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 | 读懂这些,就读懂了美国
美国,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这是一个“空气香甜”的地方吗?
——如果你搭乘过“臭”名昭著的纽约地铁,显然很难认同这样的观点。
这是一个伸张正义的国家吗?
——连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都说,美国人喜欢“自诩正义”。
这是一个充满恐惧、失去希望的国家吗?
——然而,每天都有人以合法或不合法的方式来到这个国家,只为留在这里。
美国汽车工人联合工会(UAW)罢工
美国内部包含了无数彼此冲突的个体与团体,而美国对外展示出的形象,正是它们相互交锋的结果。
因此,美国是复杂的、多变的、难以捉摸的。与其用一句话(往往是刻板印象)去赞美或诋毁它,了解它的更多细节,才能加深对它的理解,更好地和这个既是竞争者也是合作者的国家打交道。
今天,译文君整理了一份"读懂美国”书单——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到白宫运作的秘密,从饱受毒品问题困扰的美国中部小镇,到享誉世界的哈佛校园……
读懂这些书,就读懂了美国。
京东“读懂美国书单”
价格直降,最低5折
当当“读懂美国书单”
预先加购物车,大促即将开幕
和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贫困人口一样,美国的底层人民也被困在“穷忙”之中——筋疲力尽,找不到出路,当前收入无法改善生活,更无法摆脱贫困,陷入一种“越忙越穷,越穷越忙”的循环。
《穷忙》就描绘了一个被人们遗忘了的美国:无车可开的洗车工、身无分文的银行职员、收入远远不及牙医的医学教科书女编辑。
他们的存在实际上宣告了美国“劳动致富”信念和“美国梦”神话的失败,而全新的社会观念又让贫穷变成了一件不道德的事情,把低收入人群的痛苦归咎于他们自身不努力,而忘记了贫穷实际上是一个系统性问题。
这本书成书于疫情之前,而疫情期间的经济波动与通货膨胀,实际上进一步扩大了不平等。
与之类似,《看不见的美国》揭秘了那些在“看不见的地方”勉励维持国家运转的普通美国人——比如在地下一百五十多米的地方挖煤的工人。
这其实不单单是美国的问题,在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注定有人要默默付出,又因为缺少话语权而被遗忘。
美国被诟病得最多的三件事:毒品泛滥、枪支失控、种族主义,每一个都是看起来无解的大难题。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有暗中推动的力量。
《梦瘾:美国阿片类药物泛滥的真相》揭露,奥施康定(一种止疼药)的滥用,与制药公司的营销推广不无关系。“不成瘾”“疼痛需要充分治疗”等人为炮制的观念,更是助推了处方开具无度,造成患者的药物依赖。
更糟糕的事情还在后面:阿片类药物泛滥催生了对廉价毒品的巨大需求,廉价劣质的黑焦油海洛因源源不断跨境进入美国,造成了更加严重的公共卫生灾难。
看完《梦瘾》这本书,才能明白“毒品是洪水猛兽”绝非夸大其词。
《梦瘾》讲的是美国的全国性问题,而《美国小城镇的死与生》则聚焦美国中部小镇奥尔温,回顾这个小镇被毒品“侵蚀”的历史。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下,小镇被遗忘,经济萎缩、人口外迁、转型失败。毒品趁虚而入,看上去“抚慰”了当地人受伤的心灵,却形成了毒品经济的恶性循环,再也难以翻身,与前面提到的《穷忙》一书,形成了个体困境与地域困境的互文。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小城镇的死与生》的作者就出生于小镇,为写此书回故乡定居数年,他从自己的家乡父老身上,观察和呈现美国小镇的死与生,警醒世人。
大学校园是一个特殊的地方,每年都有年轻人加入其中,带来最“时髦”的观念,并和校园里那些年纪越来越大的学术权威及管理者产生冲突。
也因此,大学校园成了美国社会观念激荡的风暴中心。
《真理:哈佛大学与美国经验》是一部另类的哈佛校史,记录了各种改变哈佛校园、进而对美国社会产生全局性影响的观念演变的过程:
从平息宗教狂热,到与英国王室断绝关系;从录取第一名黑人学生,到招收第一批女性学生;从反对纳粹分子,到拥抱多元文化世界……
“真理”二字被刻在哈佛校徽上,而师生真的不只是说说而已。在《真理》这部校史里,每隔几页就能看到有学生为了追求真理而被哈佛大学开除,甚至付出生命代价。
但也正是因为这种执拗,哈佛大学的毕业生们才能持续地对美国社会产生影响,并伴随着美国国力的增长,逐步成为吸引全世界人才的顶尖学府。
曾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诺姆·乔姆斯基可能是目前最有影响力的哈佛学生之一。他为20世纪语言学发展做出了至高贡献,也因为积极发表政治观点而被学术圈外的大众所熟知。
《未经同意的同意》是诺姆·乔姆斯基从1963年到2013年所发表的部分文章和讲演稿的合集,言语辛辣,挑战权威,质问并探讨知识分子的责任和实践责任的方法。
在这些文章中,乔姆斯基审视了国家权力的本质、冷战背后的意识形态争论、战争与恐怖主义等论题,并重新强调了长久以来经常被忽略和歪曲的道德和争议因素。
乔姆斯基对盛行的资本主义和帝国论点进行了批判,并打破了那些保护少数人的权力和特权而忽略多数人利益和影响的神话。
《乐观而不绝望:资本主义、帝国和社会变革》则是诺姆·乔姆斯基2013~2017年间的访谈集。
作为积极干预政治的公共知识分子,乔姆斯基抓住了“流量密码”,探讨的都是当时最受关注的话题:反恐战争、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兴起、欧洲难民危机、中东问题的和平前景、核扩散和气候危机,以及特朗普。
乔姆斯基的观念坦诚而犀利,他对资本主义。帝国和社会变革的洞察鞭辟入里,引人深思,从中我们得以看到这位“美国永远的反对派”的风骨。
白宫是美国政治运作的心脏,但是对于白宫内部人员与事务运作的方式,我们却知之甚少。
《白宫幕僚长》,聚焦于白宫的大管家、总统的守门人幕僚长——其权力足以成就或者毁掉一个政府。在两届政府交接期间,海量文件与事项的转移,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天大的压力。
除了权力交接,突发事件也是白宫幕僚长的压力来源之一。比如,“水门事件”发生后,白宫的混乱和应对;“911事件”发生后,各部门是如何严阵以待;里根总统遇刺后,政府差点瘫痪,幕僚长甚至和内阁成员“密谋”换掉副总统,以防不测……
通过采访当事人,本书讲述了幕僚长如何在白宫、新闻界和国会山为总统铺平道路,也揭示了一些著名政治事件及丑闻的隐秘,前所未有地展示了白宫的行政管理乃至国家机器的运作细节。
《我一生的故事》是一部自传,作者是埃莉诺·罗斯福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外交家和作家。而在白宫里,她的身份是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夫人。
埃莉诺·罗斯福做了十二年的“第一夫人”,创了美国历史之最。战后,她担任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团长、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主席,主导起草了联合国的《世界人权宣言》。
从她的叙述中,我们会看到白宫生活更加日常的一面,譬如她如何与各国“第一夫人”、女性政要交往,如何接待当时尚属少数的女性新闻工作者、如何向美国人民表达她身为“第一夫人”的关切,等等。
由于罗斯福总统突然去世,并未留下回忆录,因此,埃莉诺·罗斯福的这本自传也成为了解二战前后白宫生活的独家资料。
一场“国会山叛乱”,让全世界都意识到,美国的分裂与反智已经到了如此尖锐的地步。而下面这两本书,正好切合了“分裂”与“反智”两个主题。
在美国所有严肃史学家里,小阿瑟·M.施莱辛格的作品可读性最强。
在《美国的分裂:对多元文化社会的思考》里,他以一种极具故事感的笔调,追溯美国历史上的移民潮和排外潮的此消彼长,审视这个多族群国家的经验教训。
作为90年代的著作,这部作品如同预言一般指出美国“民族大熔炉”的神话正在实质消亡,并且有可能导致美国的分裂。而在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她的预言已经成了棘手的现实。
和《美国的分裂》相比,《美国的反智主义》成书更早(1963年),更有穿越时代的魅力,甚至连“反智主义”一词都是从这本书里来的。
作者理查德·霍夫施塔特极富见地地指出,反智主义具有周期性,对科技的崇拜、失控的商业文化消费主义、教育的实用导向、对人文价值的轻视……这些现象总是隔一段时间就卷土重来,反智主义在美国社会里根深蒂固地存在。
虽然这部作品叙述结束于“后麦卡锡时代”,但读罢此书,再看美国今日之怪象,不由得感佩作者穿越历史的洞见力。
京东“读懂美国”书单
价格直降,最低5折
当当“读懂美国”书单
预先加购物车,大促即将开幕
“读懂美国”新书预告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美国外交家基辛格
首部且唯一口述实录,解读未来格局与外交挑战
《基辛格谈基辛格》
即将上市,敬请期待
[美]温斯顿·洛德 著
吴亚敏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 END -
微信公众号推送机制更新
为了确保能第一时间看到上海译文推送
点亮文末“🌸在看”
或进入公众号主页将上海译文设为“⭐️星标”
更多资讯,点击关注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