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欣赏之道:文学、绘画与书法——暨沈嘉柯《大师一支锦绣笔》赏析文集首发式
从文学、绘画和书法三个角度全面赏析《红楼梦》
破艺术壁垒,走进名著瑰丽世界
古今中外都有杜撰的先例
贾宝玉初次见到林黛玉,觉得这个妹妹非常漂亮,就给林黛玉取了表字“颦颦”。古人在本名以外,还会取个跟自己有关联意义的别名。贾宝玉看到林黛玉一颦一笑恍若仙子,就自告奋勇为她取了表字。
探春这个时候故意询问,取这个名字有什么典故?在前文中我给大家讲过,古人写作,特别讲究用典,让文章更加文雅有韵味,含义更加丰富。贾宝玉就说出自《古今人物通考》。探春一听,就觉得不对劲,她对自己这个哥哥的性格、脾气很了解,干脆直接地戳穿了他在杜撰典故。
贾宝玉就开始辩解,杜撰这件事情,又不是只有他在做,很多文人都这样干过。
看看,贾宝玉这孩子天赋异禀,太聪明了。他说得没错。谈到创作,我们都知道,小说是虚构的。
那么小说之外的文章呢?那些随笔、杂文、游记等,是完全真实的吗?那些名人传记故事,都是真的吗?
其实,年代越久,越有可能是杜撰的。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名扬千古,但并不是完全写实的文章。庆历四年(1044年)春天,范仲淹的好友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也就是今天湖南岳阳一带。
滕子京是个做实事的官员,重修了岳阳楼,邀请范仲淹写文章纪念,还送了一幅《洞庭秋晚图》供他参考。范仲淹没去过岳阳楼,全凭想象写的《岳阳楼记》。
我们的古人,其实也坦然承认,他们写文章、写诗歌主要是为了抒发抱负,表达心中的情感,并不是为了专门记录建筑物景观,也不是在写应用文。风景名胜只是一个表达的对象。换一个地方,换一栋楼,也可以写出好文章。
所以呀,杜撰这种事,古今中外都不例外。
小说不能完全信,因为它是虚构的,大部分人都明白。散文随笔也不能全信,值得半信半疑就算不错了。
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就很实诚:“咱家也坦率地承认,咱家那些散文、随笔基本上也是编的。咱家从来没去过什么俄罗斯,但咱家硬写了两篇长达万言的《俄罗斯散记》。咱家写俄罗斯草原,写俄罗斯边城,写俄罗斯少女,写俄罗斯奶牛,写俄罗斯电影院里放映中国的《地道战》,写俄罗斯小贩在自由市场上倒卖微型原子弹。”“关于散文的真实与虚假的问题,我开始也认为散文必须写作家的亲身经历,写确实在生活中让他感悟很深的一件事。后来我发现不是这么一回事,包括很多大家的著名散文。”“散文可以大胆地虚构,而且我相信90%的作家已经这样做了,只是不愿承认而已。”
莫言一旦醒悟了,就放开了思想束缚,写起小说、散文来天马行空,自由奔放。
他这么做的原因也非常简单: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文学艺术追求的是更好的艺术效果,是容许杜撰的。合情合理的虚构,可以为文章增光添彩,使文章更加具有可读性。
虚构可以,但不能过头穿帮,否则就会适得其反,普通读者会怀疑你写的一切的真实性。
在著名作家杨绛去世后,市面上冒出了她的《一百岁感言》,文中写道:“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这几句话走红网络,被很多知名博主乃至许多单位的官方微博转发,大量学生更是将之引用到作文里。我当时看到后就非常怀疑是不是杨绛先生写的。要知道,杨绛先生是一个年过百岁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遣词造句讲究朴素平实淡雅,怎么可能说出这么矫情的网红腔调语录呢?
果然,后来记者经过调查,发现这几句话完全是网友捏造虚构的。在报刊公开发表的《坐在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当中,完全没有这几句话。这几句假名言之所以会穿帮,就是因为编造过头了。
学生们写作文的时候,有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有时会虚构名人名言乃至名人故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我认为,这种做法不可取。平时多积累,就不至于无典可用。积累时也要多甄别,比如爱迪生孵小鸡、达·芬奇画鸡蛋等故事都是虚构的,却被我们一用再用,是很可笑的事。其实阅卷人的阅读量,远远大于考生,而且现在网上查询那么方便,检验故事真假很容易,胡编乱造很难蒙混过关。
本文选自《大师一支锦绣笔:跟着考点读“红楼梦”》
大师一支锦绣笔:跟着考点读《红楼梦》
山东人民出版社
百万畅销书作家沈嘉柯 全新力作
继“押中”2022年北京卷《红楼梦》“沁芳斋”作文题、
2023年高考“花卉”作文题之后
著名作家沈嘉柯全新解读《红楼梦》的写作手法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