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解压神器”萝卜刀被禁,玩成了一种错?
文|刘牧青(六年级)
“小小萝卜刀,校园外热销”,最近一种名为“萝卜刀”的玩具席卷了校园。
更多人开始好奇:萝卜刀为什么这么火呢?依我看来,这和它的受众群体有关——小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小学生们白天在学校里被“严加看守”,放学又要生活在家长的“威压”之中,周末还要在辅导班之间“求生存”,玩具想要被小学生喜欢,就一定要小巧,最好能随身携带、玩法简单、相对廉价。和之前的盘串差不多,萝卜刀也符合上述特征。再加上受互联网的影响,“女生帅起来就没男生什么事了”等言论不绝于耳,男生女生都开始追求“帅”。而真的刀枪剑戟用来玩是不可能的,简单易上手的萝卜刀就满足了学生们的“耍酷心理”,甚至于形成了一个“小江湖”。
关于这件事,校内工作者普遍认为,学生年龄小没有自控力,萝卜刀影响学生上课听讲质量。更有专家提出,萝卜刀带起了“见谁不爽就捅谁”的风气。中小学生们则是反其道而行之,不仅有放出狠话“钱在我手里,他们管得着吗”,更有剪辑爱好者制作出了极具讽刺意味的视频“萝卜刀传奇”......
这件事中,首先我认为萝卜刀是完全无罪的,小学生也是完全无罪的,唯独把萝卜刀的性质定义为“解压”是错的。大多数学生看来,学习是相对单调的。手中一旦有个玩具,从听觉、触觉上都不再空虚,而且还证明自己是“紧跟潮流”的,并不是个书呆子,能够融入集体。和压力与解压并没有多少关系。之所以说它是“解压”,其实是在给自己“开脱罪名”。你想想,你家长问你:“萝卜刀是什么?”你是会直截了当的说“玩具”,还是拐弯抹角说一大堆它带给你的影响甚至是好处,给自己玩“玩具”找一些理由?大多数学生党会选择后者。既然学生党有压力是大家的共识,有压力要释放也是人之常情,那萝卜刀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解压玩具”。
《小舍得》剧照
在无奈内卷的教育之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思想早就刻进了我们的每一根神经,好像“玩”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尤其是对于学生党,他们没有辩解的余地,也没人会听他们辩解,那么“玩”就理所当然的就是在“浪费时间”,“玩具”也就跟着潜移默化为了“不该有的东西”。好像正大光明说“我在玩”就像是在昭告天下自己的罪名一样,只有加上“解压”两字,才能够卑微地被允许。
有句网络流行语,我非常喜欢:“人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但人终究是感性的”。情感需求对人类来说也非常重要,这就是玩具存在的意义。人为什么非要对“玩”有偏见呢?正是因为学习工作被看的太过重要,注意力被看得太过金贵,也太过脆弱,所以只要有一点学习工作上的不足,正常的娱乐时间就成了元凶,“娱乐”成了贬义词。
《隐秘的角落》剧照
时间久了,好像人们对“娱乐”的误解就成了真理,这样一来,萝卜刀作为“玩具”,背上什么罪名都是“罪有应得”,“激发暴力倾向”等本应经过慎重考虑、分析才能得出的结论似乎也变得可以“脱口而出”。这时一些视频、新闻就抓住热门,专门报道萝卜刀的黑料,家长们目之所及都是对萝卜刀的控诉,萝卜刀自然就更加“十恶不赦”了。然而,家长、老师们越抵制,孩子们的“叛逆”心理就越强烈,萝卜刀反而更加红火,似乎玩萝卜刀成为了一种对老师家长、学校生活、及生活中一切管着、压迫着自己的事物无声的反抗。那老师家长也不傻,既然成为了一种反抗形式,那不就“罪加一等”了吗?就这样,萝卜刀越受欢迎,营销号就越要引起争议,家长就越担心,孩子就越反抗,反抗队伍壮大了,营销号又开始作祟,家长又抵制,孩子又反抗......
与其陷入到这样一个可笑至极的恶性循环中,不如正大光明地承认玩具的存在,玩具的重要性,以及澄清玩并不是堕落,并不是认真学习的反义词。越让大家认清玩具的性质,学生党就越不会在不适宜的场合、时间玩这个东西。你为我着想,我为你考虑,才能一步步走出恶性循环,让喜欢恶意揣测的人无话可说。
《二月的胜者—绝对合格的教室》剧照
如果再有人对你说“你多大了还玩玩具”,你要警惕了,这也是一种偏见,用不着羞耻。如果客气点,就反手给他一句“是啊,你很羡慕吗?”如果想要怼回去,不如说:“你也很年轻啊,手机还不是你的萝卜刀?”
大家都在看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少年新知》订阅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