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他,但配不上他
现在的纪念,是一种传统的朴素感情。
但是,中国人配得上他吗?
他是一个大力推进改革开放的人。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谈为什么改革政策与社会舆论没有了良性互动。某种程度上,这是当下中国改革进程中一个关键,但却被忽略了的问题。
传统媒体时代,市场化媒体精英对改革政策有着较强的敏感性,会引导政策与舆论的良性互动。随着自媒体兴起,传统媒体精英消散,无法完成昔日功能。
对自媒体而言,缺乏能力去深度解读政策,更重要的是它们没有兴趣。对自媒体来说,需要的是能撩拨情绪的一部分。比如统一大市场,在民间舆论场,在互联网市场、在资本市场,都被导向了情绪化的解读。
与此同时,网民构成从最初的大专、本科占主导,过度到初中占主导。自媒体崛起,会因为流量而主动贴合大众观念。而普罗大众不具有经济学的、市场的知识,只能用传统的计划经济式的、重物质生产的观念与直觉去解释经济现象。在无数人的转发选择中,只有迎合这些观念的自媒体,那些专家、大V,才能凸显出来。
于是,反市场、更倾向于保守、煽动情绪的专家,成了“良心专家”,在节目中面对青年侃侃而谈。而那些市场化的声音,那些顶层政策中更具改革精神,肯定市场价值的声音,消失在普罗大众的转发之中。
最终,这些凸显出来的无数自媒体,聚集起来,就可以设置话题、形成舆论、逐层扩散,影响政策,让他的声音更显单薄。
他是力推互联网的,平台经济也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一环。但语文老师的文章;几个记者的情绪;甚至一条微博,都能通过十万加、热搜直接影响到具体部门。
民间舆论在狂欢:记者砸互联网;老百姓在反对学英语、驱赶外资;年轻人在反对市场经济;某些专家在反对改革、反对开放。
他应该是会上网的,刷到这一切,不知道他是否痛心难言?
某种程度上,民间舆论场不但不能与改革性的顶层政策相互响应,更糟糕的是,某种程度上,民间舆论已经阻碍了改革开放的深化,反而成为了一个自我实现的阻碍改革开放的预言。
其实,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是中国人争取来的,而是邓小平带给中国人的。中国人也配不上他。
过了四十年多年的好日子,但现在,不但很多中老年人在痛骂市场经济,反对改革,连年轻人也有过之而无不及,反对得更加激烈。他们对未来的期待,是国家计划经济给自己分房子。
年轻人的确遇到了困难和困惑,社会发展总会有问题,但不去读书,不去找社会的正确答案,却希望回到计划经济国家分房子。
这很难说配得上他。
欢迎关注更多深度文章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