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幸入狱,你能学到什么?
最近在朋友圈看到个段子,说即使你买不起房,也不打算生娃,落户上海也是有意义的。
好奇点进去,结果看到这么个段子:
说上海户籍犯人可以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刑满释放后方便找工作。
玩笑归玩笑,我去查了一下,发现这还真不只是段子。之前甚至还有个感人视频,说监狱里出了个松江顾绣的“匠人”。
徐华(化名)是一个狠角色,21岁时持刀致人重伤,被判刑14年。
刚进监狱那会儿,他不服这个不服那个,每每出拳头试图让对方屈服。
这既伤害了别人,也让自己陷入麻烦。
监狱找来顾绣传人之一的沈丽莉,请她来教学。
她有些为难,普通人都难以坚持,何况作为大老粗的犯人们呢?就算他们想学,能有一个人坚持下来算不错了。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矛盾:
这一边是罪犯在监狱里心浮气躁,那一边是沈丽莉一派迟迟找不到传承人。
监狱派了几个年轻而刑期长的罪犯跟她学,徐华就在其中。
他们需要熟悉施、搂、抢、摘、铺、齐、套针等针法,也要熟悉平、齐、尖、顺、匀、薄等针脚。
将一根丝线劈成几十分之一,然后穿过针眼的工作,就极为考验耐心。
除此之外,赏析古代名人名画也是门槛很高的课。
就算学生能做完这一切,最后成品比画纸稍厚的精度要求依然可以劝退了很多人。
更夸张的是,掌握顾绣的基本功通常需要3年时间,技术精湛则起码要苦练10年以上。
所以开头时候沈丽莉担心没人学得进去,现在,她预言确实成真了。
基本功学习的环节就只有徐华这个“狠角色”坚持了下来。
让沈丽莉没想到的是,徐华拥有顾绣所需要的耐心,也具有天赋。
他做笔记;
他看鸟类和植物,领会花鸟画的精髓;
他研究顾绣原理,融会贯通相关的知识。
心沉下心来了,原本暴躁的性格被矫治了。
由于学得快而精,他很快制作了自己的第一幅作品,这幅就被松江文化馆提出,要出资8万元收藏。
徐华出来后的生活没有一般刑满释放人员那样艰苦。
他甚至像师父沈丽莉一样带了班,让更多人有了一技之长。
拥有实打实匠人精神的他,还收获了一份爱情。
今天的徐华,再次演绎了凭手艺混口饭吃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在上海监狱的短视频账号下还有很多。
打竹板的打竹板,画沙画的画沙画。
吴家洼监狱的瓷刻手艺则更有名气。
罪犯通过镂、凿、划等技法,将小坑点连接成优美的线条,最后勾勒出水墨之韵。
力多一份,瓷碗可能碎了;力少一份,刻不出痕迹。
所以,瓷刻的另一个名字叫瓷器上的刺绣。
这个短视频收获了77多万点赞,网友们祝福这些浪子回头的人。
一切的源头在于那次他们和非遗的相遇。
生活需要一定的技巧,重新踏进生活的大河也需要一定的技巧。
这次他们用对了力。
02.
除了罪犯有心学以外,很多地方的监狱也在想办法,让罪犯被更多非遗手艺环抱。
似乎出现了谁的花样更多,谁的方法更好的暗暗较劲场面。
钦州监狱教罪犯吹唢呐。
由于唢呐这项乐器之王的存在,监狱里很快响应起来,组建了罪犯文艺队。
为了能与之匹配,鼓乐师傅对罪犯进行了烟墩大鼓教学指导。
这构成了美妙的交响乐。
很多监狱在花心思打造自己独属的非遗名片。
四川监狱引入唐卡项目,罪犯表示对这些存在于电视上的艺术感到了由衷的敬佩。
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离艺术家只差一步。
另外一些监狱则反对机械性的灌输教育,它们相信,尊重罪犯主观能动性的项目,更能矫治暴躁性格。
龙岩监狱直接把采茶灯、客家竹板山歌、十番音乐、闽西汉剧、土楼夯歌、太极拳等项目摆出来。
罪犯完全可以从中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艺术。
文的音乐不行,就选武的太极拳,怎么也算曾经的专业对口了。
一些监狱则在助力罪犯的每一个梦想。
周永平被关进贵州凯里监狱,这时年迈的父亲抱憾而终。
愧对父亲的他,立下了人生目标,不让家族石砚技艺丢失。
凯里监狱觉得他态度积极,配发了雕刻资料和工具。
技艺练成的他,出来后开了厂,邀请几十位特殊工人来工作。
他们有的是聋哑人、有的双腿残疾、有的一只眼睛已经失明、有的智力低下。
周永平耐心教他们雕刻、打磨、选石、打蜡,点亮每一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就像曾经监狱点亮自己时的一样。
残疾人能养活自己,周永平能延续石砚技艺,这是一个美美与共的过程。
当然,面对艺术的高山,难免有人懈怠,慢慢泄了气。
别担心,监狱管理人员总会因材施教。
(福建女子监狱)民警特地为她制作了静心卡,摆放在郑某的绣绷旁,时刻提醒郑某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并在刺绣学习时播放一些轻音乐。
给你人性化的指导帮助,生怕你学得不够多。
这样的资源和环境,再加上漫长的时间,一个人怎么可能学不进去本事呢?
甚至有非常戏剧性的一幕:
小偷为学好手艺,再次进监狱。
他诚恳地希望法院重判,以便自己有时间掌握顶尖缝纫机技术。
还有一名小偷多次实施盗窃,每次刻意遗留身份证信息,为了自己能被快速抓到。
他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
加入提篮桥监狱新岸合唱团,实现音乐梦。
这位罪犯有轻度精神分裂症,他对提篮桥监狱乐团的赞不绝口并非妄言。
因为乐团的水平确实不差。
只不过他要失望了,他被安置到其他地方了。
也许监狱里的音乐梦也有门槛吧。
03.
这些事情折射出了非遗传承的难点。
就像一些短视频里所暗示的。
练习时嘴里牙齿被磨烂了,才能练就耍牙绝技。
几年下来,才能练就蹬桌子杂技。
长久以来,普通人学传统手艺代价太大。
那么在如此大的社会竞争压力下,又有多少人愿意去学呢?
至于彝三彩这样具有艺术品质的漆器,在工业流水线产品的冲击下,市场也只能艰难维持着。
因为义乌货超便宜,义乌老板什么都能做。
罪犯们则不是普通人。
刑期长、年轻的罪犯拥有大把时间可以试错,他们某种程度上拥有掌握非遗手艺的天然优势。
他们出狱后适应社会也是问题,这时候非遗手艺就是抵御社会风险的一技之长。
为了进一步降低就业竞争压力,监狱们往往会错位培训。
上海的吴家洼监狱教人学大丰瓷刻,周浦监狱和白茅岭监狱教人学剪纸,南汇监狱里的课程是绒绣,青浦监狱提供了松江顾绣和嘉定竹刻的教学……
尽量让一座城市不同监狱的罪犯学不一样的非遗,避免重复竞争。
当监狱通过各种方式帮人排除就业风险,那么待在里面的人,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一门手艺呢?
实际上,只要狠下心来,学有所成的可能性很大。
罪犯制作的手工花灯参加泉州市元宵灯展,连续三年获评二等奖;
民警许志成与刑释人员合作的曲艺节目,在《中国梦想秀》《向幸福出发》等热门电视舞台展示风采。
04.
福建监狱的一个统计显示,每年有近500余名刑满释放人员从事非遗传承与保护项目相关工作,顺利实现了再就业。
没有人想看到他们刑满释放后无家可归,无业可做,再触及犯罪的风险。
社会拥有包容度,它允许犯错的人浪子回头。
有人说这叫艺术矫治,有人说这是搭建罪犯回归社会“最后一公里”,还有人说这是非遗保护和人才培养的双赢。
无论怎么称呼,狱警和罪犯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值得被更多正视。
在这其中,我被一位罪犯学了绣画后的话所感动。
她说自己对梵高的绘画做了一些调整,这样一来,
“有一个月亮,有光的月亮在照我。”
小小的调色一笔背后,是她积极改变生活的主观能动性,从此,她可以自己去点亮未来。
非遗让罪犯掌握技艺的前提和关键,正是使其精神世界有所升华。
所以,如果一个人进了监狱,想要改过自新,那么学一门手艺,是不错的选择。
如果只是普通人,看完这些案例后,更应该好好生活。
因为生活本身就需要一技之长,否则很难不遭遇深刻的教训。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