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退休却还是主治!那些35岁没升主治、40岁没升副高的人都去了哪里?主任一句话道明
近日,一位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在某平台发文称,他们医院针灸科一位医生,聘任主治医师15年后,直到58周岁才被聘任为副主任医师。而科里另一名医生,明年即将退休,今年依然没申请晋升副主任医师。总体来说,他们医院35周岁没升主治的人较少,40周岁没升副高的大有人在。而谈及这些没有顺利晋升的医生现状时,他表示大部分人主要还是在临床一线工作,个别人去机关做管理工作。
至于没晋升的原因,该主任医师总结,主要是两方面:
一是他们学历偏低,都是老中专生,没有取得后期本科学历。根据2021年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发布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基本标准》,要取得高级职称,必须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学位;
二是没有像样的科研成果及论文。这是比学历还高的一个“龙门”。这位主任医师坦言,他自己就曾在副高的职位上被卡了20多年,原因是他此前放弃了在科研领域的深耕。二十多年前他在海外求学回国后,曾致力于科研,但在瑞典发表的SCI论文,却没有获得有关部门的认可。他表示,一般地级市三甲医院的条件,很难完成高标准的科研项目,所以被这只无形大手,一下子“卡脖子”20多年。
此帖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网友纷纷在评论区留言吐槽。可见,“天下医生苦职称久矣”绝非妄言。
被刺痛的职称评审背后,是一颗颗不甘的心
其实,医生职称,属于学术水平的范畴,而非行政职务。
一个医生职称晋升路路径大致如此:住院医生——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
而推开天窗说亮话,无论是主治还是正高,它只代表着医生专业方面的资历,不一定代表水平。
那么职称即不一定代表水平,也不是权力,为啥大家还趋之若鹜呢?
因为职称关乎待遇,而在各种待遇的显著差异之下,大家还是会用权力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
职称上不去,那么工资待遇就上不去,多劳就不可能多得。
自从1996年工资套改以后,医疗技术职称待遇梯度,就拉开很大。在医院里面,同样的工龄,同样的工作,高级和中级职称的薪资待遇,目前同级医院,每月工资相差至少两三千元。
除了基本工资,还有绩效工资、五险一金,以及年休假奖等,也都相差很多。整体算下来,一年差距至少在五六万。
就像张爱玲所说:“我以为爱情可以填满人生的遗憾,然而,制造更多遗憾的,却偏偏是爱情。”职称也是,本来职称是用来调节大家薪酬待遇的,可最终却因职称困惑和遗恨。
大家工资本来就不高,一个月七扣八扣,到手也就三四千或者五六千元,而一个职称高低,就一下子拉开好几千,试想一下,谁心里能平衡?
所以,尽管职称仅是代表一定能力,而不是权力,但是,职称之间薪资收入的巨大差距,必然让人从内心感到三六九等,影响到工作积极性。干的多却得到的少,这种情况下,怎么让人对职称去断舍离?《孤注一掷》有句台词说得好,人有两颗心,一颗是贪心,另一颗是不甘心!
人到中年被迫离职!中国医生苦职称久矣
曾经,医疗纪录片《人间世》第二季,看得无数同行破防,无奈又心酸。该片讲述了一位无论是工作和带教能力都特别优秀的上海交大附属新华医院小儿重症科的张医生,人到中年,却被迫离职。
离职原因,令人唏嘘!他在儿科重症医学这一块,经验积累丰富深厚,临床功底扎实,能上呼吸机,能上气管镜,能做血液净化,能搞血浆置换,能上ECMO,但是再过硬的临床技术,也硬不过职称评定制度。因为他只是本科毕业,论文这一块难以过关,自然被职称评定制度所排挤,感到再待下去,没啥盼头。
张医生离开前,科主任为他设宴践行,含泪坦言:痛啊!儿科医生招收不易,但制度又是拒绝了一批有能力的医生。
从张医生事例可以看出:职称成为许多医生心中永远的痛。是压在他们头上的一座大山,是他们心中的一道伤疤。
张医生让笔者想起了白岩松评价一次医生集体论文造假时所说的那段话:如果看一千个病人不抵发表一篇论文的话,那伤害的会是许多埋头于临床一线实干医生的积极性,侵害了他们的正当权益。使他们感受不到人生的认可,价值的体现,使他们心怀冤屈与不平,如果医生们感受到的都是不公平,那么他们何以以公平的思想,公平的心态去对待病人?
对于许多人来说,高级职称,更像是是水中月,镜中花,可望而不可及,最终,要么征服,要么躺平,要么离开。
说到底,大家热衷于职称,是因为职称与工资深度绑定。无非想多收三五斗而已。这实际上也是职称评聘的一大困局。如果一名医生的报酬,是依据其在日常工作中的临床表现来制定,那大家就没必要对职称心心念念,死抱着不放。
而在国外,从来就没有什么卫生职称制度,不仅没有职称,甚至连评优评先都没有。只要医师们在职期间敬业爱岗,不犯大的原则性错误和触犯法律,到了一定年限,都会自然晋升薪资。有些国家住院医生一旦成为执业医生,收入可翻10倍,社会地位旋即确立。而中国的医生为了职称,挤破了头,拼却了命,耗费了精力,扭曲了心态……
废除职称?按工龄认定职称?职称制度改革会走向何方?
痛定思痛后,对于职称这一块,几乎每隔几年就会有人呼吁一次。
2017年6月19日,原第四军医大学西京整形医院院长郭树忠教授在其新浪微博刊发了题为《整拧巴了的中国医生职称评审制度(一)——卖猪筹款评职称的乡卫生院医生》一文,顿时引起评论纷纷。
2020年12月13日,湖北孝感的徐勇刚主任医师发文《谏言:请废除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一下子就捅戳了医生群体的这一“痛点”,业内群体反响很大。
这都无不说明,职称评定,已经成为医生的一个“带病生存”的痛点。也因此,职称改革一直在路上。而动作最大的一次,无疑是今年年初。
2023年1月17日,吉林省发布了《关于做好全省2023年职称制度改革和职称评审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进一步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落实省人才政策。
其中的一项“3010”职称申报评审机制,引人瞩目。首次提出,基层企事业单位从事一线专业技术工作人员(包括医务人员)按照工龄即可认定职称。
吉林省的这个政策一经发布,立刻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省份,受到了众多网友的一致好评。尤其是对愁于职称晋升的人员来讲,可以算是天大的利好消息。
继吉林之后,广东、贵州以及北京也下发文件,程度不一的为职称评定松绑。
当然,纵观全国卫生人才职称改革,落实难的问题依旧存在。但无论如何,这些职称改革文件陆续出台,对于职称政策的变革而言,无疑是一大进步,毫无疑问,不久的将来,卫生人才职称改革或将迎来历史性的变化。
毋庸讳言,医生职称评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考虑到医疗行业发展的整体利益和医生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无论怎样,以临床为导向的医生晋升标准,引导他们真正扎根临床、务实临床才是正确方向。
向前走容易,向上走很难。让我们多一点耐心,给一些时间,期待未来医生职称评定的政策能更加完善,像吉林“3010”这类直接按工龄认定的政策能越来越多,职称晋升越来越走向公平与合理。彻底揭去医生头顶五行山上的那道职称符,使他们能够得以一门心思的扑在临床一线,把心安在患者身上。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