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律师,那些张雪峰没说全的残酷真相
作者 | 齐宝鑫 知识产权律师 博士
来源 | 中欧商业评论
张雪峰被称为“凭一己之力改变高考志愿格局的人”,在今年的高考投档分数线中,文科中法学专业因被张雪峰强力推荐而分数高涨,新闻学、英语和小语种专业则相继遇冷。
法律行业可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根据智合数据,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执业律师65万人,比上一年新增7万人,涨幅超过13%。预计再过十年左右,国内律师人数就能实现翻番。
但在人数高速增长的同时,市场空间却没有达到与之对应的增速。据智合统计,2017年到2022年,国内人均办案量由25.25件/人减少至19.56件/人,5年间下降22.53%。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律师行业是典型的二八分化,内部存在太多不被大众所知道的真相。
律师行业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但凡能考上985高校法律专业,绝不会考华东政法大学等院校。
在普世价值观中,对中国高校的评判标准就是985、211,以及双非院校。人们对于名校有不变的追求,所以能选985法律专业,绝对不会选华东政法大学,尤其华政还不是211。
这也符合传统的认知: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报个法律之类的热门专业,随后高分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未来就能当个赚钱的大律师。
笔者只能说,考上985名校的法学院(及知识产权学院等有关的院系专业),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学生的学习能力,高分通过司法考试的概率也同比例增加。
但律所实际招聘情况与传统思维假设之间是有差距的,如果非要做个比较,说一句得罪人的话:华东政法大学这类院校的毕业生更受律师事务所喜欢,因为毕业生踏实,专业,不切实际的想法少。
笔者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华东政法大学的毕业生和985法学院的毕业生,通常哪个更好用?笔者发现,华东政法大学的毕业生踏实肯干,预期合理,往往更容易脱颖而出。更何况,不是学校排名越高,这个学校的法学院就越好,甚至有些名校的法学院是排名很靠后的。
例如,根据软科2021年中国大学专业排名,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科的学术排名是A+,另外一个A+是北京大学,把绝大部分985高校都甩到了后面。
中国人通常没有看专业排名的习惯,都去看高校综合排名。考一所985,说出去,学生和家长都有面子,但从就业的角度,华政知识产权学院的毕业生是里子,意味着更高的就业机会。
当然,从考公务员的逻辑而言,北大清华或许会比华东政法大学更有优势,但律所用人逻辑并非如此。律师行业是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往往要求初入职场的法学院毕业生甘愿做一个螺丝钉,薪资预期不高、愿意加班、想法不多、能在三到五年间安守在工作岗位上,这往往与名校毕业生的预期不符。
部分985毕业生总有种莫名的优越感,名校背景往往让他们显得心浮气躁、不肯投入,对于需要长期投入才能发展的律师行业而言,这份优越感无异于自杀。
误区二:出国读法律,相当于“镀一层金”。
说白了,法律专业就不适合出国深造。律师行业是高度本地化的行业,就算是美国知名大学法学院毕业回国,也很难拥有就业优势。
除了跨境并购等特殊情况,客户通常希望本土律师事务所解决本土的法律问题。一个学生费尽辛苦从美国法学院学成归来,哪怕GPA再高,对中国大陆的法律还是不了解,合伙人让其写一份法律意见书,立刻就会露馅。
一名大学四年在上海就读法律的本科毕业生,除了更容易理解中国法律以外,还会更有利于其未来接触诉讼,因为他的同学可能遍布上海法院和检察院的各个机构,当其他诉讼代理人还在为找不到法官的联系方式而苦恼时,他的同学很可能就在这个法院做书记员,一个微信电话就能解决问题。
律师行业是需要人脉圈的,海外名校法律系毕业,在国内能有多少人脉基础?能找到多少个法院的书记员?
至于在海外律所的实习经验是否有用?作为资深老律师,笔者认为,用处肯定是有的,但怎么理解“有用”?这指的是增强了跨文化体验、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英语能力,从这些维度而言,肯定不能说没用。
当我们把视野放到全中国律师行业作整体考虑,能接触涉外业务的还是极少数,从功利主义的角度而言,客户更关心你是不是理解本土的真问题、是不是能“摇到人”。
换个角度思考,如果一个中国客户在美国投资,遇到了法律问题,抛开语言沟通的便利性、中国人的亲情因素、律所费用价格等各类因素,客户会选择在美国就读法学院的白人律师,还是一位曾在中国C9高校留学过、取得了美国律师职业资格证的白人律师?
对于法律专业,留学带来的实用性加成不大,甚至可能是负向的。本土知识的缺乏,往往导致在就业市场上受挫。
误区三:学历越高,发展越好。
在律师行业,大型所通常都有学历和学校的要求,并且非常卷,通常硬性指标包括:
第一,对毕业院校的要求,例如985法学本科毕业,或者放宽到985及211大学毕业;
第二,通过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是必要条件;
第三,有些律所要求硕士以上学位,但有趣的是,几乎没有律所要求一定要博士研究生,因为律所不是大学,执业律师通常没有科研指标,博士学位不是通常要考虑的必备条件。
有些求职者为了增强被录用的机会,变成“考证专业户”,除了获取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证书之外,还会去考取证券从业资格证书,基金从业资格,翻译人才认证资格等。从事知识产权业务的律师,流行专利代理资格证和法律职业资格证“双证”齐全。
但是否学历越高,在律师行业的发展就越好?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如果单靠学历就可以决定未来发展,那律师行业发展最好的必然是法学博士,作为投身该圈接近二十年的老律师,笔者观察到的事实是:法学博士作为律师,通常发展得没那么好。反而有时候非法学本科的人,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这背后的原因在于,影响律师成功的因素太多了,例如表达能力、市场开拓能力、与人沟通能力等。懂法律只是基础,和任何服务行业类似,懂管理,懂经济,甚至懂外语都可能是需要的。笔者经常说:决胜于法律之外。
律师行业也要讲究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评价律师好不好,一方面是狭义上的专业能力,例如知识产权律师是否精通业务,另一方面是广义上的能力,例如升任合伙人之后,是否具备足够的领导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就好比评价医生时,一方面是狭义上做手术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是广义上开医院的能力和担任院长的能力。
努力很重要,但努力的方向不要错了,律师行业不是靠埋头往上读研读博,就能换到好前程的。
律所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
律师行业的第一个特点就是本地化。外国企业到中国也要遵守中国法律,且只有中国律师才能解释中国法律。除了跨境交易或者少数使用外国法律的情况,中国律师最需要的看家本领是中国法律,海归法学毕业生在律所并不吃香,律所需要的首先是懂本土的人才。
律师行业的第二个特点是客户导向。客户需要什么,律师就需要会什么。客户需要表达能力好的人,客户有什么苦、有什么冤,律师要口齿伶俐、深刻清晰地表达出来。客户需要文笔好的人,无论是代理词的撰写,或是起诉状的起草,哪一样都需要文笔。很难想象,一篇表达不清晰,甚至多处出现错别字的起诉状要如何能够赢得客户的信任。
客户还需要快速反馈,尤其对个人客户而言,律师就像是他御用的,恨不得天天打电话,律师需要24小时待机。大型所基于内部成本控制和客户支付能力的考虑,通常不把个人客户作为优质客户,大富豪离婚除外。笔者知道一个全国性的大型所内部严禁签约个人客户,特殊情况要经过审批(不是笔者所在律所,特此声明)。
这与电视剧中存在巨大反差。笔者曾就此询问过影视剧拍摄的商学院同学,他的回答是:为了收视率和贴近中国最普遍的观众,您这种专利侵权之类的知识产权诉讼和大所创收依赖比例高的上市项目,制片人通常完全不考虑拍摄。
律师行业的第三个特点是高门槛。律师是专业人士,和医生一样,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干的。一方面,律师需要的是法律专业知识,所以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是敲门砖,必须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持证上岗。
另一方面,律师行业同样需要体力,需要身体足够好、能长期加班的人。虽然招聘要求上不会那么写,但坦率而言,在律师行业,男性是比女性更有优势的,因为他们体能优势更显。
再换个角度,如果出去谈客户,男性的优势也高于女性,一个小姑娘哪怕专业性再强,但是坐在那里镇不住客户,有些客户就希望坐在那里的是一名男性,自带气势镇得住场,这是招聘中不会明说的隐藏条款。
现实情况是,女律师和女法官一样,比例都很高。笔者自己带的律师团队,绝大部分都是女律师和女律师助理,这绝对不是个案,甚至可以说相当普遍。但在律师行业,男律师可谓求之不得。
试想下,男合伙人带着一个未婚女助理频频出差?多少男性合伙人想招个男律师!
招聘中还有另外一点不会明说:律师行业喜欢有人脉资源的人。如今能够进入大型所实习工作的,很多都是通过人脉关系进来的。
律所每年并没有硬性的招聘指标,一家大型所完全可以今年在上海不招一个人,并不会影响业务,但如果有朋友打电话说:“我表弟今年法学院毕业,想过来实习”,也可以为此多增加一个名额,这是完全随机浮动的。
基于以上特点,律所到底希望什么样的人,可以做出如下判断:
第一,能埋头干活的人,这里的干活指执行力,而非创造性。美国作家阿尔伯特·哈伯雷的作品《把信送给加西亚》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美方具有一封战略意义的书信,急需送到古巴盟军将领加西亚手中,但加西亚在丛林作战,没人知道他在什么地方。
这时候,年轻中尉安德鲁·罗文挺身而出,没有任何推诿,不讲任何条件,历尽艰险,徒步三周后,走过危机四伏的国家,以其绝对的忠诚、责任感和创造奇迹的主动性完成了这件“不可能的任务”。
律师行业的能干活,指的就是安德鲁·罗文这类人。
第二,能带来客户的人。这一点和金融业是类似的,做律师就是两件事:做市场和做业务。所以律师行业要么是自带资源,要么能说会道,要么两者皆有,因为这是靠嘴吃饭的行当。因此,对于律师的能力要求,一方面要有笔杆子,这是必备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就是有客户。
第三,身体好的人。人们对于律师往往有一种误区,认为律师是高智商的脑力劳动者,但行内人恐怕不同意这一点。做律师就是劳心劳力,没有好体力是做不了的。笔者知道一些极端案例,例如复杂的知识产权案件需要连续开庭一周,没有好体力肯定吃不消。再例如,做涉外业务的律师往往因为时差,需要半夜三更和客户开电话会议。
当然,对于法学院毕业生而言,做律师不是唯一的出路,还可以进公检法、在企业做法务、考公务员(与公检法无关的其他部门)、出国留学、自己创业,也可以待在家里不就业,甚至去送外卖。
但需要知道的是,律师行业绝对没有电视剧中描述得那么光鲜,大部分律师既没有豪车豪宅,也没有那么多开庭时的慷慨激昂,并且收入都很一般。律师是一个需要烧脑斗智斗勇,并长期拼体力埋头耕耘的行业。
这也是关于法律行业,张雪峰没有说全的残酷真相。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