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大多数人看吐了的电影,凭什么斩获四项金鸡提名?
在今年36届金鸡奖的提名影单中,或许你对《宇宙探索编辑部》这个片名并不熟悉,但它却斩获包括最佳男主和最佳编剧在内的四项提名。
也就是说,这样一部票房平平的年轻导演的小成本处女作,竟然有一定几率诞生今夜的“金鸡影帝”。
更有意思的是,如果你搜索这部电影的评论,即使对于影片剧情的看法各有不同,但大多数观众却在另一个方向上心照不宣地达成了共识:
“这部电影,差点把我看吐了。”
如果在此之前你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一定更加好奇它究竟是怎样神奇的存在。
但其实早在院线正式上映之前,《宇宙探索编辑部》便早已在平遥国际电影展荣获包括“费穆荣誉·最佳影片”在内的4个奖项,并且一度在豆瓣评分高达8.7分。
那么就是这样一部在资深影迷中口碑甚佳的作品,为什么会在正式院线上映后,频频收获“看吐了”的“负面”评价呢?
这便不得不提该片导演孔大山坚持的个人作品风格——“伪纪录片”。
“伪纪录片”是一种当代电影的拍摄手法,主要通过写实临场感极强的纪录片表现手法,来呈现一个虚构的故事片内容。
于是如同临场拍摄的大量手持镜头的运用,使得观众因而颠簸摇晃的镜头,本能地产生头晕目眩的不良反应。
这便不难解释为什么有些观众爱恨交织地评价道:“喜欢是真的,看吐了也是真的。”
其实《宇宙探索编辑部》并非孔大山第一次尝试“伪纪录片”的拍摄。
早在他的学生时期,便曾经以一部《法治未来时》的伪纪录短片,在网上收获大量转发关注。
短片中他模仿法制新闻,以“文艺片闷死人”的“罪名”,调侃自己因为“沉迷自我表达”而忽略了商业市场。
而若干年后,当孔大山真正走上了导演的职业道路,也依旧有着自己的创作坚持。
在面对“头晕”的质疑时,他回应道:
“其实早在剧本阶段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只能尽量减少它对观众的影响,但从未考虑过换一种更稳妥、但在我看来更平庸的的方案……这样的风格会让这个故事呈现出更奇妙的化学反应。我们还是想拍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
但也正是感谢他的这份坚持,才有了《宇宙探索编辑部》这样的一部特别之作。
有人说,如果《流浪地球》代表了中国科幻电影的高度,那么《宇宙探索编辑部》则代表了中国科幻电影的温度。
虽然将《宇宙探索编辑部》完全定义为科幻片其实并不准确,但作为《流浪地球》导演郭帆旗下签约的新人导演,孔大山却用另一种超现实的手法,为观众展现了一个有关寻找外星人的“科幻”故事。
它现实,却荒诞;悲伤,却又治愈。
便是在这样多变而复合的情绪之中,它带来的却是与普通商业大片不一样的观影体验。
影片的男主人公唐志军,是一家老牌科幻杂志主编。
但行业的没落,以及离异丧女的生活窘况,并不能让他拥有半分属于知识分子的体面。
于是他逐渐从年轻时代那个意气风发追逐宇宙的青年,沦落为一个蓬头垢面的失意中年。
在旁人眼中,他整日只知道念叨着寻找外星人,甚至与精神病院的患者为伍。
但在他自己的认知里,找到外星人是人类进化的必行之路。
于是带着这样的执念,他与几位同伴一起,一路西行前往四川,再次踏上看似不靠谱的寻找外星人之路。
他先是花费500元买下了所谓外星人留下的一根腿骨,又在西南的破败村落里找到那个传说中可以带他见到外星人的、头顶锅盖的奇怪少年。
这位名叫孙一通的少年告诉他,当村口石狮子落满麻雀,就是外星人出现的时刻。
这听起来有些荒诞,但唐志军却真的等到了这魔幻的一刻。
故事的最后,那根外星人的腿骨在孙一通的手中越来越长,一群麻雀飞来,裹挟着他飞往高处纵览整个宇宙。
那一刻,他放下了丧女之痛,也放下了自己的执念,真正地与眼前的生活和解。
有人说一切都是因为唐志军吃了毒蘑菇的幻想,现实他死在了那个洞穴里,并没有见到外星人。
但导演孔大山却在路演中肯定地说,“唐志军看到的一切都是真实的。”
唐志军骑上驴子跌跌撞撞过河的瞬间,仿佛与堂吉诃德的身影重叠。
或许这也是属于理想主义者的美好童话。
更值得一提的是,《宇宙探索编辑部》的英文片名是《Journey To The West》,翻译过来恰好是“西游记”。
在孔大山的构想中,唐志军对应了唐僧,而手执腿骨的孙一通恰好对应了孙悟空。他们一路西行,最终取得“真经”。
由于这部小众文艺片独树一帜的风格,观众对于它的褒贬也有不一。
有人觉得剧情离谱,画面粗粝,不过是一部大电影版的“走近科学”;但有人却为之动容,并在其中得到了久违的治愈。
但无论它在金鸡奖颁奖典礼中最终获得怎样的结果,都值得你来亲自用心感受一番。
如果你也心怀浪漫与期许,就一定可以看懂藏在唐志军家电视机里的雪花点之中的秘密:
“这不是普通的雪花点,这是宇宙诞生时的余晖。”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