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 印度历史简表
何新世界史杂记:印度历史简表
【何新按语】
北印度地区(印度河地区及阿富汗、尼泊尔)是世界古文明的较早发育区之一。在4000年前曾经独立发明过一种文字,摩亨殊达鲁文字(Mahenjodaro)。尼泊尔—北印地,是世界三大宗教体系之一的佛教的起源地,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印度不是佛教国家。
佛教在印度历史中并没有占据过宗教的主导地位。佛教创始于尼泊尔。释迦牟尼佛生前曾经到中印度的恒河地区传教。但佛教主要流行地区是在北部印度河的巴基斯坦、阿富汗、尼泊尔以及西域(大乘)和东南亚(小乘)。
秦汉时期佛教自西域可能通过月氏人(白色人种、高加索人种)流传到中国,魏晋隋唐时期成为中古中国人的主要宗教信仰。隋唐时代佛教通过中国流传日本和朝鲜半岛。历史上真正的佛国——佛教中心是中国。释迦牟尼不是西方所说的雅利安人,而可能是尼泊尔地区的黄色人种(即佛经所说的黄头族)。
印度自古以来的主流宗教是印度教(婆罗门教)以及耆那教(大雄教)。所以印度在中国史书(如《新唐书》)中的古称是婆罗门国。
印地自古就存在肤色不同的许多人种、民族、部族和部落。但在古代历史上,印度地区始终没有完全统一过,历史中从来没有形成行政统一的大帝国或者王朝。19世纪英国殖民者入侵后才统一了印度、巴基斯坦以及阿富汗、尼泊尔,形成一个巨大统一的印度殖民地。
印度人自古不重视记录历史,没有留下任何可信的编年历史。研究印度历史只能借助散布于各种不同的宗教经文、神话传说中的口述史,以及古代中国和穆斯林国家的文献。唐玄奘进入印度以前,印度历史中的所有各种编年(包括人物年代)基本都不可靠不可信,都仅仅是西方学者和印度学者的推测而已。这些编年混乱至极而且彼此矛盾。下表是我尝试整理的一个约略的简述而已。
根据西方以及近代印度学界的研究,据称印度历史中曾经领土占有较大的国家及王朝,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一些时期(这里的许多历史并非信史而是推测):
印度古名并非印度,玄奘以前中国史册称其地为“婆罗多国(Bharatavarsa,印度古名)”。
1.史前印度(公元前2300年以前)时期
2.印度河文明(巴基斯坦)时期(公元前2300—公元前1500年)
3.传说的雅利安人Aryans,吠陀时期Vedas主导时期
雅利安人,梵语高贵种姓人,据说可能是来自波斯的白色人(西方说是日耳曼人)。
雅利安人入侵是一个神话。吠陀时代(公元前1500-前600年)则被视为印度的黄金时代,那时众神在地上行走,同人们交流往来。
四部吠陀经(吠陀,即Veda,指知识)——梨俱吠陀(Rg Veda)、夜柔吠陀(Yjur Veda)、娑摩吠陀(Sama Veda)、阿闼婆吠陀(Atharva Veda)——据说就是创作于这一时期,主要由韵文集和经文组成。
这四部吠陀经构成了印度教思想中婆罗门传统的基础。此后的哲学经典例如《奥义书》(Upanishads)、梵语语言、种姓制度,都进一步巩固了婆罗门的统治地位。印度教万神庙的诸神,献祭仪式据说都源自于此。
[(1)梨俱吠陀时期Rigvedas(公元前1500—公元前1000年)
(2)后期吠陀时期(公元前1000—公元前500年)]
4.摩揭陀王国Magadha(恒河印度地区最大国家)主导时期
传说的中印度地区之古国,为佛陀住世时十六大国之一。又作摩竭陀国、摩伽陀国、默竭陀国、墨竭提国、摩竭国、摩揭国。意译为无害国、无恼害国、甘露处国、胜善国、不至国、聪慧国、大体国、天罗国等。位于恒河中游南岸地区。历史传说多在佛经和其他宗教的传说中,神话与历史混淆,非常混乱,难以细致究考和求证。
摩揭陀的早期王朝世系均不可考,虽然《往世书》中保留了一份极不可信的王表。
(1) 诃黎王朝
第一个比较可信的国王是频毗娑罗;频毗娑罗以后诸王的世系,来自斯里兰卡《大史》(也是可疑的书)。
世系(年代纯属估计)
频毗娑罗(在位52年)
阿阇世(在位32年)
优陀夷(在位16年)
阿兔楼陀
文荼(阿兔楼陀与文荼合在一起在位8年)
那伽都沙迦(都沙迦,在位24年)
【说明】
摩揭陀相对比较可信的历史开始于频毗娑罗(瓶沙王)统治时期,这主要是由于佛教和耆那教传说保留了一些关于他的资料。
频毗娑罗统治下的摩揭陀是北印的一大强国,也是所谓“印度十六雄国”之一。频毗娑罗时代的摩揭陀都于王舍城(今拉杰吉尔)。
西元前六世纪后半,第五世频婆娑罗王时,征服东方鸯伽。其子阿阇世王时,与憍萨罗交战,又征伐恒河北方的毗舍离,其版图据说抵达喜马拉雅山麓。
在频婆娑罗王时代,释迦摩尼于伽耶附近创立佛教,住于王舍城等地说法,王亦归依释尊,并为建竹林精舍。
佛教历史上的第一次结集,据说就是在频婆娑罗王的儿子阿阇世赞助下举办的。阿阇世之子优陀夷将都城迁至华氏城。
佛陀一生多半在摩揭陀:佛教史上的王舍城结集,华氏城结集,都在摩揭陀,因此摩揭陀是印度重要佛教圣地之一。
(2)幼龙王朝
后来有一个大臣悉输那伽篡位,他被选举为新国王,开始了幼龙王朝的统治。
世系(年代纯属估计)
悉输那伽(龙种,在位18年)
迦罗输伽(黑阿育王,在位28年)
黑阿育王的十个儿子(在位22年)
【说明】
关于这个王朝的传说都是非常混乱。悉输那伽之子是黑阿育王。在黑阿育王死后,他的年幼的儿子传说被摩诃帕德摩·难陀推翻,后者建立了难陀王朝。
(3)难陀王朝Nanda(?约公元前324年?)
世系(传说)
摩诃帕德摩·难陀(大红莲难陀)
大红莲难陀的8个儿子:达那·难陀
【说明】
据斯里兰卡来历不明的《大史》,难陀王朝总共只统治了22年。
开国的大红莲难陀的儿子的数量,是通过《大史》将整个王朝称为“九难陀”推出来的。
后来据说发生民众暴乱,一个叫旃陀罗笈多的冒险家推翻了难陀王朝。
旃陀罗笈多建立的王朝叫孔雀王朝。孔雀王朝是印度第一个估计大概年代的王朝。
而孔雀王朝以前的印度各王朝的具体存在时间完全都是来自学者们的主观估计。但是不同学者的估计结果可能相差数百以至上千年。
(4)孔雀王朝Maurya(约公元前324—约公元前187)
传说: 公元前326年左右,摩揭陀的旃陀罗笈多(Candragupta ,月护王)崛起。废除难陀王,自立为摩揭陀国王,定都华氏城(波吒厘子城),建立孔雀王朝,成为恒河流域最大的王国。华氏城是当时印度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北印度各地客商云集之地。
他的儿子阿育王继位,成为佛教的保护者(护法王)。
世系
旃陀罗笈多(月护王)
宾头娑罗
阿育王(无忧王)
在阿育王去世后,孔雀帝国马上就分裂了;佛教、婆罗门教及其他来源的文献关于他的继承者的说法互相矛盾。实际可能是同时有多个国王出现,瓜分了这个国家。
【一些混乱的后继世系传说】
佛教的说法:鸠那罗(拘那罗)
三波地(有可能与拘那罗同时在位)
婆罗门教的说法:十车王(十乘王)
三波地
克什米尔《王河》的说法:迦鲁伽
舍利输迦 Salisuka
提婆跋摩
Satadhanvan
坚车王(波罗诃德罗陀)
(5)巽伽王朝Sunga(约公元前187—约公元前75)
公元前185年,华友王(Pus!pamitra)推翻孔雀王朝,建立了巽伽王朝(185~739B.C.)。
在巽伽王朝时代,原先为阿育王所征服的南印度诸国,羯陀伽、案达罗(Andhra)相继独立。
世系
华友王
阿耆尼密多罗
婆苏逝瑟吒
婆苏密多罗(世友)
案达罗迦
Pulindaka
瞿沙(妙音王)
伐折罗密多罗(金刚友)
婆伽跋陀罗
提婆菩提
(6)甘婆王朝Kanva(约公元前75—约公元前30)
此后还出现了一个短促的甘婆王朝(75~289B.C.)。
世系
菩弥密多罗
那罗衍那
Susarman
约在一世纪,案达罗的百乘王朝征服了摩揭陀。案达罗的国势日趋强大,几乎统治了整个北印度。摩揭陀国也成为案达罗的藩属。案达罗王朝一直延续到公元后三世纪初期。
5.传说中的外国侵入时期
[中亚的塞琉古王国、贵霜王国、嚈哒人及西亚势力入侵]
贵霜帝国(Kushan Empire):古国名。其鼎盛时期:2世纪——3世纪。疆域从今日的塔吉克绵延至里海、阿富汗及印度河流域。
贵霜帝国在迦腻色伽一世和其承继者统治之下达至鼎盛。曾拥有人口3百万,士兵二十多万。
迦腻色伽统治(约公元127~147 年)这一时期,贵霜进一步向印度扩张,其势力达到恒河的中游地区。传说迦腻色伽曾对沙祇城和华氏城进行过远征。通过迦腻色伽多年的对外扩张,建立起一个纵贯中亚和南亚的庞大帝国。其领土的范围包括中亚的锡尔河与阿姆河直到波罗奈以西的北印度大半部地区,形成为与罗马、安息、东汉并列的四大帝国之一。
迦腻色伽崇信佛教。贵霜帝国佛教迅速传播,丘就却、迦腻色伽都是佛教的赞助者。
迦腻色迦信奉大乘教派,从此西域的佛教以大乘为主。
两汉三国时,外国僧人半数以上来自贵霜领地。
贵霜帝国的建立,打开了南亚与中亚之间的屏障,为佛教的东传创造了有利条件。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地方当为于阗(今中国新疆的和田市)。于阗位于塔里木盆地南道的中心,为中西交通的要道。
2012年10月,位于古丝绸之路东路北段上的宁夏西吉县因雨水冲刷,出土了17枚经初步鉴定疑为古贵霜帝国的铜币。
6.笈多王朝Gupta(约公元320-约570)
传说:公元后320年,华氏城的旃陀罗笈多一世(Candragupta I,与孔雀王朝的创立者同名)崛起,而建立笈多王朝。
五世纪初,他的孙子旃陀罗笈多二世(阿育王)继位,这时可称是笈多王朝的黄金时代。
法显在这段期间到印度地区。
《法显传》中描绘摩揭陀国都巴连弗邑(即华氏城)说︰“是阿育王所治……凡诸中国,唯此国城邑为大,民人富盛,竞行仁义。”
世系
旃陀罗笈多一世(月护王)
三谟陀罗笈多(海护王)
旃陀罗笈多二世(超日王)
鸠摩罗笈多
塞建陀笈多
那罗僧诃笈多(幼日王)
六世纪末笈多王朝衰亡。
七世纪初玄奘到达印度地区求法。此时摩揭陀王国的尸罗逸多(戒日王),即曷利沙伐弹那(Hars!avardhana)称雄于北印度,其先世曾向笈多王朝称臣。戒日王时摩揭陀王国首都移至曲女城。
唐时摩揭陀国曾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
玄奘访问此国不久之后,贞观十五年(641)尸罗逸多(戒日王)派使者带国书至唐朝。唐太宗命云骑尉梁怀璥到该国回聘,这是中国使者第一次到达该国。
以后尸罗逸多又派使者随同梁怀璥一起到唐朝。唐太宗十分优待,派李义表和王玄策出使该国。
贞观二十二年(648),太宗派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赴摩揭陀国。此时戒日王已死,发生内乱,唐使被扣。
王玄策逃亡至尼泊尔,向吐蕃求援,松赞干布派兵随王玄策平定摩揭陀国内乱。
王玄策在该国曾广泛巡礼过许多佛教圣迹,并在摩诃菩提寺立碑留念。我国的制蔗糖方法,相传是由摩揭陀国传进来的(参见《新唐书》卷221《西域传》)
[王玄策,唐朝洛陽人。曾官融州黄水縣令,右衛率府長史。
貞觀十五年,印度摩揭陀國(Magadha)國王曷利失屍羅疊(逸)多(Harsha Sīlāditya,即戒日王)在玄奘訪問該國之後致書唐廷。唐命雲騎尉梁懷璥回報,屍羅疊多遣使隨之來中國。
貞觀十七年三月,唐派行衛尉寺丞李義表爲正使、王玄策爲副使,伴隨印度使節報聘,貞觀十九年正月到達摩揭陀國的王舍城(今印度比哈爾西南拉傑吉爾),次年回國。
貞觀二十一(或二十二)年王玄策又作爲正使,與副使蔣師仁出使印度。未至,屍羅疊多死,帝那伏帝(今印度比哈爾邦北部蒂魯特)王阿羅那顺(Arunasva)立,發兵拒唐使入境。玄策從騎三十人全部被擒,他本人奔吐蕃西境求援。
吐蕃讚普松讚幹布發兵一千二百人,與泥婆羅(今尼泊爾)王那陵提婆(Narendra-deva;)兵七千騎及西羌之章求拔兵共助玄策,俘阿羅那顺而歸。
高宗顯慶三年(658,一說顯慶二年)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次年到達婆栗闍(今印度達班加北部)國,五年訪問摩訶菩提寺,禮佛而歸。玄策著有《中天竺國行記》十卷,圖三卷,今僅存片斷文字,散見於《法苑珠林》、《諸經要集》、《釋迦方志》中。近年,人們在洛陽龍門石窟發現了王玄策的造佛像題記。
《舊唐書》記:
貞觀十年,沙門玄奘至其國,將梵本經論六百餘部而歸。
先是遣右率府長史王玄策使天竺,其四天竺國王咸遣使朝貢。
會中天竺王屍羅逸多死,國中大亂,其臣那伏帝阿羅那顺篡立,乃盡發胡兵以拒玄策。玄策從騎三十人與胡禦戰,不敵,矢盡,悉被擒。胡並掠諸國貢獻之物。玄策乃挺身宵遁,走至吐蕃,發精銳一千二百人,並泥婆羅國七千餘騎,以從玄策。
玄策與副使蔣師仁率二國兵進至中天竺國城,連戰三日,大破之,斬首三千餘級,赴水溺死者且萬人,阿羅那顺棄城而遁,師仁進擒穫之。虜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三萬餘頭疋。於是天竺震懼,俘阿羅那顺以歸。
二十二年至京師,太宗大悦,命有司告宗廟,而謂群臣曰:“夫人耳目玩於聲色,口鼻耽於臭味,此乃敗德之源。若婆羅門不劫掠我使人,豈爲俘虜耶?昔中山以貪寶取弊,蜀侯以金牛致滅,莫不由之。”
1990年6月,中国学者在青藏高原吉隆发现了一通名为《大唐天竺使出铭》的唐代摩崖石碑。石碑位于吉隆县城北约4.5公里处的阿瓦呷英山嘴。镌刻在山口处呈西北至东南走向的崖壁之上,宽81.5厘米,残高53厘米。残存有阴刻楷书24行,满行估计原为30-40字左右,上端无缺字,下端因损毁严重,现残存仅222字,其中多已损泐,漫漶不清。第九行文字中有“大□□左骁卫长史王玄策”等语,依据有关的古代文献材料,可以肯定此通石碑是在唐显庆三年(唐高宗李治年号,公元658年唐代使节王玄策等人奉旨出使天竺时途经吐蕃西南边境的吉隆,勒石记功留下来的遗物。]
[ 摩揭陀国之突然兴起,占有古婆罗多泰半之地,实由频毗沙罗王首先创立基业所致。频毗沙罗之子阿阇世王(公元前494年接位到464年止)归并尾耆(Vriji)王邦,其首邑即吠舍离是也。同时阿阇世王又与憍赏罗邦展开长期斗争,使憍赏罗之声誉日渐低下,此外,更因阿阇世王之战胜拔波邦,而使阿婆蒂感受压迫,际此之时,摩揭陀与阿婆蒂遂争雄于北印度矣。
当阿阇世王正率大军攻击比哈北部之时,曾于恒河及松河(Sone River)交流之处,今之比哈省会巴那(Patna)附近,建筑城堡。其子邬陀夷(Udayi,公元前462~446)于公元前459年在其父所筑城堡旁建立华氏城;由于摩揭陀国疆土之扩展,乃使首邑王舍城迁至华氏城。
公元前第五世纪末叶左右,摩揭陀国由室兽龙(公元前 414~396)执政,彼原为毗姆沙罗王时代派驻于波罗奈斯(Banaras)之总督是也。室兽龙对于摩揭陀国之贡献,乃并吞阿婆蒂国,因此,北印度广漠平原,咸归属于摩揭陀矣。然好景不常,摩揭陀不久又被摩诃巴陀摩所灭,建立新朝,印度古史所谓难陀(Nanda)王朝是也。 (周祥光译《阿育王及其石训》,摘录自《现代佛学大系》)]
7.普西亚布蒂王朝Pushyabhuti(约400-约647)
8.拉其普特时期Rajput(公元7世纪-12世纪)
拉其普特人(Rajput),该词源自梵语Raja Putra,意思是王公后人。他们传统上是印度的战士民族,分布于印度中部、印度北部、印度西部与巴基斯坦一部分。直到20世纪印度绝大多数土邦也由他们统治。
他们宣称自己是刹帝利。
公元前2~公元5、6世纪,塞种人、贵霜人、匈奴人、嚈哒人和古加拉等民族以及安息人和希腊人,大批移居印度。他们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拉杰普特人。
其分布地区为:印度河下游的塞种拉杰普特人;印度河中游的嚈哒(或白匈奴)拉杰普特人;五河流域的贵霜拉杰普特人。其首领多为外族出身的侍卫,自称为“拉杰普特”。这些部族还保留着氏族关系和军事组织。首领和一般成员形成刹帝利,共同占有土地。他们要建立政权必须取得印度教社会的合法地位,这就需要由婆罗门来证明他们源出于印度古老的某一世系、某一王族、某个英雄、或神话中的天神(例如火神阿耆尼)的后裔。因此有所谓的日系和火系等世系。
6世纪,拉杰普特共有36个部族,其中有12个建立王朝。它们是西部的早期卡拉丘里、乔汗(查哈马纳)、古加拉-普拉蒂哈拉、巴拉马拉、索兰基、拉托尔(加哈德瓦拉)、古希洛特(利索迪亚);南部的伐泰比的遮娄其、拉喜特拉库塔、卡利阿尼的遮娄其;北部的后期卡拉丘里、昌德拉。其中最重要的是古加拉-普拉蒂哈拉和拉喜特拉库塔。
8 ~12世纪普拉蒂哈拉以西印度为基地向恒河流域扩张,与来自孟加拉的帕拉王朝及由德干北上的拉喜特拉库塔争雄北印度。普拉蒂哈拉于 8世纪中叶夺取曲女城(卡瑙吉),建立巴利哈尔王朝,控制恒河中游地区,成为北印度大国,11世纪分裂为许多小国。
丹蒂德尔加于 750年推翻遮娄其,定都马尼亚克特,建立拉喜特拉库塔王国,统治马哈拉施特拉。8世纪后期拉喜特拉库塔王国北上与普拉蒂哈拉争夺古吉拉特及马尔瓦。统治德干 200年,直至10世纪末。普拉蒂哈拉、帕拉和拉喜特拉库塔三国争雄北印度二百余年,但始终未能完成统一局面。10~12世纪区域性王国林立,印度政治上更加分裂。
他们多次抵抗突厥的伊斯兰徒入侵,被视为婆罗门教文化捍卫者。
但很多在德里苏丹国时代逃亡尼泊尔,他们在蒙兀儿帝国时有些接受伊斯兰教(有些拉其普特穆斯林融入普什图人部落中)。
9.依附伽色尼王朝Ghaznavids(967-1185)时期
伽色尼王朝(Ghaznavid Dynasty,a1-Ghaznawiyun,962~1186)是由中亚突厥人建立,统治中亚南部、伊朗高原东部、阿富汗、印度河流域等地伊斯兰王朝,又称“哥疾宁王朝”,“伽兹尼王朝”。
极盛时期为中亚帝国,占据伊朗大部,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部分地区,阿富汗,巴基斯坦与印度北部。
伽色尼王朝是中亚萨曼王朝的突厥族奴隶(专指宫廷近侍奴隶和禁卫军奴隶)出身的将领阿勒普特勤(AlbTikin,?~977所建立,因首都在伽色尼(又译鹤悉那、哥疾宁、加兹尼,今阿富汗东南部的加兹尼)而得名。
10.德里苏丹时期·德里苏丹国
伽色尼王朝苏丹穆罕默德12次远征西北印度。拉杰普特诸王公联合抵抗外敌进攻。
1191年乔汗王普里特维拉贾三世抵抗阿富汗廓尔王朝对恒河流域的进攻,取得第一次特赖因战役胜利。
廓尔王朝的统治者穆伊兹·乌德·丁·穆罕默德(廓尔的穆罕默德)在1192年进入印度平原的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他留在印度的总督(出身奴隶)顾特卜·乌德丁·艾伯克于1206年采用苏丹头衔统治被穆斯林征服的北印度地区,定都德里。
此后直到莫卧儿帝国建立,北印度的历史即为德里苏丹国的历史。
(1)奴隶王朝(1206-1290)
(2)卡尔吉王朝Khalji(1290-1320)
(3)图格鲁克王朝Tughluq(1320-1413)
(4)萨依德王朝Sayyid(1414-1451)
(5)洛提王朝Lodis(1451-1526)
11.莫卧儿帝国Mughal(1526-1857)时期
蒙古人建立的印度王朝,控制北印度和中印度
德里苏丹国瓦解造成的权力真空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新的穆斯林征服者很快在西北方出现。
1526年,帖木儿的直系后代巴卑尔从中亚进入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帕特战役中击溃了罗第王朝的最后一个苏丹易卜拉欣?罗第。巴卑尔占领了德里并被尊为"印度斯坦的皇帝"。
他继而在1527年击败拉其普特人,1529年又消灭了阿富汗人的残存力量。由巴卑尔建立的政权被称为莫卧儿帝国,意为"蒙古人的帝国",因为巴卑尔的血统由母系可以上溯到成吉思汗。
巴卑尔的统治只是莫卧儿帝国的肇始,他还未来得及巩固莫卧儿人在北印的地位便已去世。行政、司法和财政制度都没有建立;这些关键事物实际上是由莫卧儿人的敌人舍尔沙缔造的。舍尔沙是南比哈尔地区的阿富汗人首领,他在1540年打败并赶走了巴卑尔的继承人胡马雍,短暂地恢复了阿富汗人在印度的统治。舍尔沙的统治时期很短,但是却十分重要。他压服了孟加拉的叛乱,并把它分成19个小行政单位;征服瓜廖尔;打败了最强的拉其普特人领袖马尔德夫。在短短5年之内,几乎整个印度北部都被他征服了。
12、 殖民地时期 包括:英属印度、法属印度、葡属印度
最早在印度建立据点的欧洲国家是葡萄牙,他们的殖民地位于莫卧儿帝国版图之外。此后荷兰人也积极介入,并打败了葡萄牙人。奥朗则布在帝国极盛时期忽视欧洲殖民者的危险,而他的子孙们在被迫面对欧洲人时已经由于帝国衰落而软弱无力。
到了18世纪,在印度追求利益的欧洲强国主要是英国和法国。经过一番斗争,英国人取得了优势,把法国的存在削弱到只剩下几个小殖民点。
13、英国统治时期(1857-1947)
英国直接统治下的印度(称英属印度)分为13个省,其中包括缅甸。另外约有700个由印度王公统治的土邦在英国严密监督下存在着,这种土邦占整个印度面积的五分之二(有些省里也有土邦)。
14.印度共和国时期(1947——)
跋:虚构的印度古文明与不可信的印度史
印度历史的史料学问题主要集中在古代印度史(即穆斯林征服以前的印度史);这段时期的可靠史料极度匮乏。
相对而言,伊斯兰教时期的史料比较丰富。各穆斯林王朝都留下了很多官方文件、编年史和邸报,可供历史学家查阅研究;一些统治者的传记也是十分宝贵的文献(如著名的巴卑尔回忆录)。
不那么可靠的史料,还包括此一时期到过印度的外国人的游记等等。关于英国统治时期的历史,有许多政府档案可以利用。
搜寻穆斯林征服以前的的史料是印度史料学的主要困难。这主要是由于,印度方面本身不重视对于历史的记载;印度人没有构造起一种有效的保存重大历史事件的制度。11世纪到过印度的穆斯林学者比鲁尼(Biruni)评论说:
“印度人不十分注意事物的历史次序;他们在述说皇帝的年代系列时是漫不经心的,当要他们非说不可的时候,就困惑起来,不知说什么好,他们总是代之以讲故事。”
伯拉尼的话是非常接近于事实。在印度不存在类似其他国家的相对可靠的官方史书,却存在着大量宗教典籍、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许多所谓的历史事件就是在这些东西里面采集而来。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