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00后的低物价天堂
前阵子网上火过一个词叫“不配得感”,意思是需求长期被否定的人,即使得到赞扬也会对自己产生深深的质疑。
我看这句话用来形容最近上网的东北人,再合适不过。(bushi
作为被地域黑的老牌省份,咱老早就习惯了东北一上新闻必没好事。
没想到最近接二连三被热搜夸迷糊了——“东北早市太便宜””东北菜量怎么这么大““东北不养i人”“东北路人都是隐藏的NPC”……
以前各种吐槽“xx不过山海关”,如今大家争相要来东北旅游定居。
甚至有博主喊出口号,“啊东北,我素未谋面的第二故乡”。
@臭子这辈子就瘦
本东北人现在跟各位老乡们一样慌张。
“内啥,全国网友怎么突然对我们这么好了?”
“突然全网夸东北,
有啥‘阴谋’?”
这实在不能怪东北人想得太多,要怪只怪网友们的态度变化太快。
以往提到国内哪里最宜居,提名往往是上海、成都、杭州、云南……
但如今社交平台上的东三省,已经到了当地人都快认不出的程度。
商品物美价廉、百姓安居乐业、居民路不拾遗,整个一当代桃花源。
东北早市最早因为便宜大碗火起来的时候,我还曾写文解释是因为它的本质是大集,瓜果蔬菜都是摘下来直接装车卖。
便宜小吃多为糖油混合物,本来成本也不高。
但如今无需那么多理由,地理位置已经天然决定了它的地位。
你看,就连外国友人都要特地来到这里,只为品尝一顿10块钱吃到撑的东北特色早餐,再竖起大拇指来一句“大发”。
热搜里的东北,有自己的货物计量单位。
或者说在大城市年轻人刚刚开始尝试消费降级的时候,咱东北人已经率先完成了降级触底。
比我小臂还长的大蟹棒卖一块钱,摞成小山高、够两个人吃到撑的肉类炸串,一算价格只要30块。
@前方高能
海边刚刚打上来的满黄梭子蟹,你要是能全拿走就13块钱一斤。
@裴裴同学呀
底下有南方朋友询问,“同样是沿海城市,为什么我们这里的梭子蟹要70一斤?”
开什么玩笑,这可是一盘炒菜4块、50块钱点一桌子菜吃到撑的东三省。
在这里,肉菜里是没有豆芽充数的,羊肉底下是不垫冰的。
@人 间 油 物
年轻人的终极梦想在这片土地上得以实现,哪怕你月薪不到3000,也能实现财富自由——至少看起来是这样的。
@闲人喜顺
也有东北老乡试图解释,当地物价虽然便宜,但却没有这么夸张。
可每次甩出证据,都只会迎来更加猛烈的羡慕。
在某个老式麻辣烫的探店视频底下,一位东北朋友追忆自己学生时代吃的麻辣烫只有八块,现在都已经涨到12块了。
二线城市的打工人回复:“大兄弟,我怀疑你在炫富,我这的麻辣烫急头白脸吃一顿都得40起步了。”
如果只是物价低,那还不能奠定“赛博桃花源”的地位。
尤其让本东北人感到受宠若惊的是——大家对我们当地人的评价居然从“懒散”“胸无大志”“假仗义”,又回到了“质朴”“热情”“自来熟”这些正面字眼上。
早市上的摊主大爷大妈们从不偷奸耍滑,宁可不做生意也要让你尝尝他的好货;
@臭子这辈子就瘦
提供飞机餐是长途飞机的标准服务,但只有东北空姐会担心你没吃饱,主动塞上第二份,堪称是当代“服务精神”的具像典范。
服务行业如此贴心,陌生人的善意更让看惯大城市冷漠的年轻人一秒被治愈。
在火车站如果有人突然抢过你手里的行李箱就跑,不要慌张,那不是劫匪,只是想要帮你拎但又不好意思开口的东北i人。
@我叫向南
早上锁门后忘了拔钥匙,晚上回家发现对门大爷开着门坐家里给看了一天;
去朋友家借住,朋友爸妈干脆把家都留给你了。
@陈星越
当江浙沪独生女的光环渐渐消散,“东北老姑娘”的地位缓缓崛起。
注意,这个“老”跟年龄和家里排行无关,代表的是独生女在家至高无上的地位。
她们既拥有全家的资源,也被赋予了“干大事”的寄托,但同时又有着不输江浙沪独生女的宠爱——
“我的东北舍友上大学,是爸妈姥姥姥爷姑姑大姨开车送到济南的,全家因为舍不得孩子住了一个多星期,走得时候她爸她姥爷恨不得哭出一个大明湖!”
“我老姑娘虽然想一出是一出,但有啥要求必须满足。”@腼腆殊殊
总之,如今被年轻网友们夸上天的东北,已经不再是那个工作不好找、凡事托关系、表面热情背后耍心眼的“落后形象”了。
有着人人为善的松驰、熟人社会的安全,在性别观念方面更是遥遥领先。
堪称内卷时代的北欧平替,独居年轻人的躺平天堂。
“东北真这样吗?那我可就去定居了,独居我都不怕了。”
从天天被骂,
变成“现实桃花源”
但是且慢——真有这么好的地方吗?或者说,东北真是这些年来偷偷努力,才一下子惊艳所有人吗?
作为来自东北五线城市的90后,我负责任地说,这些年我的家乡就像我家小区外的那排冷清商铺一样,没咋变过。
其实就连如今网上被吹最凶的物价低、人均E人、热情好客,也是早十几年就贴在东北人身上的老牌标签了。
东北没变,只是大家的视线开始从A面转到了B面。
前阵子刷到一个视频,有美食博主去东北街边的移动小车里买炸串店。
问摊主为啥卖这么便宜,摊主一边麻利地从柜子里拿串,一边回答“钱不好挣,卖那么贵谁买啊。”
短短几个字,似乎戳破了全网调侃“东北币消费能力”热闹之下的窗户纸。
但这心酸也就那么一瞬间,紧接着就被下个镜头里摞成山高的炸鸡肉、炸蘑菇冲淡。
我不愿意再重复一遍东北的落寞和闭塞,这几年伤痕文学改编的电视剧、电影扎堆出现,已经讲过太多次。
在社交平台上突然被吹成独居天堂,与其说是大家不了解真实的当地生活,不如说是所有人都在刻意忽视。
就拿“东北不养I人”这个梗来说,如今被解读为一种阳光普照式的热情和善意——
比如火车上的陌生东北大姨会突然拍醒你,让你别睡了起来吃个苹果。
@陈星越
而同样的热情,几年前被骂的是“假仗义”。
是“东北大哥在酒桌上吹嘘自己的人脉有多牛”,是“饭馆老板跟你熟得仿佛认识20年,转身就偷偷多算一道菜。”
但这两种其实都只说了一半。
哪个地方都有内向的人。只不过在东北,社交技能是每个人都被要求掌握的一项生存技能。
哪个东北小孩没有在家宴上表演过节目,在爸妈同事的酒桌上被要求“提一杯”?
我小时候因为无法应付这种场面,也没少被家里念叨“不敞亮、没出息,工作以后在酒桌上说不出来话可咋整。”
早年以工厂、单位为核心建立生活圈,东北人早就习惯了人情、社交不止是情感交流,更是生活工具的一部分。
如果说普通人的社交关系是一个个独立的圈子,有密友、熟人和陌生人……分别对应不同的交往规范。
那么典型的东北社交关系是同心圆——向周围每个人释放熟络热情的信号,只不过热情的背后或许是真诚、或许是利益,更可能两者兼有。
情感、利益、面子……人际关系纠缠在生活的每一处细节中,处处都是模糊地带。
东北被“黑”最厉害那几年,偏巧是所谓“大城市生活图景”最被推崇的几年。
人们对一个理想社会的期望,是个体无需依赖“社交关系”也能很好地生活,是规则对所有人都能一视同仁。
小到无论你是个社恐年轻人,还是伶牙俐齿的大妈,都能用同样的价格在超市里买到一颗明码标价的白菜;
大到不会讨好领导、在酒桌上说漂亮话的打工人,也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升职加薪。
于是东北就像个印满了“落后”标签的差等生,是提前被踢出局的错误选项。
直到人们渐渐发现所谓的“体面生活”原来是海市蜃楼,踢走年轻人时同样毫不手软,甚至还带着更高傲的姿态。
“合租房室友从不见面”“女孩在地铁上痛哭路人默默转身”,一度被视作社会有边界感的善意。
如今却成了大城市冷漠的证明。
前几天看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新闻,高铁上几个孩子吵闹,乘务员多次规劝无果。
此时一个嗓门洪亮的东北人挺身而出,“列车员说三遍了,这么大孩子没有家长管吗?不满意就过来跟我唠唠。”
@迷惑君呀
评论区用乘务员的语气开玩笑:“妈妈,我遇到心软的神了。”
你看,东北自带的那种“江湖气质”,又从被时代抛弃的产物,变成了来自过去的温情面纱。
有正义感的大哥们、热情的大姨们,共同守护一种小富即安、路不拾遗的美好生活。
哪怕所有人都知道那并不是真的。
“退而求其次”的理想生活
与其说如今火的是东北,更像是火了一个想象中的标签。
毕竟虽然社交平台上那么多人自认东北为“第二故乡”,真的想去定居的人寥寥。
逛早市、吃小店的博主们感慨“东北人日子都过这么好吗”。但大花字打在屏幕上的,依然是“南方挣钱东北花”,才能“一份工资养活十口之家”。
真的搬到东北的年轻人,大多是数字游民或者自由职业者。最早捧红鹤岗买房的那个大哥是个船员,一年有大半时间都在海上。
东北女儿受宠,是因为当初政策执行严格,于是各家“把女儿当儿子培养”。
但脱离教育的语境之外,依然有“女孩就该求稳定”这样的隐形就业歧视。
一个普通家境、普通行业的年轻人,究竟怎样才能靠在东北赚的工资过上“财富自由”的人生——
不能细想,也没人愿意细想。
记得上一个让年轻人喊着“第二故乡”的城市,还是初代网红成都。
不同之处在于,当时很多人是真真正正去了成都——2020年成都常住人口净增加435万人,超过了过去十年的常住人口净增加总和。
被北上广深的快节奏压到喘不过气,年轻人喊着“停止内卷”的口号,来成都寻找一种慢节奏的生活。
当人上人太累了,不如做个工作过得去、生活挺悠闲的人生优等生。
直到干着月薪3000的客服、加着动辄到深夜的班、看着越来越高的房价,终于意识到那种“差不多”的人生也是不容易的。
天府新区某大厂分部深夜
而当初纠结该去北京还是成都的自己,就像一个高考考了300分的人,纠结要不要放弃北大上复旦一样荒唐。
对东北的向往,则是一种更加“下沉”的理想。
“虽然我觉得自己35岁就会失业,但至少早市上8毛一个的牛肉烧饼可以随便买。”
高中跟李雪琴同班的东北网红博主@在下辉子,此前因为一个“回访高中同学”的系列视频爆火。
他们高中是辽宁本溪的重点高中,有位女同学从武大毕业后,却直接选择了回辽宁发展。
评论区纷纷夸她状态好、心态年轻,“得到了李雪琴向往的那种松驰感”。
@在下辉子
但辉子的那个提问“毕业后为什么选择回来”,其实才是东北的现实——对于90后、95后东北人来说,“往外走”原本才是最主流的选项。
到南方去、到大城市去扎根,寻找一种向上的人生。
只是所谓的“向上”如今不仅在东北找不到,在别处也渐渐难寻。
于是“物价低、压力小、民生淳朴”的东北,变成了现实的一针麻醉剂。
年轻人就连做梦都不敢做太离谱的了。放弃那些远大的、苦尽甘来的人生目标,转而去憧憬生活中廉价却易得的“幸福感”。
曾经喊着毕业要到成都定居,如今争相要到东北养老。
但抛开“什么时候才能攒够养老钱退休”不提,其实在东北养老这事儿本身就挺离谱的。
君不见有钱有闲的东北退休大叔大妈们,都跑去三亚了。
@小米儿
毕竟客观条件摆在那儿——冬天日照时间短、气温低,下雪路上会结冰,实在对老年人不太友好。
用纯东北人我妈的话说,“退休了我才不呆呢!”
原标题:《总被“黑上热搜”的东北,最近被捧成了00后的低物价天堂》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Vista看天下,点击下方按钮立刻关注。
不苛求正确,只好好说话。
-END-
值班编辑 | 宝珠
排版 | 菲菲
南风窗原创访谈节目
《致敬实干家》
人生如远征,致敬实干家。
南风窗新媒体 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至 朋友圈
投稿、投简历:[email protected]
广告、商务合作:
nfcnewmedia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