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之内,两个时代落幕
1548个字 阅读时长:4分钟
中产先生 | 洞见时代 发现价值 讲述生活
对东亚来说,也是挑战的开始。
说在前面:
这篇文章,主题宏大,内容短小,不像我们的行文风格,不过有些事情,含糊其辞,才能讨论得轻松愉快。
从昨天到今天,有两个在东亚乃至世界都颇具影响力的人先后辞世,一个是稻盛和夫,还有一个大家都知道是谁。
对于后一个,我不觉得有多少讨论的空间,我只想说,作为那个时代仅存的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他的离世也带走了人们残存的记忆,标志着那个时代的彻底落幕。
但是他身后,冲突并没有结束,角力还在继续,而且看起来这场角力的影响不止是欧洲,未来对东亚的影响好像更大。
好了,不好说的部分结束,下面主要说说稻盛和夫。
从昨天开始,就看到稻盛和夫的文章刷屏,看了标题,都是分享他的经营之道,他的哲学理念,还有就是他的企业成就。
还没看到那篇文章能跳出稻盛和夫来谈稻盛和夫的。
在我看来,稻盛和夫的成功以及他的经营理念,其实形成的脉络很清晰,他的理念是由两部分构成的:
精细化的组织管理 + 儒家文化圈的心性疏解。
稻盛和夫的经营理念里,最常看到的就是精细、精益、精进、极致,甚至最后总结出的阿米巴模式,也是为了把组织中的效率发挥到极致。
一言以蔽之:就是通过组织的不断优化,达到损耗最小,效率最大。
但是这种模式,是反人性的,所以他的经营理念又延申出了哲学的部分,就是儒家所谓的心性,劳动不再是为了报酬,甚至不是为了荣誉,而单纯是为了磨练提升自己。
我这里要说一下,我并不是说稻盛和夫是大忽悠,事实上,这和他成长的经历有关,他经历过日本战后的悲惨岁月,也经历过地产破裂后日本的衰退,所以对于提升心性我相信他是身体力行,也是真诚的。
见多识广的人会说了,这不就是东亚的内卷吗?
没错,确实很像,日本的所谓工匠精神,螺蛳壳里做道场,也是这种理念的体现,但是为什么稻盛和夫成功了?或者为什么东亚成功了?
还是因为嫁接了全球化。
内卷内卷,作为一个经济学术语,最早是研究小农经济,一个农田,再精耕细作产出也是有限的。
但是当这种精耕细作的技能一旦接入世界市场,就成了巨大的优势,成了无比高效的生产能力。
所以说,稻盛和夫的成功,当然有他自己的天才,但更重要的是嵌入了全球化的进程,全球化分工越细,联系越紧密,这种模式就运行的越成功。
但是这种模式的局限性也很明显:
主要是组织的优化,横向的精细,缺少纵向的突破,韧性有余刚性不足。
这些年,我看到国内不少大企业引入稻盛和夫的经营理念,有的还大张旗鼓一顿宣传,但是落地之后,成功的例子好像没有。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选择性学习稻盛和夫最成功的其实是富士康,据说稻盛和夫的书备受富士康高管的推崇。
你去看一眼富士康流水线上,每一秒每一个环节甚至每一个动作都丝毫不差,这是把稻盛和夫精细化的精髓学到家了。
可以说,稻盛和夫这套经营理念之所以成功,通俗一点来说:
是全球化产业分工和东亚特色的一拍即合。
从日本为代表的四小龙,到中国,这几十年经济发展基本都是这个模式,东亚农耕文明无与伦比的精细化效率,对接世界之后迅速成为世界工厂。
但是,全球化出现了裂痕,供应链开始脱钩,产业也有向东南亚转移的趋势。
横向的精细化操作已经见顶了,产业的向上突破成为摆在东亚国家面前的主要问题。
稻盛和夫的离世,似乎也可以作为一个精细化制造的东亚时代正在落幕。
时代的落幕,也是新时代的开启。
面对未来可能的地缘冲突,以及产业向上突破的迫切需求,希望这个过程平稳顺利,不要太剧烈。
就这样。→→小手一抖,红包到手。
拓展阅读:
俗话说,下雨天,多读书,经济小年,更应该蛰伏蓄势。
冯唐的这个成事心法,集合了曾国藩、麦肯锡和他个人的管理实践,提供了一套可行的成事方法论,不管是职场白领,还是管理者,都很有启发。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