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用了一代人,德国用了两代人才捅破的窗户纸,似乎这么快就松动了。
主号限流了,以后主要更新在下边小号,另外大号没法留言,要给笔者流言评论的也请移步小号
保时捷最近公布了今年1-9月的全球各大市场的汽车销售量(交付量)。作为德系车的最后堡垒,中国一直是德系豪华车的最重要市场。已经连续多年是保时捷销量最高的区域。2022年1-9月,保时捷全球交付22万台车,6.8万来自中国,占到总销量的三分之一。
然而进入2023年德国人突然发现形式有点不太对劲。今年1-9月,保时捷全球各大市场均传来捷报,总销售上涨了10%,绝大多数市场都上涨了超过15%,欧洲和其他新兴国家上涨甚至超过20%。中国市场成为保时捷全球唯一一个销量下滑的市场,而且一降就是12%。直接拖累保时捷整个大盘的表现。是中国车市,特别是豪华车市场不行了吗?是中国的上中产们的钱包羞涩买不起豪车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实际上豪华车最近卖的其实还不错。
根据中汽协的数据,1-9月,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107.5万辆和2106.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3%和8.2%。其中9月销量达到285万辆,同比大增9.5%。其中30万以上豪车更是大打领先于大盘,新能源豪车增长率在30%以上,燃油车豪车增长率也在12%以上。明显高于大盘燃油车只有35万以上车型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他价位段均在萎缩。新能源车当中,35-50万区间段也是增长最猛烈的细分市场
光今年前五个月,30万以上豪车就已经卖出了100万辆,平均七个购车人中,就有一个购买豪车。豪车市场份额也明显扩大,2020年占比仅9.5%,2023年占比已经高达15%。豪车卖的热火朝天,保时捷这竞争力最响当当的外资品牌销量却在快速下降。甚至同样车价均在33万以上的理想,一周就能卖出一万台,相当于保时捷一个半月的销量。没做错什么却又马失前蹄的保时捷没搞懂,到底发生了什么?
10月16日,市场研究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发布报告,iPhone 15系列在中国首发17天内的销量较2022年发行的iPhone 14系列下降了4.5%。这成为苹果2018年以来,最糟糕的首发表现。刚刚上市,话题度关注度最火热的时候,销量竟然还下滑了4.5%,那后边还能好吗?市场研究机构CINNO Research预测iPhone 15系列机型在2023年销量成绩或将在1000万部左右,对比上一代iPhone 14系列同期销量成绩下滑22%,减少约290万部。2022年苹果各大区销量,大中华区是唯二增长的区域,而且贡献了最大的增量,而美日等市场均在萎缩
大中华区是苹果最重要的增长来源,不但贡献两成以上的销售额,还贡献几乎七成的增长。中国区如果真的销量下滑两位数,那苹果的日子可就难过了。
急的苹果CEO库克突访中国“打王者”套近乎,还捐了2500万给乡村振兴。毕竟中国如果卖不好,在AI赛道上又失了先手,“是不是好CEO”的话题估计又要重新泛起了
是苹果iPhone 15真的那么拉胯吗?的确有点拉胯,但并没有拉胯到近六年最差首发的地步。毕竟在北美,iPhone 15 首发前三周表现十分出色,实现了两位数的同比增长。
如果只是苹果,那么也许可以归功于华为的突破;如果只是保时捷,那么也可以归功于蔚小理们的奋起。但是当这些事情集中在一起发生时,似乎就显得太巧合了一点。应该说,国产品牌的实力,终于从上游传导到终端,从2B传导到2C,用户心智上,国产打了一个翻身仗。
商业跟政治一样。美国早在1890年前后就成了GDP排名世界第一,但取代英国成为各国眼中的“世界第一”,要等到足足50年后的1940年代。一个国家的真实工业实力的强大,和消费者认知中的工业实力强大,也有巨大的时间鸿沟。
中国工业产值已经占到全世界的三分之一,相当于第二名美国第三名日本第四名德国之和,即使如此碾压的实力,还有人抱着“芯片”和“圆珠笔尖”的认知,讲着八亿条裤子和一架波音飞机的老段子在不少人的口中,哪怕中国制造业已经各种碾压式的存在,还是缺乏“工业产品到有价值有意义的美”。这些人把控着舆论圈,这些人定义着什么是高端潮流有面子,什么是低端实惠经济适用。中国制造似乎只能在产业链上发威,始终不能在终端称王。普朗克有句名言:一个新的真理取得胜利并不是通过让它的反对者们信服并看到真理的光明,而是通过这些反对者们最终死去,熟悉它的新一代成长起来。疫情的大变局、贸易和科技战的替代大潮、国产产品的爬升以及自媒体和短视频时代,精英阶层丧失对话语权的垄断,各种奇妙的因素的机缘巧合之下,以手机、汽车为代表,中国制造的品质和实力似乎终于从采购经理和跨国企业老板的脑中,突破认知的藩篱,传递到了消费者的心智当中。日本人用了一代人,德国人用了两代人才捅破的窗户纸,似乎这么快就松动了。外资光环的消失,可能是未来十年消费市场最重大的一个主线,也是中国实力外溢的突破口。也许再过几年回头看中国经济史,那些中国品牌特地取个洋名的营销案例,将成为类似于日本依靠妇女下南洋为妓积累外汇储备一样的段子。理想L9成为俄罗斯的流行豪车,甚至将车机刷成俄文版都成了一项颇为赚钱的业务
仔细想想,任何工业产品,只要它是2010年之后才发明普及的,不管是太阳能板、电动汽车,还是手机、平板电视、无人机,哪一个中国企业没有超强的存在感。用来嘲笑国产不行的“指甲刀”也好、“数控机床”也罢,有哪个不是上世纪就问世的老物件?中国摩托车在东南亚折戟的故事,已经老套。也许最近的马拉松拦路车事件,更有代表性。
今年10月15日,大连马拉松冲刺阶段,国内冠军尹顺金发挥极其出色,始终咬住第一集团,并在最后冲刺阶段,开始发力追赶。谁曾想,在最后冲刺的阶段,一辆皮卡车精准的挡在了中国选手尹顺金的面前,38岁的老将绕开汽车继续比赛,不但绕了远路,还被破坏节奏,最终虽然还是跑出了个人最佳成绩,依然跟奖牌失之交臂。为什么会有车突然堵在中国选手的面前呢?这里边就涉及到一些马拉松赛事的猫腻。
赛事胜者一般有高额的奖金,比如冠军奖金大都在30万元以上。这个钱如果真的给出去,那些原本就是皮包公司承包赛事的企业,自然肉疼。所以他们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从非洲挑选优质但并非顶尖的选手(非洲长跑优势,类似于咱们国乒的陪练到海外也能大杀特杀),把他们送到国内来参赛。然后约好奖金分成比例。小头给运动员,大头归自己。这样办赛的皮包公司得到了广告费、报名费,奖金也大半回炉,在自己国家排不上国家队的黑人运动员得到了小部分奖金和参赛机会,国内参赛选手则成了陪太子读书,出了报名费拿个纪念牌,皆大欢喜。可是碰上国内选手真的义勇奋扬,超水平发挥击败了黑人托怎么办?于是乎汽车挡路,甚至一些更阴损的招数就出来了。2018年中国好手何引丽在冲刺过程中,两次被所谓“志愿者”干扰,最终饮恨败北。赛事组织者是多怕中国人赢导致肥水流入“外人”田呐。知道为什么“非洲选手包揽某地马拉松比赛前三名”之类的新闻那么多了吧
被干扰的中国选手尹顺金和何引丽,像不像一直被舆论和某些既得利益者们打压的国产品牌?外资在国内享受了四十多年的超高溢价,以至于胆敢公然的歧视中国消费者,加价减量减配的神奇操作层出不穷。在他们的溢价暴利之下,已经形成了一整个跟外资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新时代的“买办”。外资的溢价能够维持,他们也跟着分汤吃肉,外资的生意不好做了,那他们的利益也跟着受损。
为了不让中国选手抢了外资的生意、动了外资的溢价蛋糕,你猜猜他们会不会利用手中的资源、话筒、影响力,也搞出汽车拦在冲刺路上的花活?另外,有些人把给与外资超国民待遇,当成是开放引资的基石,甚至提出不给外企一点优待,洋人不来跟我们做生意了怎么办?松下日落西山了,国内一些人还在学松下幸之助,通用电气拆的快不剩什么祖产了,还在鼓吹杰克韦尔奇;反倒是被打了当头棒的西方人开始研究中国企业的独到之处
欧洲打仗、中东打仗、美国爆发百年来最大罢工潮(甚至连赌场荷官都在酝酿罢工)、南美本币崩溃、印度天天罚没、非洲接连政变,地球上还有多少像咱们这般安稳的市场?没有超国民待遇,就能放着全球最大的消费国,不来做生意了?
体验一下比2019年更拥挤的广交会,答案自然明了。
华为也好、宁德比亚迪也好、蔚小理也好,咱们自己的企业争气、国民勤奋,再加上一点天时地利人和的“时来天地皆同力”,好不容易捅破的这层窗户纸,别再让“马拉松的拦路车”,耽误了国产品牌的摘金夺银。
风大浪高,点击下面卡片,关注防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