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境中的任正非,全靠这8个字
作者:胡赛雄,华为公司蓝血十杰,曾任华为公司后备干部系主任、全球技术服务部干部部部长
01
人必须发展出一种反本能的能力
匆匆一生,像流星一样划过,然后留下一段经历,我们甚至连自己是谁都没有弄清楚。人的本质是什么?很多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也莫衷一是。这个问题最好拆成两个问题来回答:
一,什么是本质?二,什么是人的本质?
第一个问题是第二个问题的前置问题,只有先弄清楚第一个问题,才能弄清楚第二个问题。窃以为能够被称之为本质的东西,必须是事物运动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否则叫它本质有什么意义?进一步说,本质必然代表了某种趋势的力量,因为没有什么可以与趋势抗衡。在此认识基础上,回答第二个问题才有前提和基础。
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境遇,不同的人为人处事方式也千差万别,但所有理性人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人的实践活动受人的意识活动支配,人的认知能力决定人的实践能力。
1. 人的本质,逻辑上就是人的认知框架
顺着这一思路,我们不难梳理出如下结论:对任何一个理性人来说,人的一生其实是自己的认知框架自导自演的产物,因此人的本质,逻辑上就应该是人的认知框架,正是它唯一决定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境遇。这应该也是境由心造这个词的真正内涵所在吧,每个人心中,其实都驻留一个“我以为”的世界和“我以为”的人生。
诚然如此,人在面对具体事情的时候,习惯于把事情放到一个预设的认知框架中去分析和思考,并导出相应的结果或行动。人的认知框架就像一个金字塔,从下到上由四层构成,分别是第一层的数据层,第二层的信息层,第三层的知识层和第四层的智慧层。它们就像一个根植在头脑中的开放的协议模型,每一层都有明确的分工:
数据层是现象层,认知在这一层的核心工作是进行真假判断,即是非(True or False)断物;
信息层是联系层(或者叫规律层),认知在这一层的核心工作是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并进行价值判断,即对错(Right or Wrong)断事;
知识层是方法层,认知在这一层的核心工作是进行工具判断,即创建与实践有关的原理和程序(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智慧层是向导层,认知在这一层的核心工作是进行趋势判断,即从实践诸要素中找到本质性的因果率(Causality),形成最佳实践路径导航。
可见智慧的核心工作是发掘事物本质、预判事物趋势、抓牛鼻子,本质、趋势、牛鼻子只是表述不同,内涵上它们殊途同归。
2.人必须发展出一种反本能的能力,使用相对严密的认知框架来指导行动
但认知框架是一回事儿,认知能力又是一回事儿。按照进化论观点,人类大脑事实上并未随环境的变迁而同步演进,这意味着大脑经常受原始大脑的影响,听命于直觉并对环境做出本能反应,这是原始人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而进化出来的一种直接反应模式,在应对一些确实需要快速做出反应的情形时非常有效。但如果一味地盲从自己的本能,人就很容易掉入某些陷阱,因此人必须发展出一种反本能的能力,用相对严密的认知框架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行动,以积极应对生存挑战。
3.智慧即抓住本质,循道而为,不被表象带节奏
作为现代理性人,很多时候我们理应战胜自己的感性,听命于自己的认知框架,用理性来掌控自己的人生,认知框架的智慧层更是基于理性并超越了理性,直通灵性之境。但人类最大的遗憾是,智慧只能内生且无法传授,原因是智慧要解决的是事物发展中未来可能遇到的未知问题,从过往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知识显然难以派上用场。智慧的作用,就是对未来进行趋势判断和实践导航。
一般来说,智慧的产生需要相关数据和信息的激发,并以见解的形式呈现出来。注意这里的数据和信息不是完整的、可充分验证见解的数据和信息,这里的数据和信息往往是“风起于萍之末”,甚至是淹没在大数据中不易引起人注意的数据和信息,只有具有智慧的人,才能从这些细微的数据和信息中,敏锐地捕捉趋势的蛛丝马迹,并形成对未来趋势判断的见解。至于见解是否反映了事物本质,关键看它有没有体现事物运动发展的趋势,趋势意味着不可阻挡的势能。
相比于智慧,知识就显得有些“弱爆”了,知识只不过是对智慧的具体化和战术展开。所以人在进行决策的时候,理论上应该是先有见解,然后围绕见解,有针对性地创造新知识来应对未来实践;没有见解,基于过往经验的知识就显得一盘散沙,找不到焦点,更没办法结晶为支撑见解的新知识。
02
《道德经》的智慧:
抓住本质,不要被表象带了节奏
从现象到本质,须经历是非判断、对错判断、工具判断和趋势判断的认知过程。由于人的认知差异,每个人根据上述判断得出的结论可能千差万别,从而形成了每个人各异其趣的人生境遇。《道德经》第14章,重点阐述了道才是统治宇宙的最高法则,道才是宇宙的本质,它是一切事物运动发展的唯一决定性力量,它可以上达人的心灵世界(认知框架),下通人的感官系统,诸侯国君要循道而为,治国理政要抓住本质,不要被表象带了节奏。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
道看上去却没有视觉反应,这就叫无形;听上去却没有听觉反应,这就叫无声;摸上去却没有触觉反应,这就叫无迹。无形、无声、无迹都无法完整地描述道,因为它不是按照人的感官系统来表达的,我们只能把它作为一个混沌的整体,称之为“一”。
“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惚,寻寻兮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
“一”实际上是宇宙的能量场(混沌之气),它可以上达人的心灵世界,让人不致被虚妄的思想所惑,也可以通过现实世界的各种表象,下通人的感官系统,让人感受到道的实在而不致认为道飘忽不可及。这个“一”不论怎么穷究,还是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对它进行描述,只好还用“无物”来形容,这是一种没有状态的状态,一种没有物形的形态,我们把它称之为隐没的存在状态。
“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是宇宙绵绵不绝的存在,随着它看不到它的结束(通向无尽的未来),迎着它看不到它的开端(行迹遥远的亘古)。因此,持有今天的道,不仅可以把握今天的事物,还可以回溯过往事物的起始,这就像是一部道的纲纪(道在现实世界的各种表象,为我们留下了各种可供“阅读”的有意义的历史信息)。
03
现实案例:
华为数十年,专注一件事
地球上最后存活下来的,不是强大的恐龙,也不是聪明的博斯科普人,而是能时刻保持对无序的警惕并快速反应而生存下来的生命体。
华为为什么能持续成功?因为华为数十年,专注一件事:预判趋势,经营未来。预判趋势,意味着华为擅于以趋势之力作为撬动企业发展的最大杠杆;经营未来,意味着华为长期坚持对未来的谋划和投入。趋势是事物运动发展的唯一决定性力量,是事物的本质,锁定了本质,就赢得了未来。
人为什么恐惧?因为害怕未来,害怕未来却不去预判和经营未来,怎么可能有理想的未来?这应该是华为与一些被动依赖政策红利或不饱和市场滋养的企业的本质差异之所在。总体而言,企业如果牢牢瞄准和锁定了趋势的力量,那么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错误或失败,不过是企业前进道路上的震荡和插曲罢了,它们根本构不成企业关注的焦点。可现实问题恰恰就在于:一些企业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过程中的震荡和插曲上了,而罔顾趋势的力量,一些经营日久却不能创造经营性现金流的企业,基本上属于以上情形。这里我们不妨整理几个华为“预判趋势,经营未来”的里程碑事件,以便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一点:
1.道路预判:以技术为中心还是以客户为中心?
身处通信行业的巨风口上,为什么逆袭的是华为?不得不说这与华为选择的道路不无关系。华为走的是“以客户为中心”的道路。老实说,当时通信行业普遍流行一种崇尚技术的风潮,“以客户为中心”这条路其实并不入流。以美国的朗讯科技为例,朗讯科技拥有世界级的贝尔实验室。贝尔实验室的使命就是用最先进的技术来创造世界上最先进的电信系统,其发明的专利可谓多如牛毛,但最后朗讯破产了,贝尔实验室也关门了。目睹了 IT寒冬下很多企业的惨状之后,华为更坚定了走“以客户为中心”道路的信心。
经过深入的行业洞察,华为发现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和对信息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人们对物质的需求是无限的,但资源却是有限的;信息则恰好相反,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是有限的,因为人的信息处理能力有限,而制造信息产品的资源却是无限的。也就是说,如果走以技术为中心的道路,技术的发展最后一定会超出人们的需要,从而不可避免地带来信息过剩,并形成下一轮 IT 泡沫,很多公司不是因为技术不先进而倒闭,而是因为技术太超前而破产。
于是华为提出要做工程商人,强调做出来的产品必须有人买、有钱赚,客户需要什么,华为就做什么;技术是实现客户需求的手段和工具,技术领先半步是先进,领先三步就会成为“先烈”。华为在选择新技术时要搭大船、过大海,跟着主潮流走。
华为号召全体员工主观上要以宗教般的虔诚为客户服务,从而在客观上实现企业长久生存。华为把账算得很清楚:从企业活下去的根本来看,企业要有利润,而利润只能从客户那里来,华为的生存是靠满足客户需求、提供客户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并获得合理的回报来支撑。既然提供企业生存价值的是客户,企业就必须为客户服务。所以客户是华为商业模式的心脏,是华为生存的唯一理由,是企业的发展之魂!
2.事业预判:知识的世界还是泡沫的世界?
1992 年,华为的销售额首次突破 1 亿 CNY 大关,利润上千万CNY。但生意随之就遇到了挑战,由于代理交换机利润高,再加上没有技术壁垒,很快就吸引了大量企业进入,行业于是一下子变得不赚钱了,代理交换机的企业纷纷倒闭。华为未来生存之路在哪里?华为好不容易赚到的第一桶金,未来将投向何方?
这些问题,即便搁在今天,也会让无数的企业家彻夜难眠,当时如果选择错了,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华为了。这个选择注定异常艰难,完全可以用“一边是火焰,一边是海水”来形容。火焰就是当时深圳的房地产和金融两大经济泡沫,海水就是在通信市场产品自主创新,选择前者意味着赚“快钱”,选择后者意味着赚“慢钱”,华为选择产品自主创新,极可能非但赚不到“慢钱”,甚至可能撞得头破血流、血本无归,要知道当时中国的通信市场基本被国外电信企业占据,他们拥有长期的先发优势,技术成熟,产品稳定、实力雄厚,草莽创业的华为,在狭缝当中求生存已属不易,搞产品自主创新,简直像天方夜谭。
但历史就是给我们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华为最终选择了后者,走上了产品自主创新之路。在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看来,“快钱”如果赚多了,谁还愿意去赚“慢钱”呢?大家都走的路,才是一条最艰辛的路。从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华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一文中,我们可以管窥其当时的心路历程:
“我们广泛吸收世界电子信息技术最新研究成果,虚心向国内外优秀企业学习,在独立自主基础上,开放合作地发展领先核心技术体系。我们紧紧围绕电子信息领域来发展,不受其他投资机会所诱惑,树立为客户提供一揽子解决问题的设想,为客户服务。公司从创业到现在,紧紧围绕着通信,后来扩展到信息。大家知道,深圳经历了两个泡沫经济时代,一个是房地产,一个是股票。而华为公司在这两个领域中一点都没有卷进去,倒不是什么出淤泥而不染,而是我们始终认认真真地搞技术。房地产和股票起来的时候,我们也有机会,但我们认为未来的世界是知识的世界,不可能是这种泡沫的世界,所以我们不为所动。研究我们正在制订在通信产品上全面发展的计划,以能为客户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为目标,提升低成本的一揽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信三年以后用户会更接纳我们。”
相比努力,选择更重要,但不等于说后期的努力就好像很容易。华为在通信领域起步较晚,底子薄,实力弱,首次产品自主创新,就遭遇了滑铁卢,空分交换机刚出来没多久,就被市场无情地淘汰了,市场上数字程控交换机开始成为了主流。华为明知投资房地产或股市能赚“快钱”,却依然选择把全部资金投入 C&C08 数字程控交换机研发。终于在 1993 年 8 月,华为产品自主创新的数字程控交换机 C&C08 投放市场大获成功。此后华为一路“开挂”,C&C08 销往全球五十多个国家,服务上亿用户,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也为国产通信设备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几十年来,从名不见经传到世界第一,华为通过一个个战略目标、战略举措和战略专题的攻坚克难,完美诠释了自己的战略选择——让多少企业望而却步的产品自主创新之路。多少年后,华为用瓦格尼亚人在每秒流量 2.8 万立方米的刚果河中捕鱼的场景,进一步强化战略专注的重要性——绝不在非战略市场消耗战略竞争力量。可见华为在战略选择上一以贯之。
3.策略预判:机会主义还是极限生存?
机会牵引和资源驱动在华为是一对动态平衡的矛盾。尤其是企业做到足够大了以后,必须要有资源驱动的部分,确保未来的经营安全,而不能光靠机会牵引。可以说,华为是世界上忧患意识最强的企业。
2019 年,华为遭受美国的强烈打压。如果事先没有应急预案,华为的结局或许和中兴通信是一样的。大家知道,华为一直坚持对未来的投入,每年将营收的 10% 以上拿来投入研发,确保公司“锅里有饭、仓里有米、田里有稻”,短期、中期、长期业务布局均衡。“锅里有饭”和“仓里有米”的部分是指应用研究,“田里有稻”的部分是指基础研究。
华为的 2012 实验室就从事基础研究,是典型的资源驱动部门,平时不显山露水,给人的感觉就像下棋时的备子儿,但在关键时候却发挥了关键的制胜作用。“2012 实验室”这个名字,就是取自美国的灾难电影《2012》,寓意华为可以找到驾驭未来数字洪水时代的挪亚方舟。
事实上,华为的发展有两个非常核心的原则:一个是“深淘滩,低作堰”的商业模式,保证公司在一定利润率水平上的成长最大化;另一个就是技术进步。华为每年在 2012 实验室投入巨大,不仅仅是让他们研究 5G 等前瞻性技术,还需要让他们应对其他的可能性。这两个原则的充分执行才能保证华为长期活下去。
华为 2012 实验室的创新和一般公司的创新有什么区别呢?简单来说,一般公司通常更愿意在那些可预见的项目上进行投入,利润不确定的、财务上无法估计投资回报的项目通常在大公司排不上队,或者被否决,或者在预研的时候先投入一些试水,但在商业化阶段却异常慎重,往往是在出现商业征兆的时候才利用后发优势扩大投资。但是,这也恰恰是这些公司容易被颠覆的弱点,正如数码相机是柯达发明的,但却是索尼将之商业化的。这种基于投资回报率的管理,极有可能扼杀了这些项目。
华为的 2012 实验室就是要克服这种大企业病。2012年,任正非与公司 2012 挪亚方舟实验室科学家举行座谈会,现场回答专家问题。
有人问道:“当前在终端操作系统领域,安卓、iOS、Windows三足鼎立,形成了各自的生态圈,留给其他终端操作系统的机会窗已经很小,请问公司对终端操作系统有何期望和要求?”
华为的回答是:“如果说这三个操作系统都给华为一个平等权利,那我们的操作系统是不需要的……我们现在做终端操作系统是出于战略的考虑,如果它们突然断了我们的粮食,安卓系统不给我们用了,Windows系统也不给我们用了,我们是不是就傻了?……主要是让别人允许我们用,而不是断了我们的粮食。断了我们粮食的时候,备份系统要能用得上……我们可能坚持做几十年都不用,但是还得做。一旦公司出现战略性的漏洞,我们就不是几百亿美元的损失,而是数千亿美元的损失。我们公司今天积累了这么多的财富,这些财富可能就是因为那一个点,让别人卡住,最后死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华为的忧患意识和远见卓识。而 2012 实验室更多的就是围绕公司极限生存的假设来开展基础研究。比如预计某一天,所有美国的先进芯片和技术将不可获得,华为将怎么办?现在这一天真地到来了。正是 2012 实验室这么多年默默无闻的贡献,才换来了华为的今天。
但如果仅仅认识到这一层,我们就肤浅了,比2012 实验室的“黑科技”更高的生存智慧是:拥有“黑科技”但不去率先使用“黑科技”!因为华为不使用,所以美国公司就有可能继续与华为等很多中国公司大量做生意,资本只要赚钱了,就割舍不下这里的市场和客户,美国再怎么不爽,也不愿放弃这片水草肥美的地方啊!这就是遇刺身亡的前以色列总理拉宾“土地换和平”的思想,这就是矛盾统一。
按照哲学上的观点,凡是不能走向反面的,将注定不能走向胜利,要么是攻中有防,要么是防守反击,只有做到攻防兼备,才能增加成功的胜算。华为的极限生存策略就是攻中有防,它为华为构筑起坚固的护城河,也让那些杀不死华为的,反而让华为更强大。
世界上真的有经营之神吗?答案是没有!2008年巴菲特重仓持股比亚迪,并在后来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巴菲特是经营之神吗?个人认为不是的,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巴菲特大概率是预判到了比亚迪股票的便宜,抄底是他做出选择的最主要原因,他所做的,还是预判趋势,经营未来。
可见,所有当下事,都是未来事,立足未来才是经营的根本。
在华为看来,企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都是活下去,因此华为的焦点问题永远只有一个:未来怎么活下去?围绕这个问题去开展企业经营。事实上这个问题对所有企业都适用。诚然,每个企业自有其不同的活法,但所有企业有一点是本质共通的——不谋未来者,没有未来,因此企业必须在预判未来的过程中,寻找趋势的力量。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该文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如需转载,请通过向华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公众号后台申请并获得授权。格上财富已获授权。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格上财富:十五年深度研究,甄选阳光私募、PE/VC、海外基金等高端理财产品,为您的资产增值保驾护航!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