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龙是不是又赢了?
编辑 | 周三三
《河边的错误》可真给文艺片长脸。
上映没在热门档期,故事也非常迷幻、恍惚,都到片尾走字幕了也没给事情打个结,看完可能会问号脸愣在原地的那种。
然而票房成绩丝毫不含糊,上映刚四天已经破亿。
啊这,就算赶巧有平遥、戛纳帮忙镀金,这层金未免也太实在了一点。不然就是朱一龙确实扛票房,高低能拉动一大波进账。
以及,“余华小说改编”这块金字招牌也可能是大功臣来着,毕竟对这届年轻人来说,粉余华老师是一种“时髦的冲浪爱好”。
总之种种一叠加,天时地利人和,《河边的错误》再怎么不好懂也依然卖势一片大好,似乎就很合情合理了。
它甚至跟余华阐述这部电影时,引用的那句希腊谚语也契合得一笔,“命运的看法比我们更准确。”
眼下,这部电影的命运便是既有奖运又有财运,既持有文艺片的尊严,也不缺作为商品本身可实现的最优价值——嗯,厉害。
1.
如果有刷到关于电影的评价说,“好看”“震撼”“精彩”,千万别信,因为能这么夸的人,搞不好压根没闹明白看的是什么。
不是说《河边的错误》不好看,是它无论讲表达、拍摄、立意、调性还是内容,先天决定了这不可能是符合主流“好看”的影片。
或许,网友的这句话更能概括它的所有,“《河边的错误》是一部想要剧透都无从说起的电影”,就迷成了这样。
所以,如果是冲着“凶杀案+朱一龙”,就下意识以为是另一部《消失的她》而买票进场,百分百会暴跳如雷打差评。
还有怀抱看罪案片的心情看《河边的错误》,也会十分难受。
一是凶手很快确认,就是县城里的一个疯子拿砍刀在河边乱杀人,杀了收养他的婆婆、一个试图自杀的诗人和一个小孩。
等于罪案片最抓人的推理刑侦部分,寥寥几笔便略过。
再来是,把它看成一起连环杀人案的话,它完毕也没有明确地亮出“疯子为什么杀人”“疯子被如何处置”等作为结案的底牌。
疯子似乎是被刑警队长、朱一龙饰演的马哲枪杀了,但事后马哲数子弹,七发一粒不少。那他到底开没开枪?不好说。
还有一幕在河边,马哲走向河中心,他身后的岸上,站着穿他衣服、一脸讥笑的疯子。那疯子究竟死没死?依旧难讲。
诸如此类不明朗、虚虚实实的剧情,从影片过半开始延续到了最后。小到拼图有没有被马哲扔掉,大到马哲的孩子出没出生。
当中可以拍板认证,也与原著几乎一致的一个情节是,马哲在破案过程中被扰乱心智,一步步精神坍塌,成了第二个“疯子”。
因为他疯了,才会出现那些大段的、似是而非的东西。它们可能为真,也可能来自一个疯子的幻觉;你分不清,那你也就“疯”了。
倒也不能说,这是文艺片导演擅长的、“捉弄”观众的一种恶趣味。反而该讲一句良心话——
《河边的错误》本可以有一百种掉鸡皮疙瘩的拍法装逼格,但导演魏书钧选了相对诚恳、朴实的路子来呈现,这蛮难得。
它或许有点“神叨叨”,但至少不招人讨厌,不让普通观众看了直晕头,对一部戛纳特供的文艺片来说,已然很值得褒奖。
而且它的“神叨叨”、冷冽、阴郁也很贴小说原本的味道,算是力所能及地忠实于原著——否则,怎么能请到余华全程为它应援呢。
2.
把余华搬出来当代言人,这大概是《河边的错误》在这一路宣传、营销中,用得最丝滑、顺手也最聪明的一步棋。
何况一个余华还能扯出一个莫言赶来为电影吆喝一嗓子。
“这部小说的改编难度非常大,我很期待。”就这么一句,但你懂,文坛大师的一句加上两位大师的互动,含金量蹭蹭见长。
这可比内娱多牛掰、多海量的人脉打call都来劲。同时格调拉满。
不过也要讲一句,即使有大奖、大师贴金,宣发中,那种对艺术格调的分寸、是雅是俗的界线,《河边的错误》倒拿捏得堪称精准。
一条热知识,今年的电影宣发流行诈骗。这种手段能入刑的话,没几家电影算得上清白。其中最闹笑话的就是文艺片。
理解,都理解,毕竟文艺片注定了行情不会很好,可辛辛苦苦地拍了、上映了,总还是盼着一切没有白忙活儿。
该说不说,《河边的错误》起初也险些为了跟风而歪掉。
官博为定档预热打出的文案很叫人出一身冷汗:剪几个朱一龙在电影里崩溃的画面说,“拒绝精神内耗,有事直接发疯”。
把余华小说网感地处理为“发疯文学”,哪怕文本中,实实在在有人疯掉了,“疯”是关键的文眼,可这“疯”的多少不是一回事。
肉眼可见把疯里疯气的宣发拉回正轨的,似乎就是余华登场。他早年聊小说版权几度出售的故事,一经挖坟,即刻发酵全网。
真活该余华老都老了,还能吃一吃互联网红利呢,在他身上,文坛巨匠的高贵与俗人俗愿的亲切相映成趣,主打一个反差萌。
余华也拥有很多顺应这个时代心意的特质,共情年轻人、输出金句、活得像个段子等等。他既满足慕强心理又确实挺好笑。
这样高级、全能的王牌一打,基本就是为电影宣发定下了基调:不那么下层显得很没品,也不拿腔拿调劝退一部分路人。
余华的人设与电影的宣发一脉相承,就是“雅俗共赏”。所以哪怕看完才回神过来,电影其实文艺味极浓也不会完全吃不下。
《河边的错误》不仅有望成为今年文艺片的票房冠军,搞不好,还可能为“文艺片宣发的正确打开方式”打一个样——
别太偏题,也别太贪心。
当然,凸显余华这颗棋的高明,还少不了朱一龙打配合。
余华、朱一龙情投意合,不是,并肩路演的场景,似乎又成形了一种文人大师与一线明星之间的奇妙化学感,又是另一种反差萌。
比如余华老师会激情赞美朱一龙老师是艺术家,是命定的马哲人选,“把他换任何一个人来演,我都接受不了。”
大师的金句立刻被朱一龙粉丝做成大字报
朱一龙老师马上投桃报李,说本来为马哲长什么样犯难,直到看到余华老师的一张照片才恍然大悟,“从此照片每晚陪伴我入睡。”
就是可怜了魏书钧,三个人的电影却不能有姓名。
3.
说起来,魏书钧和朱一龙在眼下的这股鸿运,很难讲谁更胜一筹。
魏书钧连着两部文艺片被抬。上个月的《永安镇故事集》,确实因为“制片人破防”事件招了白眼,但并不影响片子拿奖。
他似乎就是一个为冲奖而生的导演,年纪轻轻,但百发百中。那么票房方面背一点也算公平吧,结果这次连票房也给他赚到。
此处需要简单拉一下现阶段,文艺片票房是个什么境况。
《燃冬》挨一堆骂结果只得区区2000万,《鹦鹉杀》也没过2500万,周冬雨今年真是赢了情场,却在赌场输得一败涂地。
即使有张颂文坐镇的《不休不止》也才刚踩线1亿。《不虚此行》拉来胡歌加吴磊都不管用,一样过不了2500万。
胡歌是不是天生跟电影犯冲,越努力转电影越成了白努力……
不过这一波中,最惨还属魏书钧自个儿的《永安镇故事集》,300来万收官。所以前后一比就很鲜明了——
《河边的错误》转头能四天破亿,朱一龙到底加持多少?
朱一龙也配称一声电影圈的财神爷。第一部担主演的《人生大事》就过17亿,且荣升金鸡影帝一夜成功转型。这性价比绝了。
第二部《消失的她》口碑差点儿,但34亿的票房、疯了一般的热度和全国刷脸的程度,行吧,好像没什么不可原谅。
跟着就到了第三部《河边的错误》。它对朱一龙的考验,第一肯定是演技与气质放进文艺片里,合不合氛围,有没有缘分。
尤其马哲要承担观众的观片情绪,要从前期当刑警的老道、有责任感,转入后期渐渐迷失的疯魔,难度非常之大。
但朱一龙不说多惊艳吧,起码,他与影片、与其他演员搭一起是和谐的。甚至增肥看着都很顺眼,不是那种故意变丑的假兮兮。
贴得上普通人的脸,这对美男出身的演员来说,已经是再幸运不过的事了。再来还能在一部铁血文艺片里扛票房,朱一龙这命啊好得有点不像话。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