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阴沟”里的孩子,5岁就出来流浪,-25°C宁肯住下水道,和蟑螂老鼠为伴,也不回家:决绝背后,是令人心寒的残酷真相
作者:鲸辰
来源:一人一城(ID:yirenyicheng01)
乌兰巴托的夜或许很美,可乌兰巴托的夜,也很冷......
那些被父母抛弃流浪在外的孩子们,只能钻进满是蟑螂、老鼠的下水道里,才能取得一丝温暖。
流浪的孩子
偶然看到一本书,名叫《雨季的孩子:来自亚洲底层的苦难印记》,书中取材皆是最无辜却受害最深的儿童。
讲的是所谓的亚洲底层苦难,我却看到背后诸多不负责任的父母。
比如柬埔寨5岁的艾滋带原儿波蒂,父亲嫖娼传染给妻子,母女二人被弃置在疗养院,偶尔来看望她们,也只是找孱弱的母亲发泄欲望。
比如蒙古乌兰巴托7岁大的赛巴特,像狗一样被父母遗弃在火车站月台。蒙古冬日严寒,赛巴特只能和其他被遗弃的朋友住在地下水道。
那里遍布垃圾,甚至还有蟑螂老鼠,可因为有热水管经过可以取暖,他们只能窝在这里。而热水管老旧,会爆炸流出滚烫的热水,有的小孩就这样被活活烫死。
在第三季《我是歌手》的突围赛上,谭维维曾凭《乌兰巴托的夜》震撼全场。
“穿过旷野的风,你慢些走,我用沉默告诉你,我醉了酒,乌兰巴托的夜,那么静那么静,连风都听不到,听不到。”
歌里的乌兰巴托静谧美好,可现实中的乌兰巴托,却是两个世界,极端割裂。
他们或是被父母遗弃,亦或是逃离父母,可无论是因何流浪,比乌兰巴托的夜还寒冷的,竟然是父母的心......
乌兰巴托是蒙古国的首都,这里的气温是致命的。12个月有7个月,室外气温是低于零下30度的,甚至有时能达到零下40度。
地上的人衣着光鲜,生活在干净明亮且有暖气的家里,而地下却是另一番天地。
不到4平方米的污水坑,空气又热又臭,大部分空间被两根大暖气管占据,腐烂垃圾和人类排泄物的恶臭从下面的污水管中散发出来。
如此漆黑肮脏的地方,却生活着一群流浪的孩子,他们将之视为自己的“家”。
天渐亮后,地面上熙熙攘攘,不远处一块下水道井盖被缓缓顶开,两个衣衫褴褛的孩子探出头东张西望,随后动作娴熟地钻了出来。
路上的行人对他们熟视无睹,似乎早已司空见惯的样子。
一位孩子嘴里叼着烟,俨然一副老烟民的模样 。
他叫Jukka,年仅13岁,被父母抛弃后,由于在领养家庭里没有饭吃,于是便选择了流浪。
流浪4年的他因为流浪时间最长,于是便主动担起了大哥的责任,照顾跟随他的拥有同样命运的弟弟妹妹们。
这天,Jukka只乞讨得来几个西红柿,很快便被瓜分走。
他们像是得到什么稀罕美食一般,一点渣都不舍得浪费,因为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吃上下一顿。
有时好不容易讨来的吃食,甚至身上穿的衣服鞋子,都有可能被街头的其他“孩子帮”抢去,Jukka则像大哥哥一样罩着他们。
一次,队里一个叫Nyama的男孩,穿着一件红色毛衣瑟瑟发抖,脚上用两块破布裹着,样子十分委屈。
因为年纪小,一帮年纪大的孩子中有人没有鞋,便将他的夹克和鞋子抢去,Jukka知道后非常自责,于是带上其他孩子前去街头讨钱。
外国游客是他们眼中最佳的乞讨对象。
Jukka找上一位外国女游客,虽然语言不通,但他要钱手势很是老道。
对方谎称去取钱给他们,孩子们信以为真,站在原地等候,时间过去了两个多小时,他们才意识到被放鸽子了。
寒风侵袭入骨,Nyama冷得上蹿下跳,迫切需要取暖,Jukka只能失望地带着他们离开。
这种情况对他们而言已是家常便饭,比起闹情绪,“活下去”才是他们人生最重要的目标。
他们迫切跑到路边,打开下水道盖,一个个钻了进去,相继抱着暖气管道取暖。
这里虽说脏乱恶臭,却是他们心中最好的庇护所,只是仍要随时保持警惕。
这里可能会被其他成年流浪汉霸占,孩子们抢不过,只能被迫回到地面去找楼梯间取暖,否则就要受冻。
即便能在此休息,也不能安心睡着。
管道里蟑螂成群,睡着后会趁机钻到孩子口中,所以临睡前需要将蟑螂打死。
此外,暖气管温度常常高达100度,蒙克他们经常会被烫伤,如果不小心睡着,可能会有烫死的风险......
在乌兰巴托,人们称呼这里为“阴沟”,有超过400名儿童像老鼠一样在地下生活。
有些像Jukka一样,自小便被父母抛弃,为了一口饱饭选择在街上流浪;有些像Nyama一样,是无家可归的孤儿;也有一些,是为了逃离父母,有家也不敢归。
5岁的Delguerre便属于最后一类。她可能是乌兰巴托最小的流浪汉,身边还有一个9岁的哥哥Manki。
为了填饱肚子,兄妹俩四处到垃圾桶捡瓶子换钱,一个瓶子卖一分钱,一天最多可以捡50个。
但不是每次都这么顺利,有时遇到比他们还高的垃圾桶,即便怎么攀爬,也只能勉强捡到两三个。
兄妹俩根本没时间惆怅,夜色越来越近,他们急需找到一个可以过夜的地方。
他们并不是孤儿,只是比起回家,兄妹俩宁愿在外流浪。
父亲酗酒,经常毫无征兆打人,出逃前哥哥还被狠狠打了一顿,而冷漠的母亲只会站在一旁袖手旁观。
更令人窒息的是,父母两人都没有工作,在家里根本吃不上一口饱饭,兄妹俩只能离家出走。
这是兄妹俩第一次出逃,凌晨3点他们还在街头游荡,恰巧被未成年保护部门巡逻的警察Dava队长看到。
看兄妹俩没地方住,Dava队长二话没说便想拉着他们上车,哥哥Manki顿时惊慌失措,紧紧拽着懵懂的妹妹,害怕得哭了起来。
在警察的耐心安抚下,他们跟着上了车。车里还有很多从下水道寻来的孩子。
到了警察收容所,义工帮他们简单清洗后换上干净的衣服,兄妹俩暂且住了下来。
只是收容所,并不能收容他们一辈子。
按照规定,孩子们可以在此生活7天,如果没有家人来接,他们就会被送到孤儿院。而那里,同样也是孩子惧怕的“地狱”之一。
因为年纪太小,兄妹俩根本记不清家里的地址,只知道住在郊区,无奈之下,警察只能开车在附近兜兜转转,直到兄妹俩认出自己的家。
他们住在一个蒙古包里,里面不通水不通电,这里是乌兰巴托最贫穷的郊区之一。
蒙古包外站着一个衣着单薄、浑身脏兮兮的小男孩,那是他们的弟弟,看着比流浪的兄妹俩还惨。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穿得厚实干净、身形肥硕的父母。
看到兄妹俩回来,父母二人表情十分冷漠,似乎根本就不期待他们回家。
Delguerre紧紧地抱住弟弟,眼里满是心疼。见母亲朝自己走来,她小心翼翼地躲到警察身后,几乎是下意识的反应。
警察Dava队长例行公事,问父亲是否酗酒打孩子,母亲慌忙否认。
其实他心里什么都明白,但他也爱莫能助,唯一能做的只是警告一下这对父母,别再让孩子出来流浪。
最后,导演问Dava:
“你觉得他们会再次出去流浪吗?”
Dava一脸无奈,似乎早就看清了他们的命运,斩钉截铁说道:
“会,他们再次出走的可能性很大。他们蒙古包里没有吃的,对孩子来说,挨饿是件很痛苦的事,所以他们更愿意去城里流浪、乞讨......”
不出所料,一周后的凌晨,兄妹俩再次离家出走,出现在乌兰巴托零下25度的街头。他们依然身无分文,不知去哪过夜,也不知未来命运会走向何方......
Jukka和他带领的那群孩子也是如此。
如果被警察抓走,他们最终的归宿或许是孤儿院,那里没有自由,只有痛苦。他们只能继续游荡,穿梭在乌兰巴托的每个下水道和楼梯间,寻找一处栖息之地......
有人嘲讽他们活该,生在这里只能承受这样的命运;也有人感慨,这群孩子的父母的心,似乎比乌兰巴托的夜还冷。
从小到大,我们总会听到类似这样的话:哪有父母不爱孩子的。
的确,有人出生即在温暖港湾,拥有一对不扫兴的父母,爱子女如爱自己的生命。可天下之大,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很多网友逐渐认清一个事实:
父母不需要考试培训,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职业,可似乎不是所有人都配做父母。
他们光生不养,或是极尽自私,将孩子当成养老工具......生育或许是每个人的选择,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真正尽到养育的责任。
即便是如今,如何为人父母、养育孩子,仍是许多人需要去学习的课题之一。
本文图片素材来源:
B站@可拉冲冲冲《蒙古:流浪的孩子》、网络
作者:鲸辰,本文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一人一城(ID:yirenyicheng01),带你探寻美好空间,认识更多有趣的人、事、物。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