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从何处着手
前段时间有朋友在后台留言说询问了下研究什么、如何研究的问题,这里以此为话题,结合自己做研究的经验,做一个总结。
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认知,我之前写过一篇关于认知的文章,投资世界中的四种认知(文章共有两个版本,这是最新的修订版本),将投资中的认知划分为四种:对人性的认知、对市场的认知、对企业的认知、对实践的认知。
这四种认知中,对人性和对实践的认知来自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需要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言论进行观察和思考(包括阅读历史、心理学等等,这些是历史案例,以及他人的观察思考)。
那么需要进行集中性的研究的,就是对于市场和企业的认知,其中对企业的研究的技术性会更明显点,毕竟企业的经营,都需要尊重经济规律,而经济规律相对客观;而对市场的研究,主要目标是关注市场价格形成和运转,这其中就有很多心理因素在起作用了。
一、兴趣是最好的启蒙老师
在刚开始起步的时候,往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感兴趣,所以才能够不知疲惫、不畏艰难。
从某种层面上,按照兴趣出发也是人类的一条心理规律,人们对于自己喜欢的事情会乐此不疲,但是对不喜欢做的事情,却会内心排斥。
而刚开始起步的时候,重要的不是获得什么认知,而是培养对研究的兴趣。因此研究的时候,可以暂时不关注效益的问题。
做投资有一个特点,其中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所以从事任何行业,各类兴趣都能够找到对应的领域、对应的行业和上市公司。比如说从事软件,可以看软件公司;对科技感兴趣的,有芯片公司、人工智能应用公司等;对艺术感兴趣的,有影视公司;还有旅游类公司等等。
研究自己喜欢的行业和公司,那么研究这一行为本身会让人感到快乐,从而有助于对研究行为的坚持。
二、以逻辑作为指引
从兴趣出发了、从喜欢的行业出发,常常适用于刚起步阶段,因为人类的心理规律,而研究又很难在短期获得收益,因此早期需要通过兴趣来避免我们内心对枯燥的研究工作的排斥。
但是到一定程度,我们就应该更多地从逻辑出发进行研究对象的选择。并且,跟刚开始不同,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会觉得各种公司的无差别性,不管它从事什么业务,公司在赚取利润这一点上,是相同的。
一种是能力圈的角度,从简单开始,一步一步地积累,这里的简单并非说只是绝对意义上的简单,更多是相对意义上的,也就是结合自己的实际,比如,工作中处于某个行业,那么研究这类上市公司就更有效率,一方面是有信息渠道,另一方面是懂得这个行业是怎么运作的,有没有什么猫腻(任何行业,都是在处理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如果按照简单开始的逻辑,消费类是对于普通投资者研究时优选的行业,因为是对普通个人进行销售,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接触到上下游的大部分环节。
而另外一种逻辑也是建立在预期未来收益的基础上,由上而下地进行分析,决定某个行业、某个个股作为研究对象。这种方式需要有一些预置的某些认知作为条件,比如要有基本的商业嗅觉,要能够对经济发展方向有一个总体把控等等。
而预期收益的逻辑,可以有增长率的维度,也可以从持续性的维度。增长性和持续性往往存在一种权衡取舍,增速非常快,往往意味着持续时间比较短。
三、对市场的研究不可或缺
投资本身是一种生意,任何生意都需要了解环境,也就是要了解大的市场。因此市场是我们必须要研究的对象,对公司的研究偶尔可以缓缓,但是对于市场的研究是无可缺少的一环。
了解市场,不了解公司,依然是有赚钱的概率;但是如果了解公司,但是不了解市场,依然会变得非常被动,亏钱的概率很大。
价值投资虽然不关心价格的短期波动,但是对于价格和价值的关系非常关切。我们常常听说好生意、好公司、好价格,然后才有好投资,似乎好价格只占三分之一,但是实际上这是一个必要条件,没有好价格,那么前两个好都不足以获得高收益。任何资产都不值得天价。
对于市场的研究,核心就是判断两点,一是价格是如何形成的,二是价格的变化中枢是什么。
价格的形成和变化,既有理性的因素,又有非理性的因素,尤其是在一个散户量较多的市场,不管这些散户是否具有散户思维,其群体效应都将明显(乌合之众中,群体思维跟职业、学历等等关系不大,即便受了高等教育,照样受到群体效应的影响)。
价格的形成机制又有短期和长期之分,两种情况遵循着不同的逻辑。
短期来讲,价格遵循着心理规律,影响心理的因素都会带来价格的波动。
而长期而言,交易的重要性就不那么大了,我们更关注平均价格,所谓“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不管股东怎么变化,股份数量代表的意义是相同的,都是一种对公司剩余利润的索取权,以平均价格作为衡量,公司的盈利能力才是最为关键的。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