身体献给上帝,她的头部无力地向后仰着,是一种失神的状态,她眼睛微微闭着,手脚均无力地下垂,整个身体坐在云端漂浮。而她张开的嘴巴,和那句“一种狂喜奔涌而来”的描述又带有某种渴望交合的寓意。82 岁时,他走完了恢弘的一生,在罗马留下了数不尽的雕塑作品。如今,你走在罗马城,随处都可以感受到那个才华过人却又骄傲自大的贝尼尼的魅力。就像傅雷曾说的:罗马,是贝尼尼的罗马,因为他彻底的塑造了罗马,也留下了巴洛克的标准。晚年的贝尼尼渐渐收起了锋利,展现出了一种博大,比如他在 1656 年设计的圣彼得广场,那弯曲的“臂膀”似乎预示着接纳和包容,这是他年轻时不曾思考过的,那时他的渴望上升,渴望精确,不容有失,如他回看自己青年时的自述:
作者:莫一奥,文字工作者,长期从事中西艺术史和人文历史等泛文化内容写作,目前所有文章均发布在微信公众号 LCA,如需阅读更多精彩文章,可搜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