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秋,北大开学第一周琐记
编者按
盛夏将尽,秋爽尚迟之间
一群新面孔喧腾着聚拢到北大
初入燕园的萌新们
有的满怀激动与憧憬
有的体验着新鲜与陌生
有的忐忑于未知的挑战
萌新们与北大初遇的记忆
也许驻留在千里奔波后
踏入北大校门的神圣一步
也许定格在小心探路时
撞入一片湖光塔影的惊喜一瞬
也许停留在初到宿舍后
与新舍友腼腆地道一声你好
总有某个场景,某个瞬间
成为北大人一生中恒久的记忆
也许时间扑面而来
有人仓促着来不及记录
也许有人选择
将这份珍贵的记忆放入心间
40年前,
有人曾同现在的萌新一样
青涩稚嫩,却满怀青春理想
害怕陌生,却探访了燕园的一草一木
腼腆害羞,却很快与新同学打成一片
他将初遇北大时在心中定格的一个个瞬间
写成了日记
给你,给我
带来了超越时空的共鸣与感动
在湖光塔影的燕园里彷徨
——北大1982年开学第一周琐记
文 | 1982级法律系校友 张永宏
北大第一夜
1982年8月29日早晨,我从霍山县与儿街镇汽车站坐上了到合肥的长途汽车,中午时分到达合肥火车站。凭着北大录取通知书,花了11块2毛钱买了合肥到北京的车票。与我同行的是中学同学王元清,他被清华大学录取。29号晚7点20分火车启动,行驶近19个小时,于30号下午两点到达北京站。在北京站前,王同学坐上了清华的校车,我坐上了北大的校车。那时的我是一个17岁的农村少年,到北京上学是我第一次坐火车,由于长途折腾,在火车上我困得厉害,一路上没什么印象。从火车站到北大,校车经过天安门、西单、复兴门、西直门、白颐路,一路风驰电掣,一排排槐树从车窗闪过,一队队自行车川流不息,一个乡村少年第一次感受到了伟大首都的繁华景象!
到了北大校园,我找到了图书馆前面的法律系办公室,接待的老师告诉我正式报到是9月1号,安排我临时住到40楼117房间。8月30号晚上,在40楼117房间的还有四川自贡的钟宁同学,江苏镇江的戴旭初同学,云南东川的王凡同学,浙江金华的张柏高同学。由于还没有领取食堂饭票,30号晚上我就在小南门外的长征食堂吃了一碗馄饨。大家都是长途跋涉,有几个同学早早就休息了。可能是我在火车上一直睡觉,也可能是我有一点兴奋,大约9点我独自一个人去校园转一转。出了40号楼门,路过一片宿舍区,转到有广告栏商店的地方,溜达着就看到了北大图书馆。晃悠了一个多小时,我准备回宿舍。
8月底的北大校园,安静而美好。一栋一栋宿舍楼,在昏暗的路灯下显现出长方形的轮廓;一条一条小路,在夜色里伸向未知的远方。路边的槐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我顺着树荫走,一路走到校南门也没有见到宿舍的影子,就有点犯懵。于是,我决定顺着路往回走,努力寻找我住的宿舍。沿着槐树大道一直向前,走过了槐树,继续向前,看到了两边银杏树,上了一个小山坡,山坡下竟是一片水面。那时候我还不知道什么未名湖博雅塔。下了小山坡,来到了三岔路口,右边有一座塔,好像我们霍山县城的文峰塔,左前方有一座山门,像是庙门,但是庙不见了。正前方是一座大房子,外观像是一座庙,但是看不到庙门。眼前的水面和我家乡水圩村的水塘很相像。夜色中看起来一望无际,应该比水圩村的水塘大一些。
面前的路看不到尽头,我决定向左前方走。眼前的水,眼前的塔,水边的柳,都像极了家乡水圩村的景致,于是就在小山门前找了一块石头坐下,索性欣赏这校园的夜景。晚风拂过柳丝,拂过我的脸颊;月光映照着湖水,也映照着岸边的塔。可能是鱼儿夜游漾起了水晕,那水晕一圈一圈向我靠拢……
想起十天前收到的北大录取通知书,此刻坐在北大校园的湖边时,星星在天上眨眼,鸟儿在树林鸣叫,此情此景,有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坐在湖边的石块上,看湖水影映着对岸的庙宇,看湖水把路灯的光影融化,看那天上的弦月慢慢西沉……路上的行人越来越少了,鸟叫声没有了,虫鸣也听不到了,只有晚风牵着柳丝慵懒地在水面上摇曳。夜风有点凉了,我决定还是要找回我的宿舍。
沿着水边走过了柳树,右转上小山坡,走过银杏树,路过一片办公楼似的房子,来到了三角地,书店、理发店、文具店都已经打烊。再往前是一片柿子林,柿子林这一片好像是学生宿舍区,我白天曾从这里走过,再向前走就走到了通往海淀镇的小南门。大约夜里12点多,我终于回到了40号楼117。
没有记住宿舍楼号,模糊了来时的路,为心中的激动和沿途的风景所吸引,找不到宿舍,这就是我在北大的第一夜。那一夜,我也有特别的收获,记住了有槐树银杏树的是主路,有柳树的是花园,栽柿子树的是宿舍。还有温暖的月光、轻柔的夜风和校园里淡淡的花草香。
新生报道
9月1号北大新生报到,我被正式分配到40楼129宿舍。在法律系办公室,我领取了当月的饭票,杂粮9斤、大米7斤、面20斤,一共36斤。9月1号晚上我们宿舍的同学们都到齐了,林思贤、林海、彭群勇、周厚林、赖向东、冯选群和我。晚上大家寒暄一番,有人提议按出生年月排行,我排行老四,大学四年大家都一直喊我“老四”。
大学时期的张永宏
林思贤是我们宿舍的老大哥,比我大两岁,是北京人,身材魁梧,声音浑厚,一副皇城根贝勒爷的气派。林思贤住在靠窗户西侧的下铺。他来自北京 101 中学,对北大周边非常熟悉,在以后的几年给我很多帮助。
林海是我们宿舍的二哥,身材高大,有一米八以上,戴着一副眼镜,玉树临风,精明强干,很有领导才能。当天晚上他就布置我们谁负责打开水,谁负责拖地搞卫生。林海同学除了领导能力以外,他的二胡演奏也令人陶醉。林海来自湖南岳阳,十足的湖湘才俊。周厚林同学来自贵州,一表人才,风流倜傥,总是面带微笑,为人热情。周同学喜欢哼唱台湾校园歌曲,“外婆的澎湖湾”总是先他一步飘进宿舍。
赖向东同学住在我对面的上铺,广东客家人,他们梅县中学钟元茂、钟旋辉同学也考上了北大法律系。赖向东不爱说话,总是面带微笑,是电影中那样的英俊少年,有点腼腆,十分帅气!向东同学学习出类拔萃,足球技术更是独步球场,是系足球队的主力。彭群勇同学是江苏江阴人,来自闻名中外的南菁中学,精明智慧,走路带风,典型的江南才子。彭同学除了学习厉害,打牌下棋样样精通,二胡演奏美妙绝伦。
80年代的北大男生宿舍
我们宿舍年龄最小的一位是湖北天门的冯选群,他睡在我上铺。冯同学说话嘴角微微上扬,总是笑意盈盈。他的湖北口音我不能完全听懂,但从他的笑容和手势,我就完全明白了他的意思。冯选群学习成绩卓尔不群,真是唯楚有才!除了成绩优秀,冯同学踢足球的功夫也十分了得,但让冯同学闻名遐迩的则是他的围棋。他的围棋水平在40楼(后来28楼)名列第一。可能是因为他的围棋是楼里的头把,大学四年大家一直叫他“冯头”。我是从安徽省霍山县的乡村中学——与儿街中学考上北大的,遇见有才又帅气的室友,我这个乡村放牛娃感到有些自惭形秽。
1982年9月1 日起,小小的40楼129,门窗内外跃动着憧憬,上下铺间洋溢着青春。七位青涩少年从此开启了十分相似又各具特色的大学生活。
参观校园
9月4号下午,班主任何斐老师带领我们82-5班参观校园。下午2点我们在大饭厅门口集合,82-5班一共有63人(大学三年级,80级顾超同学因病休学结束加入我们,我们班变成了64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32人。何斐老师说,第一学期开始大家都不太熟悉,他和系里领导商量,推荐孙爱民同学为团支部书记,彭刚同学为班长,大家鼓掌通过。随后何斐老师带领我们沿着大饭厅、学四食堂、哲学楼、图书馆、南阁北阁、化学楼、办公楼、民主楼、未名湖(前些天晚上遇见的池塘原来叫未名湖),第一体育馆(我原以为它是一座庙),然后又到了生物楼、地学楼、一教、二教,好像在二教门口大家就解散了。
正式上课的时候,每天早晨8点上课,也有7:30上课的,每堂课之间转换教室我们都是飞跑。高等数学在西门的化学楼,英语课在俄文楼,法律基础理论在一教,政治经济学在哲学楼,经济法在二教,还有宪法、刑法、民法、合同法、会计审计、形式逻辑、财政法、商业法、计划法、企业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投资法等等课程,都是在不同的教室讲授。回想大学4年,上了什么课,学到了什么东西,都没有什么印象,脑海里满是课间换教室同学们快速奔跑、热气腾腾的景象。
新生报告会
9月6号下午2点,学校为我们新生组织了入学报告会,报告的主题是“大学四年应该怎样度过?”北京大学诞生于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体现着强烈的爱国精神。这一精神,也始终贯穿在北大精神之中,历久弥新。北京大学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民主与科学”是北大精神的内核,蔡元培先生主张的“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是北大一直坚持的办学思想。“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是胡适先生所倡导的治学之道。“胸怀天下、心系苍生”是流淌在一代代北大人身体里的血脉。
介绍了北大历史之后,老师还告诫我们:满招损、谦受益。大学四年应当“谦虚勤学,毫不放松”“要打好学习基础、生活基础和思想基础”“要谦虚,不要骄傲;要踏实,不要轻浮”。
现在回想起来,大学4年,我的学习不是轻浮,简直是虚度光阴!姜同光老师的法学基础理论、宝音老师的宪法、芮沐老师的国际经济法,陈力新老师的国际私法,徐大笏老师的形式逻辑,我都没有用心听讲。大学四年,我的学习基础、生活基础、思想基础都没有打好。蹉跎了岁月,浪费了青春,悔之莫及!
开学典礼
9月7号下午,风很柔,阳光正好。北大1982级新生开学典礼在未名湖东边的东操场举行。我们每个同学拿着一个小方凳,从40楼一路嘻嘻哈哈,走过柿子林,走过银杏树、走过槐树,看到了柳树,到了未名湖,向右一转就是东操场。
操场上没有草坪也没有水泥地面,和我们水圩村的打谷场一样。操场的西侧看台上搭了一个主席台,上方挂了一个红幅,“北京大学一九八二级新生开学典礼”。我们法律系新生在操场的南侧,主席台看的比较清楚。时任北大校长张龙翔在开学典礼讲话中,要求我们“认真学习,要求进步,保证健康,艰苦奋斗!”大学生活要“继续奋斗,不断进取。既要学好专业知识,也要广泛学习其他学科,要在广博的基础上专精;既要有坚实的知识基础,也要有广阔的思路。”张龙翔校长的讲话声音不是很大,又是在户外,许多重要的话我都没有听清楚,所以这些叮嘱在我脑海中格外印象深刻。
9月3号法律系在40楼外开迎新会,时任法律系主任张国华老师讲话,我就没有听清楚,那天张龙翔校长的讲话,也没有完全听清楚。当活动结束同学们拿起小方凳的时候,我感到一阵莫名的惆怅。
首都大学生联合会
1982年9月8号,三角地、大饭厅到处悬挂着欢迎新生的横幅,校园里依然沉浸在新生入学的欢庆气氛之中。阳光从槐树林洒下,校园显得温暖而悠闲。
下午5:30分,我们在北大南门集合,走路去首都体育馆,参加1982首都大学生联欢晚会。我和宿舍的兄弟们边走边说笑,沿着白颐路一路向南。白颐路上的一棵棵杨树伟岸挺拔,昂扬向上,杨树叶在夕阳的照耀下闪着金光。我们走过海淀镇,路过关帝庙、大华衬衫厂、朝鲜冷面馆、友谊宾馆,阔步向前。
从友谊宾馆开始,沿途的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学院、民族大学、解放军艺术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学校的学生陆续加入。一路全是新生,说着各地方言,穿着各色服装,此情此景让我想起家乡佛子岭水库下游淠河的鱼汛。春三月,各种鱼儿逆水向上,壮观的场面让人心潮澎湃。今天的白颐路,成千上万的大一新生从各自的学校出发汇入白颐路的人流。那欢乐的人群就像是春汛时的鱼群,欢声笑语就像是鱼儿欢腾时泛起的浪花!那一天的白颐路是欢乐之河,青春之河!40年来,这青春的河流一直在我心底里流淌……
一路上没有什么车辆,自行车也很少,偶尔有一辆 332路公交车从身边驶过。我们一路说说笑笑,不知不觉就走到了首体。这一路很有在家乡水圩村打谷场看电影的感觉,只是同行的人多了许多。进了首体找到了座位,我和同宿舍的冯选群同学坐在南看台。
晚上8点左右,主持人宣布晚会开始。那天晚上的节目丰富多彩,有专业文工团的表演,也有高校师生的节目。印象最深的是歌唱家王玉珍的演唱,一是因为电影洪湖赤卫队,二是因为我的同学冯选群,他是湖北人,一听到“洪湖水浪打浪”,他就分外开心。当王玉珍唱到“洪湖水呀长呀嘛长又长啊,太阳一出闪呀嘛闪金光啊”,冯头的眼里真的闪着金光!从那天晚上起,冯头的笑容在我的心里绵延了40年。
永远的校园
2022年9月是我们入学40周年。我在北大校园待了七年,四年本科,三年研究生。我熟悉校园里的每一条路,认识每一栋建筑,记得每一处风景。
北大校园,留下了我人生中每一个美好又感动的瞬间。
在五四操场,我经常和赖向东、彭群勇、刘万刚同学一起打篮球;在图书馆,我和汪治平、许建宇、陈合柏一起看书学习;在大饭厅,厉以宁、洪君彦、温元凯等老师的讲座令人难忘;在28楼323,我和许建宇、陈合柏、付福生、张国樑一起讨论第三次浪潮;在28楼126,我和薛扶民、邱晓岩、陈述用煤油炉煮咸菜龙须面;在37楼一楼,我和詹宁刚同学一起参加三三公司的社会实践;在燕东园,刘隆亨老师家是我大学期间蹭饭最多的地方;在蔚秀园,贾俊玲老师家是我串门最多的地方;在未名湖畔,是我和爱人爱情萌芽的地方;在燕园街道办事处,是我们结婚登记的地方。
大学四年,值得记录的事太多。靠着当年的日记,记录下40年前入学时第一周的流年碎影。
40年过去了,同学们有的成了大教授,有的成了大法官,有的成了大律师,有的是企业家,有的是优秀公务员,当年的同窗在世界各地从事着闪光的事业。
40年来,我们同学之间享受着这因求学而结下的友谊,这种友谊必将永远生长!
张永宏
2022年4月1日
透过张永宏校友的文字,我们得以感知:于每一位北大人而言,关于北大的故事,源远流长,不绝于耳;关于燕园的心事,温柔萦绕,润物无声。在这园子里路过,留过,浸润过,回忆过。每每回首,一切骤然鲜活。
2022年8月28日,1982级法律系经济法专业校友在云南大理举办入学40周年纪念活动。
纪念晚会上,张永宏朗诵了一首为纪念入学40周年而作的诗——《1982年的青春》,纪念闪光的青春,重返永远的校园。
↑向上滑动阅读
《1982年的青春》
洒满月光的未名湖,
轻盈荡漾的,是翠色的青春。
未名湖的水是温暖的啊,
滋润我的心房。
热气腾腾的五四操场
腾挪跳跃的,是青春的力量。
操场的空气满是汗味的啊,
那是青春的芬芳。
神圣庄严的图书馆,
孜孜以求的,是知识的宝藏。
宝贵的知识是安静的啊,
唤醒我矇昧的人生。
自习教室,
聚精会神的,是青春的风景。
那灯光是明亮的啊
照耀着黑暗中的路程。
燕园是花园,
千万种花木,争奇斗艳!
燕园的土壤是肥沃的啊
科学和民主在土地里生长!
燕园是乌托邦,
宿舍操场大饭堂,每一条小路有青春在歌唱。
燕园的天空是火红的啊,
那是青春在燃烧!
燕园是天堂,
微风吹过,树和叶婆娑起舞。
燕园的风是甜的啊
一直萦绕在我心里。
洒满月光的未名湖,
轻盈荡漾的,是我17岁的青春。
未名湖的水是亲切的啊
一直在我的心田流淌……
张永宏在纪念晚会现场朗诵
1982级法律系经济法专业入学40周年纪念活动合影
跨越40年的时空相遇
是不同年代北大人与燕园的初见
湖光塔影和青春的憧憬联系在一起
益发充满了诗意的情趣
无论身处什么年代,
北大,似乎都能满足所有人
关于一所大学的全部想象
也能够支撑所有人
从这里奔向不同的远方
从步入燕园的那一刻起
新的期待,新的色彩
新的理想,新的未来
都正在向你敞开
待走出校园的那一刻
北大的记忆,北大的滋养
北大的情怀,北大的岁月
也都会在未来的故事里熠熠闪光
无论是进入北大,成为萌新
亦或是走出北大,成为校友
都不单单是一段足迹
而是伴随北大人一生的印记
校友投稿:1982级法律系经济法专业本科校友张永宏
图片及视频由作者本人提供
编辑:刘紫薇
责编:陈韩梅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