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国动员体系:以色列打垮阿拉伯世界的根本原因
以色列是一个无论在人口,还是规模上,都远远不如阿拉伯世界的小国,但是,在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却以更小的体量,打垮了阿拉伯世界的联军,这一点,无疑震撼了整个世界。
很多人认为以色列赢得战争的原因是阿拉伯国家不团结,或者认为以色列是依靠英美的帮助才得以成功。
实际上,这些原因都不是最重要的。
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英国支持了约旦和伊拉克军队对以色列的进攻。至少从一开始,英美并没有支持以色列。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军队对叙利亚大马士革方向的进攻遭到了约旦、伊拉克、沙特、摩洛哥等国军队的联合抵抗,埃及则得到了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军队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沙特国王费萨尔尽管与埃及矛盾重重,但依然在埃及遇到军事灾难后推动了对西方的石油禁运,迫使美国介入,阻止了埃及第三军团的毁灭。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世界实际上是团结的,尽管他们之间有各种分歧,但依然能够为了耶路撒冷团结起来对抗以色列。
不过,为什么以色列能够在战争中获胜呢?
根本原因,其实来自于一个往往被忽视的地方:
那就是以色列的全民皆兵军国主义体制,通俗点说,就是以色列实行了斯大林兵法,能够在战争中征召普通民众参军,驱赶民众组成的军团建立数量优势,打垮军队数量有限的阿拉伯人。
这一点,在以色列相对较为困难的第一次和第四次中东战争体现得极为明显,下面是第一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军队规模的逐月变化。
1948年5月战争爆发时,以色列的军队数量是29677名士兵,到了6月4日,以色列的军队数量达到40825人,到了7月17日,以色列的军队规模达到63586人,到了10月7日,以色列的军队规模达到88033人,到了10月28日,以色列的军队规模达到92275人,到了12月30日,以色列的军队规模达到108300人(数据来自Bregman,2002,p.24《BenGurion战争日记》)。
相比之下,阿拉伯军队规模几乎没有变化,这种情况很快使得阿拉伯军队的数量居于劣势并走向失败。
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数量极为有限的常备军队遭到数倍阿拉伯联军快速凶猛的进攻,几乎难以支撑,但随后,以色列强大的动员体系开始发挥作用,北部军团从战争开始时不足2万人快速扩充到超过10万,这些部队不仅仅毁灭了叙利亚装备精良的装甲集团军,而且将战争引入了叙利亚,并进逼大马士革。
埃及军队的统帅萨达特就曾这样评价以色列的动员体系,他在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之初对埃及历史学家侯赛因 海卡尔这样说道:
“今天是(1973年)10月3日下午4时,我相信,从现在起,以色列人随时会发现我们的进攻意图,因为我们的军队调动已经无法让他们对我们的目标有任何怀疑。然而,不管怎样,他们都将无法赶上我们。即使他们知道了也是如此。以色列人将会开启他们的动员体系,但他们不可能在72小时之内完成动员,也不可能在五六天之内将装甲部队在派遣到苏伊士运河,所以,我们将会有大约至少四天左右的进攻势头。”
在这样一场战争中,萨达特将战争的潮汐关键点瞄准了以色列的动员体系时间差,实际上,第四次中东战争的方向变化也恰恰源于以色列军队的动员时间。等到三天之后以色列军队完成动员后,无论是在北线的戈兰高地,还是在南线的苏伊士运河,以色列军队都逆转了局面,取得了胜局。
阿拉伯世界之所以在战争中输给以色列人,不仅仅是技术原因,更重要的是,阿拉伯世界无法做到以色列人那般残酷彻底的动员,阿拉伯的政府无法在战争中驱赶民众走向战壕和工厂。
相比之下,当时的以色列民众能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敢于为国家真正牺牲自己的性命和健康,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在战争中损失了百分之一的人口,伤亡远远超过阿拉伯人。以色列民众在战争中体现出吃苦耐劳和勇于牺牲的战争品格。
与之相应的是,当时的阿拉伯老百姓在五次中东战争中仅仅只是嘴炮爱国,他们既不愿意走进战壕,也不愿意走进工厂,缺乏为国家吃苦耐劳的美德,这种虚伪的爱国心最终使得阿拉伯政府无法集结起庞大的军队来淹没以色列,并带来了当时阿拉伯人的军事失败。
从这个角度看,当时阿拉伯人的失败一点也不冤枉。反过来,如果以色列人丧失了先辈吃苦耐劳和勇于牺牲的美德,那么以色列的衰亡也将成为可能。
王陶陶语音节目系列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