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万亿医疗健康市场,留给律师的还有多大空间?
作者 | 智合研究院 杨凯
来源 | 智合
根据《2023易凯资本中国健康产业白皮书》,2022年中国健康产业市场规模约为12万亿元人民币。
医疗健康行业,在聚集了大量前端科研技术、知识产权、人才和资金的同时,与人类生命和健康福祉息息相关,因此在全球各个法域都面临高度的监管和合规要求。从事生命科学与医疗健康行业的企业、个人、研究机构、医疗服务和器械提供商,以及公共卫生机构和医师们,都需要法律服务的保驾护航,并由此衍生出巨大的法律服务市场需求。
而在刚刚过去的2022,以及2023年的当下,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经历了不寻常的一年:医疗健康相关投融资市场骤冷,众多企业资金源头紧缩;中国创新医疗企业价值曲线重构,技术发展逐渐与国际药企趋同;史上最严格医疗反腐风暴来袭,使得“合规”再次成为药企的年度关键词。
以上种种,表明当下的医疗健康产业正在经历一个新的变革与重塑阶段。对于服务该行业的律师,又该何去何从?
智合通过采访数位深耕业务一线的资深法律人士,旨在全面反映医疗健康业务领域的发展特点与需求变化,以期从实务角度为业内带来当前法律服务版本答案。
受访嘉宾:(以姓氏首字母排序)
顾 泱
汉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施 巍
方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周成曜
汉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变局之下,医疗健康行业新阶段
1.
投融资遇冷,药企业务放缓
2023年,全球医疗健康产业投融资金额同比下降了23%,而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融资同样出现了明显放缓。
上半年,国内医疗健康领域一共发生了681起融资事件,其中除去上市、收并购和定增事件一共有583起,累计融资金额357.67亿元左右。而2021年同期数据为1287起,1034.12亿元;2022年为979起,651.67亿元。延续2022年趋势,医疗健康领域投融资趋势整体放缓。
而从退出渠道来看,2022年下半年开始,医药企业IPO频频折戟,今年以来医药企业IPO终止情况更为突出。
方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施巍认为,当前医疗企业面临着“投融管退”投资与退出两方面的阻力,部分药企为了缓解资金压力,终止在研管线的投入同时,也在积极寻求管线交易机会。
深究当前医疗健康领域投融资市场遇冷原因,一方面是经济增速的放缓,宏观环境不确定性较强;另一方面是医疗健康领域投资具有高风险、高回报、长周期的特点,现阶段投资人对高风险投资整体呈现出明显的避险心理,使得当前投资节奏大大放缓。
而反映到企业端,投融资放缓使得药企的管线导入、技术进口以及临床开发的进度相较以前放缓。部分药企为了缓解资金压力,终止在研管线以及寻求管线交易机会。
2.
从“License-in” 到“License-out”转变,中国企业技术发展逐渐成熟
在资本寒冬之下,创新药企面深陷融资困难、IPO受阻和破发等问题,“生存”成为药企的首要课题。
在此背景下,药企的License-in(授权引入)交易自然也会更加谨慎。根据医药魔方的最新数据,截至2023年7月,国外创新药被License in中国大陆权益的合作仅有10项,交易数量再次大幅下降。与此同时,交易金额也持续走低,2023年上半年,创新药License in的潜在总金额为12.8亿美元,仅相当于2022年全年金额的30%,与巅峰时期相差甚远。
而与创新药License-in境况相反,今年以来,国内创新药企License-out(对外授权)产品数量及获得首付款(Upfront Payment)的金额不断攀升。据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30日,2023年已有20款国产创新药实现了License-out,接近去年整年共27项的交易数量,已披露总金额达143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三倍多。
从产品角度来看, License-out交易项目逐步多元化,从早期的单一产品逐步拓展到系列产品组合。从治疗领域来看,60%的License-out产品主要集中在肿瘤领域,较往年占比呈下降趋势。从研发阶段来看,交易项目研发阶段由上市后阶段,向临床及临床前期逐渐推进。
汉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顾泱认为,近年来,License-out模式已成为中国创新药企业“借船出海”的重要选择,创新药企业License-out交易日趋活跃,交易数量、金额及项目种类方面呈逐年增高态势。其背后原因是近年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的技术正在逐渐成熟。
国内生物医药公司,经过数年的研发沉淀,目前产品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技术逐渐成熟。虽然目前1类创新药(即境内外均未上市的创新药)比例仍较低,但是2类药物(即境内外均未上市的改良型新药)国内占据很大优势,做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准。
正是由于国内生物医药企业的技术逐渐与国际先进水平趋于相当,国内生物医药企业成为全球认可创新力量。因而,在当前低迷的投融资环境下,创新药出海策略成为企业快速回笼资金、变现的重要路径。
3.
医药反腐背景下,合规需求增长
医药行业关系国计民生,一直以来都是强监管的对象。随着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视频会议的召开,强劲的反腐风暴震动了整个医药行业。在医疗反腐背景下,医疗健康行业又将出现哪些变化?
汉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周成曜律师认为医疗反腐形势下,医药企业需要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合规体系的建设方面,并由此带来三方面的变化:
一、政府在医疗反腐过程当中,会出现新的指引和尺度的调整。因此,律师也需要协助客户对于现有的合规管理工作进行梳理和提升。
二、当下药品和药械的推广需要多元化的推广途径。例如聚焦于临床的推广和数字化等。
三、医疗反腐将助推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体系建设,未来可能出现更多聚焦于患者用药体验的服务,也可能衍生出更多患者项目相关的法律服务需求。
未来,律师怎么做?
1.
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法律服务
过去几年来,医疗健康行业的投资保持了极高的热度,大量资金进入医疗健康的各个细分领域,一方面给整个行业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出现了市场过热的问题。
在疫情暴发后,行业的投融资速度和相关企业的发展策略,都逐渐趋于理性,行业的增长点也更加细分化。
方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施巍律师认为:之前医疗健康行业处于上行的周期,而在行业增长放缓的当下,律师需要具备全生命周期法律服务能力,才能服务不同阶段的客户。
对于创新型客户而言,律师需要具备全方位综合性的服务能力,能够覆盖客户融资、合规、临床研发、对外投资甚至出海的全方位需求。对于成熟企业来说,律师需要对监管环境有更敏锐的把握,帮助企业提前规避一些风险。
2.
激烈竞争下,律师专精程度要求更高
对于医药医疗领域的企业与投资者来说,行业的快速变革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机遇与投资机会,但泡沫的逐渐挤出、市场监管的日趋严格以及充满变量的市场环境,也同样使其面临诸多风险与考验。在此背景下,企业、投资者对拥有精湛法律技术、深厚行业经验、洞悉技术发展趋势的律师需求越来越大。
汉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周成曜律师认为,当前环境下,客户对于律师的专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行业交易经验、交易文件和惯例的了解、及与境内外各方谈判和沟通的能力等方面,客户往往有更高的期待。
目前自主创新与国产替代已成为医疗企业发展的主旋律,相应地,为医疗健康行业提供法律服务也更为复杂、更具有专业挑战性。律师团队必须从政策、产业、行业等多个角度去深入理解行业需求,把握医疗健康行业重要法律和政策变化,熟悉市场交易惯例,帮助客户构建合规体系、识别和管理法律风险。
3.
生命科学领域或为新蓝海
在科技创新的持续赋能下,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进一步推动了医疗医药产业的转型升级,互联网医院、智慧医疗等数字医疗新模式与新业态蓬勃发展,医疗健康服务场景更趋多元。
当下,医疗健康产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而未来,哪些领域属于医疗健康行业发展新蓝海?
汉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顾泱律师认为,生命科学领域具有巨大的法律服务需求,值得医疗健康律师的长期关注。
生命科学领域未来一定有很大的法律需求。比如,专利申请方面,以汉坤为例,目前从事生命科学专利申请的团队规模已超百人;在临床试验方面,一方面事前律师可以对多种相关协议中涉及的监管、合规问题进行妥善处理,另一方面事中事后当受试者出现不良反应时会出现诉讼等法律需求;在资本运作方面,当创新药企发展壮大后,还会有监管合规、License-in/out许可交易、融资、上市、出海等相关的法律服务需求。
过去数年中,我国医疗健康行业历经变革与重塑,在不确定性中持续释放自身活力与发展潜力。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国民健康管理意识的逐步增强,人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服务需求增长迅猛,大健康与生物医药产业链进一步延伸与完善。
在此背景下,作为医疗健康领域律师,凭借精湛法律技术、深厚行业经验、对于前沿技术发展的洞悉,成为了企业与投资者的有力臂助。医疗健康行业的律师已不仅仅是产业的参与者,也成为了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设者。
医疗健康行业的变革与重塑是当前市场经济形势变幻的缩影。在不确定性增强的当下,律师所链接的市场主体正在经历着变化与演进。对于律师而言,只有抓住时代脉搏,方能穿透迷雾,驶向未来。
2023年,智合论坛邀请国内一线大所的资深合伙人分享行业内法律服务的最新趋势与热点,提供当前律师执业版本答案。
智合论坛2023“勇敢者归来”
携手律所、律师和法律从业者伙伴们一道
预见趋势,把握未来
扫描下方二维码,提前预约席位
点击“阅读原文”,即刻预约席位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